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失守是谁之过

2009-10-20 09:05李炳林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军令状马谡孔明

街亭失守谁之过?作者把诸葛亮塑造成一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谙熟兵法的神,因此作者及众多世人都站在褒扬诸葛亮、贬斥马谡的立场,认为是马谡的狂妄、刚愎自用,导致痛失街亭。而笔者认为是诸葛亮的用人不当及感情用事和执法不严致使街亭落入他人之手。

文本曰:司马懿同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孔明大惊并料定“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且言:“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马谡说:“愿立军令状。”孔明从之,但还是让平生谨慎的王平协助马谡。可知孔明对马谡并不放心,街亭虽小,却是一处战略要地,然而马谡请缨,诸葛亮竟然答应了,这就注定了该战役的败局。

对于马谡,刘备临终白帝托孤曾经说过:“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诸葛亮南征时,马谡提出过“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兵战为下,心战为上”的建议,深得诸葛亮赏识,后来“七擒七纵”,安定了南方。而在出师北伐之前,诸葛亮顾忌司马懿,此时马谡提出使用反间计,果然奏效,司马懿被削职家居,为出师北伐扫清了一个强大的障碍,从此深得诸葛亮器重,也就有了马谡的“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一说。但是,马谡顶多算是个参谋,出谋划策、纸上谈兵还行;说到作战,他并未曾带兵打过仗,毫无实战经验,这点可以从马谡安寨扎营和司马懿的评价“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中得到证实。诸葛亮已然知道“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竟然放着赵云、魏延、王平等名将不用,让马谡去守这个战略要地汉中咽喉街亭,注定要铸成大错。可见诸葛亮作为最高统帅确实犯了识人不深,用人不当的过错。

再有诸葛亮的感情用事亦是犯了兵家大忌。诚然马谡与诸葛亮是同乡、好友,用马谡的话来说:“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再者孔明斩了马谡,将首级遍示各营已毕,用线缝在尸上,具棺葬之,自修祭文享祀;将谡家小加意抚恤,按月给与禄米。可知两人的感情深厚,非比寻常。但点将用兵,岂同儿戏,更何况街亭战略意义重大,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碍于情面,在马谡主动请缨出战之时,竟没有加以制止,这才酿下如此大祸。而司马懿直言“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可见用马谡守街亭,明眼人一目了然,谁又能说诸葛亮不是因为偏私而心存侥幸呢?这种心态在挥泪斩马谡时仍可找到证明。情,人间永恒的主题。但情用得不好,小则害己害人,大则为祸天下。诸葛亮恰恰犯了感情用事的过错。

作为统帅,诸葛亮的执法不严亦注定败局的命运。从《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故事里可以看出,诸葛亮明知道关羽在华容道会“义释曹操”,而故意委派他去把守华容道,还让他立了个军令状。紧接着,他转而对刘备说:“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可以看出,他本意是怕曹操一死,刘备实力不如孙权,倒让孙权一统天下,没了这个“帝室之胄”刘皇叔的容身之地了。他这初衷是不错的,可是毕竟“军令状”,作为一个代表着军法的文件是不能等同于一纸空文的。另外,马谡当初立军令状的时候就看准了这一点,诸葛亮对自己的偏爱和器重,于是说:“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可是最终为了这次过失而牺牲了头颅的只有马谡一人而已。在这两次军令状的失效或者部分失效中,诸葛亮的处理虽然都是出于善意,可也足可以看出,他对于“军令状”的效力并没有应有的重视。这是执法不明,随性而致——为帅者的大忌。如果当初,诸葛亮依照军令状斩杀关羽的话,试问谁还敢随便立军令状,然后又不把军令状当回事呢?我想马谡也就不会主动请缨挂帅。就算是请缨挂帅也会听取王平的建议吧!

历史把街亭失守之千古罪人这顶帽子盖到马谡头上,是不公正的,我为他感到冤。是谁给了马谡犯此错误的机会?是主帅诸葛亮!是诸葛亮的识人不深,用人不当,感情用事及执法不严所造成的!因此诸葛亮对街亭失守要负主要的责任。

李炳林,教师,现居福建清流。

猜你喜欢
军令状马谡孔明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军令状”莫成伤害员工的“严刑峻法”
我爱孔明锁
检查(短篇)
孔明画圈
马谡失街亭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
“军令状”面面观
《失街亭》教学实录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