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阴影下的人性挣扎

2009-10-23 08:31
电影文学 2009年15期
关键词:陆川马山关怀

毛 政

“才子导演”陆川,虽然出道至今仅拍了三部电影——2002年的《寻枪》、2004年的《可可西里》和2009年的《南京!南京!》,却和姜文、贾樟柯等一样成为第六代电影导演的佼佼者。相比于其他第六代导演,陆川的电影更注重对人性这个永恒母题的理性思考,其作品也更多带有人文关怀的色彩。《南京!南京!》公映后,有关人士指出,“作为第六代导演代表的陆川,他所追求的是一种需要更加深入思考的与精神层面相关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画面色彩华丽与否、服饰是否有中国特色的表面。这种关怀就是从人文的层面上对人的心灵进行抚慰。”并将陆川的三部电影合称作“人文关怀三部曲”。在陆川电影的“人文关怀”母题下,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深刻内容——信仰、挣扎和死亡。

一、信仰

陆川拍摄电影所处的当今时代,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原有的价值体系被无情打破,张扬个性、蔑视一切似乎成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年轻人的一致追求。但是就是这样一个“70后”的新锐导演,在他的三部电影中,将信仰重新建构起来,电影里的主人公都表现出对信仰的忠诚和坚持,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寻枪》讲述了一个西部山区小镇的普通警察马山寻找自己的枪支的故事。从高度的现实关怀的角度诠释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心理世界。陆川说,“电影中所有的镜头.所有对世界的看法,是出自一个丢了枪的人的眼睛,都是一个他眼中的世界,是一个随心所欲的世界。这个小镇可能非常有生活气息,但在他丢枪之后,这个小镇突然变得空无一人了。他转来转去,碰见的都是他生活中的人。自从踏上寻枪之路开始,他同时也踏上了一条追溯他内心的路。”枪是责任、权力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一种高度的理想信念。枪和马山是一体的,因此马山寻枪的过程。也就是其寻找自我,寻找内心丢失的信仰的过程。

相比于《寻枪》,《可可西里》更是直接被评为关于“信仰和生命”的电影。一支为了保护藏羚羊而组织起来的巡山队,直到最后一个人牺牲仍然在为保护藏羚羊而斗争。《可可西里》中的信仰,可认为是保护藏羚羊,更深层次的,则是对大自然的敬畏。这部被认为是陆川代表作的电影,将人文关怀提升到了自然关怀的高度.但是相比于同类题材打着“环保”标签的电影来说又多了一层对生存的拷问。陆川借《可可西里》真实揭示了“可可西里”精神的核心,“那不仅仅是保护藏羚羊.不仅仅是环保.更是人在可可西里真实的生存状态和超越生存之上的理想和信念。”正如主人公日泰队长所说:“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手和脸脏的很,可是他们的心特别干净。”

《南京!南京!》中陆川将人的信仰又上升到生命的高度。与惯常的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不同,《南京!南京!》是以一位日本军官角川正雄的视角来展开叙述的.真实展现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的人物生存状态。影片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屠杀、抢夺、奸淫这些战争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但在这些残忍的影像背后更多地传达着一种对于生命的高度崇敬。影片伊始,陆川展示了一幅巨大的中国军民向日本士兵举手投降的全景画面.这一无比大胆的举动更能彰显出战争中人性的一面——求生才是人的本能。影片最后,在日军攻占南京的庆典上。招魂鼓和招魂舞也充分展示了对于生命的敬意。

二、挣扎

在陆川的三部电影中.人性的挣扎是个必不可少的因素。这种挣扎是历史转型期青年迷茫、惶惑的典型表现.陆川用他的电影展示了现代人真实的生存处境。无论是《寻枪》《可可西里》还是《南京!南京!》,陆川都将人物设置在极端残酷的环境中,并通过在绝境中人物的痛苦挣扎展示出生命力的无限张扬,体现了“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寻枪》中展现了马山丢枪后的精神变异过程。从影像上我们可以多次看到陆川同景别切换这一非常罕见.甚至违背影视剪辑常理的镜头。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影片不断地在虚幻和现实中切换.而昔日恋人李小梦被自己的枪打死更是给了马山精神上的致命一击。“影片中‘寻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马山由于内心的恐惧造成的焦虑以及灵魂的痛苦挣扎。”。但就是在这种极度的困境中陆川仍然让人物保持着宝贵的人性,马山丢枪之后依然没有忘记自己作为警察的职责,抓小偷、协助破获李小梦命案和周晓刚假酒案.甚至于最后假扮周晓刚,以生命的代价抓住真凶,同时也没有忘记送给妻子和儿子最后的礼物。陆川并没有让马山走向崩溃,而是将他身上人性的闪光点用死亡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折射了出来,在痛苦挣扎中完成了人性的完美涅粲。

在《可可西里》中,陆川更毫不留情地将人物置身于“中国境内最后的原始荒原”——可可西里中.他试图通过这样一种极端的自然环境,展示真实生活中众人的挣扎。在威严的大自然面前,一切的法律、道德等形而上的东西都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影片中无论是巡山队员、盗猎分子,甚至是记者自己都在经历着比《寻枪》更艰难的人性挣扎,“能不能活着”成了众人惟一考虑的问题。但是,在这样完全意义的自然绝境中,观众并没有看到人性的泯灭.日泰队长在连续追击盗猎分子十几天,物质条件极度匮乏时仍然说“我只考虑可可西里。考虑我的兄弟们”。在大自然面前,影片模糊了是非与善恶。每一个人物在挣扎中都保留着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同时又维护着人性的尊严。

比之于前两部电影,《南京!南京!》中的挣扎不仅仅来自于影像中的人物,同时也来自于陆川及摄制组。甚至于观众自身。对于这份刻骨铭心的记忆,任何国人在回顾、重现这段战争历史时都不可避免地将经受精神的苦痛。陆川自己也说:“这不是人干的事。”因此,在这部电影中,人性的挣扎是最痛苦,也是最彻底的。影片反映了人性从泯灭到重建的艰难过程。拿角川正雄来说,影片伊始,在礼堂内面对手无寸铁的中国民众,镜头不断给他脸部特写,将他的惊恐、不安真实地反映出来。随着杀戮的不断延伸.他内心的痛苦也不断加剧,反映在影像中就是他的主观镜头不断摇晃,然后紧接一个脸部表情的特写。影片最后他亲手放了小豆子和老陈.并以自杀的方式完成了人性的重建。陆川凭着这样一部“万人同悲”的电影,在所有人的痛苦挣扎中完成了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

三、死亡

拍摄《南京!南京!》前,陆川说:“我们应该带着一种理性态度去分析这段历史。”实际上在他的三部电影中,无一例外都将理性发展到极致。然而,陆川的电影却散发出更为浓重的死亡气息.“主角必死”更是他的电影的一条铁律。从表面上看,死亡是对人性和人文关怀的最远距离,但是“死亡促使人超越生命的边界。臻求趋向无限的价值”。陆川通过电影中主人公的死亡,实现了灵魂的超脱,诠释了人性的最高意义。

陆川电影的突出风格是开门见山,因此在《寻枪》开场不到五分钟观众就能嗅到淡淡的死亡气息——马山丢枪。“枪里面还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李小梦的死使得

影片的死亡气息更加浓重。马山作为一名警察,枪的意义要大于其自身生命的价值。枪就是生命,因此丢枪的马山只剩一个肉体的躯壳。对于整日生活在痛苦挣扎中的马山来说,用死亡的方式来完成寻枪的过程,实现灵魂的超脱无疑是最好的结局。所以他化妆成周晓刚,并且最终死在了自己的枪下。影片最后结局是中弹的马山重新站立起来面对镜头似笑非笑、似哭非哭,陆川通过这样一个结尾,表现了“一种解脱后的畅快淋漓。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悲哀的嘲弄”。影片中充斥着现实与主观的矛盾,马山的种种主观臆想都被现实无情的打破。最后马川的死亡是这种矛盾的终结,同时又带有浓重的悲悯情怀。

以死亡开始,以死亡作结。在《可可西里》中,陆川通过这种剧情的循环完成了灵魂的超脱和人性的张扬。影片的死亡色彩主要是通过可可西里严酷的自然环境传达出来的。漫天暴雪、茫茫大漠、吃人流沙,面对自然的严峻挑战和死亡的威胁,人性的生命力再一次被激发出来。所以日泰和记者才能找到盗猎者.而马占林一伙也能冒死从可可西里中生还。然而陆川却依然通过一个连脸都没有露的盗猎者终结了日泰的生命,这种残酷的结尾一方面是对现实的反映,另一方面也践行着“可可西里”精神的核心——超越生存之上的信仰。这是一部从头至尾充斥着死亡的电影,陆川通过它反映了现代人真实的生存状态。

《南京!南京!》作为一部真实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死亡更加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表现死亡的场景时,陆川通常是有意识地将几个片段式的中近景镜头连缀起来.同时影片中大量运用跳接和快速剪辑,营造出一种紧张感和压抑感。面对即将被摧毁的人性,无论是角川、陆剑雄、唐天祥,乃至姜淑云等女性,他们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死亡的方式来保持着最终人性的完整,实现灵魂对现实的超越。影片临近结尾处的招魂鼓,与其说是日本军队对于阵亡将士的祭奠.不如说是陆川对那段历史的祭奠和对于人性的拯救。陆川认为:“人性在战争中的恶能够极致到什么地步?人性在那样的冰冷和邪恶中,能否拯救和自我拯救?我觉得这两种情境无论表现在什么人身上,对当下都是有意义的,这才是我作为电影导演想做的事情。”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的生死观在陆川的电影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在死亡的阴影下,陆川的电影仍然没有放弃对生的向往,《寻枪》中马山中弹之际镜头切换到了小学生上课的情景;《可可西里》结尾是日泰的女儿亲手为父亲做天葬;《南京!南京!》中唐天祥就义前最后一句话是“我老婆又怀孕了”,影片结尾是小豆子开心的笑容。陆川电影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但是同时又充满着希望。死亡是另一段生命的延续,陆川通过这种生死的交替.完美地实现了人性的彰显。

从《寻枪》到《南京!南京!》,陆川以一种冷酷的态度坚持着对人性的执著,他的作品也越来越带有人文关怀的色彩,散发出独特的魅力。陆川的坚持,终于通过《南京!南京!》获得了观众的认同。正如贺龙的女儿贺敏之在《南京!南京!》审核陷入困境时对陆川所说的:“只有你们坚持了,很多愿意帮你们的人才会站出来。你们只要坚持,慢慢地你们这支队伍周围就会有人愿意去伸手了。”

[参考文献]

[1]鼎闻战队.陆川新片《南京》将映,回顾人文关怀三部曲[OL].新浪网.http://www.sina.corn.cn.

[2]大恒.陆川告白:在《寻枪》中长大成人[J].电影,2002(07).

[3]钉子,小天.陆川:用电影守望自然[J].~,2005(04).

[4]袁朝旭.生存的拷问与理想的追寻——陆川电影印象[J].电影文学,2005(06).

[5]陈晓.陆川:寻找悲剧之后的理性与冷静[J]中国新闻周刊.2007(46).

[6]陆扬.中西死亡美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陆川马山关怀
藏马山滑雪记
苟征戈 罗一 马山作品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青海湖游记
陆川油茶优良砧木品系的初步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