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资料性课程资源凸显独特的魅力

2009-10-26 09:34江和平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纺织娘资源文本

江和平

随着语文课改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师不再视教科书为唯一的课堂教学资源,与文本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性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链接资料性课程资源?通过思考和实践,笔者认为要做到适时、适度、适合。

一、适时

所谓适时,就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过早或过晚呈现都将影响教学效果。

1激趣导入。学习《钱学森》一文,上课开始,我呈现了下面这份表格:

相机充满激情地讲述:“从第一枚导弹发射,到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从第一枚运载火箭飞向太平洋,到第一艘宇宙飞船遨游天际,在申国航天发展的里程碑上镌刻着一个杰出科学家的名字,他就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课堂骤然升温,学生充满了对钱学森的敬意,急切地要阅读文本、走近钱学森。好的开始无疑为成功埋下了伏笔,在课堂导入时恰当链接资料性课程资源,有利于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2,顺学而导。一个真正把学生装在心里的教师,他在课堂上就会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在应用资料性课程资源上,尽可能切合学生学习的需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适用于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应用。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即在学生产生“愤悱”之时,有效地链接资料性课程资源,给予启迪,促进学生由“困惑”境界达到真知境界。教学《螳螂捕蝉》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吴国攻打楚国,其他诸侯国会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呢?”教师出示了一张《春秋争霸形势图》,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心领神会。

3延伸拓展。下课,不应是句号,而应是逗号、问号、省略号……是一个新的学习的开始。带着问题下课,学生会主动寻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研究,使课堂学习得到延伸。一位教师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在临下课时,教师是这样“延伸”的:

这篇文章是冰心老人60岁的时候写的。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她对少年儿童深沉的爱。她曾说:“儿童是世界上最美的,除了宇宙之外,就是儿童。”“不论我走到哪里,我要把热爱你们的心,带到那里!我要不断地写,好好地写,把我看到听到想到的事情,只要我觉得你们会感到兴趣,会对你们有益的,我都要尽量地对你们倾吐。安心地等待着吧,我的小朋友!”

正是有这样的一份关爱,冰心老人一生为少年儿童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关作品的目录:《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

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引导,窍妙地把课堂摆渡到课外;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是一碗水,而是指点他一条河。我相信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课后会有更多的同学捧起冰心奶奶的书,浸润在她芬芳的文字中,感受着她爱的熏陶。

二、适度

众所周知,资料性课程资源的适度拓展,有助于学生的阅读感悟。但这些资料的呈现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讲究分寸,数量要适宜,应用应有度。要警惕课文还没怎么研读就把教材甩在一边,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花样翻新地过多安排与语文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资料性资源适度应用,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是雪中送炭,而不是越俎代庖。

一位教师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上课后师生交流。教师的,学生的,拿着网上下载的,捧着《昆虫记》这本书的,讲的讲,读的读,滔滔不绝,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补充资料的呈现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语文课变成昆虫常识课。这样的拓展因过度,而使语文课变了味。鲁迅在《二心集·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同样,我们在审视资料性课程资源时,也应该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图片、文字、音像等删去,毫不可惜。

另一位教师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在拓展资料性课程资源时较好地把握了“度”。如学习“法布尔捕捉‘纺织娘”一段时,教师出示了“纺织娘”的图片,先让学生说说纺织娘的样子,再请学生猜猜它为什么叫“纺织娘”,而后告诉学生它的叫声“轧织、轧织……”像织布的声音。就是这样一只“其貌不扬”的小昆虫,在法布尔的眼里和心里。却是一位了不起的“歌唱家”,让他痴迷。关于“纺织娘”的介绍,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涵咏与感悟。这样的补充是精华,突出的是文本,厚爱的是学生。

资料性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的成功应用,必须是适度的,点到为止,无需赘述。恰到好处,这是一种境界。一位教师执教《黄鹤楼送别》,为帮助学生理解“飞檐凌空”,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飞檐凌空”的样子,提示学生特别留心“飞檐”像飞鸟的翅膀;再请学生说说还在哪儿看到过“飞檐凌空”,学生举例;最后教师意味深长地说:“飞檐”是我国古代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看图理解“飞檐凌空”,既形象又快捷。补充介绍“飞檐”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可谓“言简意赅”。

三、适合

链接资料性课程资源,只有适合,才能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一座信息传递的桥梁,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

1适合文本所需。资料性课程资源的选取和拓展,根植于文本,补充文本空白,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催生学生的深层思考。《莫泊桑拜师》一文中,福楼拜多次指导莫泊桑观察马车,描写马车。我们在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中选取了一段关于马车的描写:“车子走得慢而又慢,简直全是小步儿。轮子隐到了雪里;整个车厢轧轧地呻吟着,牲口滑着,喘着,都是汗气蒸腾的。赶车的手里那根长鞭子不住地噼噼啪啪响着,向各方面飞扬,如同一条细蛇样地扭成一个结子又散开,陡然鞭着一匹牲口蹶起的臀部,马受到狠狠的一击,紧张地奔跑起来。”这段资料是对文本的有机补充。莫泊桑把司空见惯的马车描写得出神入化,印证了福楼拜对莫泊桑的教诲:“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2适合学生所需。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说:“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有效链接资料性课程资源,要求我们用学生眼光来读教科书,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生想知道什么,需要知道什么。当关注学生成为我们的一种自觉行为时,链接资料性课程资源才会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这需要教师的慧眼。

学习《槐乡五月》,班上很多学生没有见过槐花,无法体验“满树白花遮望眼,接天香气荡天来”的意境。教师投影播放了一段录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一看着看着,整个课堂都浸在槐花的香海中了。教师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起点。补充的资料,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了学生的诉求。

有效链接资料性课程资源,还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和有效链接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关系。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科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会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促进语文学习。第二,要处理好教师、学生与有效链接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关系。过去上语文课,多由教师介绍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似乎这是拓展的内容,是教师的专利,学生没有发言权。现在课堂搞活了,开放了,学生捧着课外书,拿着打印的材料,口若悬河,难免东拉西扯。教师既不能包办。又不能听之任之,要善于引导,实现教师、学生、文本、资源之间的有效对话。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纺织娘资源文本
《诗经》里走出来的昆虫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纺织娘的时装表演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资源回收
夜深了
苜蓿胡同的纺织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