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朗读契机,培养学生语感

2009-10-22 09:12赵丽萍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情味分寸语言文字

赵丽萍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更是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的确,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

一、语感的概念

所谓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能力,是一种对言语的理性的直觉能力,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它是对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如人们见到“落叶”二字时,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语感的“传染”能达到这样的程度,阅读能力就在其中了。

二、语感训练的策略

语感的构成因素有很多,但一般认为最基本的有四种:语言的分寸感、语言的形象再现感、语言的情味感、语言的贯通感。那么,在朗读中,我们如何从这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1.比较朗读——体会语言的分寸感

语言的分寸感,即对语言文字运用准确度的感受与把握。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关键性的例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感情朗读,帮助学生把握语言的分寸感。具体可采用调换法、增删法等方式。

调换法:如《我的母亲》一课中,“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也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这里的“混”字,可以换成“闯”、“过”吗?我引导学生反复读,并适当点拨,使学生悟出了“混”字的精妙之处,它与下句有暗接之妙。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增删法:如《我与地坛》一文,“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典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一句,去掉“浮夸的”、“炫耀的”两个词语,通过对比朗读,学生感悟到“浮夸”让人联想到那琉璃曾经是如何的精美绝伦,“炫耀”让人想到那朱红是如何的鲜艳夺目,并与“剥蚀”、“淡褪”恰成对照,突出了一种历史沧桑感,又与作者命运暗合。

2.想象朗读——体会语言的形象感

语言的形象感,即对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意境的敏感,也就是在读书时脑海里浮现出生动活泼的形象画面,达到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的境界,而它是同想象紧密联系的。因此,可以通过想象朗读,让学生产生“内在视像”,对事物各方面的形象产生真切的感觉。

例如读到《白雪歌》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就仿佛看到了疾风席卷大地的情景和大雪纷飞随风飘舞的情状,又仿佛听到了激荡于耳际的狂风的怒吼声。这种感受的获得是丰富活跃的想象与联想能力的确证,自然也就体会到了语言的形象感。

3.品评朗读——体会语言的情味感

语言的情味感,指能披文入情,品味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与趣味。但是这种情感和意趣大部分只是隐含和暗示。在语文朗读教学中,要运用品读的方法,训练学生透过文章的字句去捕捉文中隐含的情感,品出语言的情味美。

例如《我的第一本书》一课中,父亲得知“我”把书裁成两半,一半送给了乔元贞后,只是“深深叹着气”,通过反复品评,学生了解到“叹气”中隐含着父亲对儿子的做法的默许,同时也为乔元贞家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通过读中品,读中评,领悟语言的情感和趣味。

4.训练朗读——体会语言贯通感

语言贯通感,它不仅表现在对语言遣词造句的通顺与畅达的敏感,还表现在对句子间的衔接、句式的搭配、语气的呼应等方面的敏感。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感。

例如上《乡愁》一文,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习:文章四个小节的顺序是否能颠倒?通过反复朗读,学生都明白原文是按时间来写的,且符合一个人的成长经历,诗歌的抒情性也是步步加强,境界愈渐阔大。此设计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对语言贯通感的体悟。

当然,学生强烈而敏锐的语感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随着课改的深入,教育理念体系的完善,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我们应该抓住朗读契机,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一定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

(责编袁妮)

猜你喜欢
情味分寸语言文字
“情味”的岁月凝视与诗意的审美追求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从甜到齁 注意分寸
做人要知分寸、懂换位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浣溪沙·六安行吟
用“四步12法”设计《项脊轩志》情味更足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再熟也要有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