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网络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2009-10-22 08:13王玉芬
商情 2009年23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青少年

王玉芬

【摘 要】网络在对青少年精神发展、道德成长与伦理生活产生了日益明显的影响,因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影响的原因,来揭示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应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青少年主体自我教育的合力作用。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道德自我

一、网络对青少年道德的影响

1.网络文化造成青少年道德识别能力下降

网络文化的发展打破传统,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了挑战。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长期接触互联网市场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道德认知上的混乱和动荡,再加上我国网络道德教育的步伐没有及时跟上,使青少年对网络道德的认知处于缺失状态。青少年在浏览网页的时,往往会被带有色情、暴力、赌博等内容所吸引,并且参与其中。一旦参与其中,现实社会中所遵循的道德规律则不起任何作用,久而久之,青少年会将虚拟世界中的规则运用了现实,出现道德缺失。

2.网络文化造成道德选择能力降低

全球化时代,信息跨国界、跨地域传播,不可避免地引发不同伦理道德之间的碰撞,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甚至个人的伦理道德习俗,为人们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网络社会是一种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崇尚选择的开放社会。传统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以至于形成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而起支配性作用的主要规范——社会道德则可能消失,造成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无法判断是非,道德的选择能力因此下降甚至喪失。青少年失去了道德选择能力,很容易被色情信息、黑色信息、网络游戏所淹没。在失去道德选择能力的情况下,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建立相对滞后和网络的弱规范性,不少青少年道德失衡,不道德行为增多。甚至有的青少年受利益驱动,利用金融网络偷窃、诈骗资金。

3.青少年自我意识模糊,道德责任感弱化

传统社会中,道德评价主要是通过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来维系,因此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一旦进入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互联网,依靠舆论和感情筑起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个体基于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网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以数字的终端和符号显现,彼此不熟悉,因而很难对网络公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一些缺乏自律的青少年开始放纵自己的,想怎样就能怎样,不管自己是否担负着对他人、对社会和对集体的责任,进而会说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甚至违法的事情,道德责任感逐步弱化。

二、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1.青少年的自我与主动性教育

网络道德要真正发挥作用,最终必须落实到青少年自身的道德发展和自我教育上来。首先,要增强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意识。我们应该从青少年的信仰出发,看看青少年内心的社会规范与准则是什么样的,通过适当的引导,让他们通过独立、积极的理性思考,自觉、自愿做出道德选择,在他们的内心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与规范。其次,要培养青少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网络活动中,青少年是主体,是一个内在的因素,教育干预只是一个外在因素,因此我们要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和生活。最后,还要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面对网上的各种各样的诱惑能作到不为所动。

2.要发挥教师与网络的作用

学校应转变观念,既看到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又要看到它对青少年还有正面作用,还要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建立起与网络时代需要相一致的教学模式。学校教育要发挥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作用,就要了解网络,网络的特征以及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等,以最快速度适应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要求。

做为一名德育老师,转变现有观念,将讲课的方式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传授,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引导学生辨别信息,增加思想免疫力。还要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神圣殿堂,让他们阅读有益的书刊,促进其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注重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培养,力求成为学生道德教育的楷模。

利用网络媒体,可以开辟专门德育网络主页以及增加网络安全与网络法律、道德规范等内容,教会他们如何选择,任何识别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德育活动上网,既丰富网络道德生活的内容,还可将学校开展的各项特色活动搬上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功能。

另外,在学校教学中设置学生行为心理学的专门课程,使青少年学习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学会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使青少年能正确地面对时而出现的挫折、自卑、浮躁、空虚、抑郁、焦虑,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3.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

家庭教育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任务,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其道德的高低不仅反映了自身的素质,而且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道德人格培养。

目前大多数家长自己不太懂得网络,有的甚至是一窍不通的网盲,无法在网络方面对孩子进行恰到好处的教育与引导。因此,家长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家长形成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才能培养、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辨别能力,才能使孩子受益于网络。

4.社会教育

营造社会文明环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的重要条件。只有营造一种文明、健康、良好的道德风尚,青少年才会耳濡目染, 落实到行动上才能有好的道德行为。

我们要构筑以青少年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相结合的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四位一体”防治体系。学校、家庭和社会不仅是青少年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媒体,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当然,要注重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在学校与其他几方面的配合中,共同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新造.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J].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8).

[2]魏长领.论道德信仰及功能[J].道德与文明,2003,(6).

[3]周云倩.“鼠标下的德性”——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J].今传媒,2004,(7).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青少年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