描绘,心中的理想相机

2009-10-16 06:26
数码世界 2009年10期
关键词:奥林巴斯摄影系统

杨 明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梦想。

奥林巴斯商品历史上的PEN时代,正是产品设计师米谷美久职业梦想的见证——“我只制造我需要的,而世生还没有的照相机”。

由他主持设计,开创性的OLYMPUS PEN系列相机,创下总产量1700万台的骄人成绩。

令人倍感欣慰的是,这份传奇,在50年后的今天,在数码摄影的时代,仍以某种形式得到了延续。

OLYMPUS PEN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战

刚刚离开校园,进人奥林巴斯工作的产品设计师米谷美久,带着那个年龄层固有的理想主义和张扬色彩。“我只制造我需要的、而世上还没有的照相机”。面对他的第一份实习作业一一设计一台相机、要将成本控制在6000日元,这个年轻人的态度和作为,让同事们感觉到,他对于影像事业的执著,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尽管工作颇具挑战性,但以6000日元的成本来制造一部可以拍照的机器,并非什么天方夜谭——按常理来说,它会是一台只采用单枚镜片的简易相机。这当然是在大学时代便开始把玩Leica IIIF、热衷甚至迷恋Leica M系列的米谷美久所不能接受的,他大胆的提出了“第二台相机”的概念——“我要为拥有徕卡相机的人设计第二台相机,这个产品要有近似于徕卡的快门感觉,更重要的是,与徕卡一样出色的成像品质”。

毫不妥协的创造

米谷美久的热忱打动了时任奥林巴斯镜头设计师的Hayamizu,他基于经典的Tessar结构,开发出一枚小巧精致、同时具有优良光学素质的定焦镜头——D.Zuiko 28mm F3.5。镜头的造价占去了很大一部分的成本预算,在机身设计方面,留给米谷美久的是挑战传统。他大胆的使用了半幅画幅,这样一来,整机体积可以大幅缩减。过片机构由复杂的拨杆式结构革新为相对简单的转盘式结构,机背也改进成整体拆卸式,搭配钢片快门。1959年10月,OLYMPUS PEN正式面世。这份米谷美久交出的近乎满分的答卷,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引发了强烈的市场反响。

电子技术助力普及化

PEN不光是米谷美久个人事业理想的实现,还圆了无数家庭,爱好者的摄影之梦——在那个照相器材动辄20000日元的年代,6000日元的PEN显得非常有亲和力。当然,平易近人的售价和轻巧便携的体积只是普及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如何让产品变得更加简单易用,是米谷美久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奥林巴斯在电子技术领域的进展为他提供了及时的帮助。1961年,采用内置测光元件并具有自动曝光功能的PENEE问世。这一技术同时也是现代自动测光系统的雏形——它能够让相机在某个固定的快门速度下自动选择合适的光圈进行曝光。普通用户特别是女性使用者,亦可以方便的得到准确曝光控制。此后PEN EE系列还先后推出了8款产品,可以说,该系列的大获成功奠定了整个PEN系统畅销的根基。

OLYMPUS PENF影像工业历史上的一枚璀钻

米谷美久天才般的创造能力并没有止步于PEN系列,1963年,他又设计了另一个革命性的相机系统——半幅单镜头反光照相系统,即著名的PEN F系列。

PEN F开创了半幅单反相机的先河,它也是业界唯一的采用半幅画幅的单镜头反光照相系统。虽然具备可更换镜头的高扩展性,但PENF并没有像传统SLR那样使用五棱镜,而是透过棱镜/平面镜复合式取景器的方式延续PEN系列紧凑轻便的特性。

1966年面市的PEN FT将半幅单反系统推向巅峰。它内置有内测光曝光表并装载TTL数字式曝光控制系统。摄影时,只要将相机朝向被摄体,就可以根据已设定的快门速度自动选择适合的光圈,并将数值在取景器内显示。

“完全没有照相机,只有意识的力量……”

在PEN F系列遍及全球的使用者群体中,不乏知名的职业摄影师,玛格南图片社传奇摄影师尤金·史密斯便是其中之一。60年代,他为了报道化工厂汞污染对民众生活造成的影响,前往日本水俣村居住了3年。由此得到的《水俣》报道专题,不再是简单的一组摄影作品,其中饱含着关怀,勇气、声讨和支持,更是他一个人的圣战。帮助他赢得胜利的,正是OLYMPUS PENF。很大程度上,它实现了米谷美久对于摄影器材最根源的设计理想:“在未来的世界里,会有人使用摄影而非文字,来尝试改变社会……完全没有照相机,只有意识的力量……

辉煌之后的蛰伏

PEN F半幅单反系列仅有3个主要机身型号,整个的系统规模却是相当完善,包含17支Zuiko镜头,各类供更换的取景器、对焦屏,以及兼容Leica,Nikon等镜头卡口的适配器等等。家庭用户受惠于其平易近人的售价、轻便的造型和单卷胶片更多的拍摄张数,专业摄影师青睐它高机动性与高画质的良好兼顾。而同时,PEN F的种种独特个性也成为其发展之路上的双刃剑,半幅成像的胶卷冲印起来并不如普通135胶片般便利和经济,需要大尺寸扩印时又常常受到分辨率方面的限制,尽管市场反应良好,累计销售台数创纪录的达到1700万台,但OLYMPUS PEN系统始终没能如许多爱用者所愿成为主流。1970年,PEN F半幅单反系列宣布停产11年之后的PEN EF,则成为了PEN系列在胶片时代的最后一款型号。当然,1981年,并不是拒绝循规蹈矩、勇于突破创新的OLYMPUS PEN系统的终点。

OLYMPUS PEN DIGITAL E-P1数码时代的再度扬帆

新的故事要从2008年8月5日讲起。这天,奥林巴斯与松下联合发布了一种全新概念的数码相机格式Micro 4/3 Svstem。脱胎于4/3System的新格式仍然使用现有规格的感光元件尺寸,但非常重要的一点革新是,取消了传统DSLR由反光板,五棱镜所构建的光学取景组件,保留数码单反系统可交换镜头特色的同时,融入了更多消费级数码相机系统的优势。

弃用五棱镜结构得以让机身造型更为紧凑,而没有了反光板的羁绊,镜头卡口与感光元件间的距离大幅缩减至原有规格的一半,这意味着高素质镜头的制造难度降低,同时可以获得更优秀的成像品质。Micro 4/3 System镜头卡口直径相较4/3 System减小了6mm,但触点则从9个增至11个,机身与镜头之间可以交换更多的数据。

规格的描述总是枯燥乏味,但其中透出的端倪,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PEN F的数字化重生

尽管距离OLYMPUSPEN的面世已经过去整整50年,但当2009年6月16日,奥林巴斯把旗下第一款Micro 4/3System机种OLYMPUS PEN DIGITAL E-P1呈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还是让人有恍如昨日的感慨——它几乎忠实复刻了PEN F系列机种的全部优势

紧凑的造型、精细的做工,优良的操控以及卓越的画质。只是在今天这样的数码摄影器材售价体系中,E—P1很难再像当年一样扮演价格颠覆者的角色。

E—P1搭载的Live MOS感光元件从规格上看,与奥林巴斯数码单反阵营E System中最新型号E-620所使用的完全一样,有效像素1230万。不过,与之相配的图像处理引擎升级至新一代的TruePic V,比较显著的改善是高感光度下抑噪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低照度时,可以放心使用E-P1的高感光度来还原自然光效,或是以高感光度换取高速快门完成瞬间的捕捉与把握。与E-P1同期推出的Micro 4/3 System两支新镜头M,ZUIKO DIGITAL ED 14—42mmf3,5-5.6和M,ZUIKO DIGITAL 17mm f2.8实现了规格规划时的承诺,体积精巧,成像品质亦保持在较高的水准。

新的成像结构实现功能突破

由于取消了反光板、五棱镜这些光学取景机制,E-P1在拍摄时完全如同消费级数码相机般,透过机背搭载的大尺寸液晶屏显示拍摄画面,并能够对曝光、白平衡、色彩模式作出实时的、直观的响应。习惯了DC产品的家庭用户和一般使用者,上手E-P1后不会有操作方面的生疏感。面部检测,区域放大这些先进的对焦方式,也非常容易实现。E-P1可以像旁轴相机般宁静的工作,不再有反光板震响的干扰,但问题是每次更换镜头时,感光元件都直接暴露在外,好在奥林巴斯有着业界高效的超声波除尘系统,避免因积附灰尘而影响成像。支持视频摄录也是Micro4/3 System的特性之一,E-P1具有拍摄720p规格高清视频的能力,内建的艺术滤镜功能在录影时也可生效,增添画面的表现力。

向PEN F的创造性与辉煌成就致敬

随同E-P1一道发布的可选配件中,包含印有歌德体F字样标识的镜头盖——这一久违的形象仅仅现身于PEN F系列首款产品PEN F的机身上,之后型号PEN FT与PEN FV并无此设计,出现在相同位置上的是负责自拍控制的扳手。

关于这个标识,坊间流行的说法是PEN F在开发过程中本来规划有自拍扳手,但量产时考虑到技术上未达到尽善尽美而最终取消掉,所以,临时加用了一个歌德体F字样弥补机身造型方面的空缺,未曾想无心插柳,却成就了一段佳话,被奥林巴斯爱用者津津乐道。

猜你喜欢
奥林巴斯摄影系统
一种无人机缓冲系统
品“助读系统”之妙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
奥林巴斯2009年春季新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