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课教学与推行素质教育方法谈

2009-10-22 08:13张祥科
商情 2009年23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方法

张祥科

【摘 要】数学活动课是学科课程的补充与延伸。它所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它能随时接收新的内容,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中小学开设活动课,是实施国家新的课程体系、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必将为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本文试就数学活动课教学与推行素质教育的方法提出粗浅见解。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 素质教育 方法

一、明确活动课的性质和任务,是活动课教学中首要的、基本的问题,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活动课与学科课相辅相成,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起着积极的作用,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融会了素质教育的诸多内容和因素。但是,活动课与学科课在育人上各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1.就课程的任务而言,活动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而学科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和提高认识能力。这两类课程内容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学科课使学生打基础,活动课使学生求发展,使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培养和发展,这样,两类课程就为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品德、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发展特长,增长才干、增强体质、强健体魄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广阔天地。

2.就组织形式和基本途径而言,活动课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自始至终是活动的主体。“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形态,但活动课中的活动往往是学科课程不能承担或不便承担的任务,它常常通过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所以,活动课重参与,重过程。而学科课程的基本途径和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虽也应注意学生的参与,但并不都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3.就教师的作用而言,在活动课中教师起指导作用,而不是起主导(领导和决定)作用;换言之,活动课上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的任务是操作活动,两者相辅相成;教师能指导有方,则是数学活动课成功的关键。在学科课程中,应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教师的指导作用与指导方法是否卓有成效,均来自于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来自于课前的充分准备。

二、要按照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组织好教学,提高数学活动课质量

活动课程区别于学科课程的显著标志,是在教师以正确理论和科学方法指导下的一种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因此不能采用学科课程教学的模式、方法来进行活动课教学;否则,就与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相悖了。根据数学活动课的特点,进行数学活动课教学应当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形式多样,突出活动性。数学学科教学中也有一些活动(如实验、参观、实习作业),有的是学科教学中的这些活动,无疑应予重视。但就其性质来说,这些活动并非活动课程,也不能用它们来代替活动课程,更不宜用系统性、逻辑性等学科课程的要求来“规范”活动课。要突出数学活动课的自身特点,坚持采用多种多样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如:“开火车”,“夺红旗”,对口令,抢卡片等数学游戏,数学游乐园,智慧宫,小制作,讲数学家的故事等),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使之积极参与,自觉投入,通过看、听、做、说、评等具体活动探讨知识,增长才干,使他们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勤于思考,大胆设想,勇于探索。决不可把活动课作为数学课堂教学场所的变迁和成为单纯培养少数学生的场地;也不能单靠讲授、示范来替代学生的具体活动,而必须使学生成为实际活动的主人。活动课的课型也不要单一,除了多一些实际操作课、趣味课之外,即使是认识课、技能评比课、欣赏课、综合课,也要尽量突出活动性,多设计一些活动内容,使学生在具体的动态过程中锻炼思维,增长见识,发展特长。

2.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采用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课,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课既能在知识水平上有提高,又在心理上感到愉快,受到激励。例如:动手操作是一种动态过程,它顺应了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既能引发兴趣,集中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愉快地获得知识和技能。故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头脑中储存的表象材料还不丰富,讲故事不但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促进他们的有意想象,培养初步的创造能力。

3.精选内容,注意普及性。数学活动课既然列入了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能做一做(哪怕只做一部分),要有阶梯性,使学生内在素质外显出来,从而及时发现个性差异和特点,有针对性予以指导,使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这样做,有利于全员参加,因材施教,并注重学习过程和参与过程,也有利于活动课与学科课相容互补,相得益彰,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

三、发挥活动课程功能,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数学活动课既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特长,又能考虑到数学学科知识的要求,能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增长才干,达到提高数学素质的目的。

1.利用“猜想”锻炼创造性思维。“猜想”是论据并不充分的条件下,对结果的一种积极的猜测,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著名数学教育家C•波利亚曾提出“教猜想”的名言,我们也不难由哥德巴赫猜想体会到猜想在数学中的巨大作用。在数学活动课上,我们可以适当让学生“见识”一下简单的猜想,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利用课本的思考题,领略猜想。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还十分有限,课本中的许多思考题在活动课上可以当作“猜想”来教学。

其次,利用数学竞赛题强化猜想。数学竞赛题中有许多是教学猜想的“好材料”,我们可利用他们强化猜想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抓住时机渗透数学思想

现代数学教材编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基础知识中注意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因而,数学活动课也应体现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活动中通过专项思维训练,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化归、构造等现代数学思想,进而动用现代数学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以及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数学活动课作为学科的补充与延伸,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方法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学习方法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