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协调人机制化解“后发型”社会工作实务问题的探讨

2009-10-28 07:01周献德
学理论·下 2009年9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

周献德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福利服务专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工作成为福利服务专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相比,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推广模式具有特殊的“后发”特点。本文主要关注我国“后发型”社会工作实务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对问题解决对策的探讨,从强化协调人功能的角度分析化解实务问题的可行性。

关键词:后发型;社会工作;协调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3—0060—03

一、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后发型”特征简述

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专业社会工作在世界范围内普遍介入福利服务领域,福利服务专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工作介入福利服务领域,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和进程。最早为西方发达国家在宗教慈善服务和国家福利服务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以社会工作服务为中心的专业福利服务体系,社会工作的制度化极大推动了社会福利水平和工作方式的调整。

西方和发达地区专业社会工作的推广与社会发展程度、专业教育结合紧密,专业技术和实务经验呈现良好的互动,这类专业化进程可归于“早发型”社会工作类型。它最显著的特征是由社会自发转向政府自觉,教育与实务结合紧密。在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诸如中国内地,由于历史原因,尽管社会工作领域内的服务有了较广泛的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在国内兴起和推广却比较缓慢。一方面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福利服务的专业化却依然处于初创阶段。鉴于社会工作对社会福利的显著促进作用以及国外经验的成熟,专业化较晚的国家开始着手筹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在福利服务领域社会工作制度建立过程中,我国最早主要在高校开展专业教育,同时进行实务试点和推广。这种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起步较晚,始发于专业教育,继而由政府强力推动,在实务中推广的专业服务制度建设方式成为“后发型”社会工作,最显著的特点是政府自觉、主导推动。

“后发型”社会工作既能尽快吸收国内外成熟的专业理念、专业技术和专业工作模式,专业培训有章可循、周期缩短,又具有专业人员素质高、专业推广高起点等优点。但由于高起点与低平台的落差,以及不同的社会管理模式,容易产生不少问题。实现成熟经验的本土化的前提是弄清容易存在的问题和可行的解决对策,是完善“后发型”社会工作制度的基础。

二、“后发型”社会工作实务推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实务难以吻合。国外社会工作的开展和专业化进程基本上由民间慈善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为主要参与力量,实务经验积累和高校教育相结合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我国内地社会工作的推进由于后发原因与国外有所不同,社会工作在缺乏专业实务经验的条件下最先在高校展开专业教育,随后由政府主导,进行社会福利机构和福利服务行业的社会工作专业化。专业人员的配置也由政府推进人员引进及岗位设置。社会工作者较少经过专业实务经验磨练,多是从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者直接进入一线实务领域。尽管社会工作者的知识积累比较高,但社会工作者由于缺乏实务经验锻炼,专业教育和实务工作的差距使得社会工作者实际工作效果不明显。

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的落差对注重实务的社会工作服务具有较大影响。国家行政性规划和硬性指标压力,使得不少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大打折扣,特别是由原来的福利机构人员或社区、居委会的负责人转化成的社会工作者,对于推进服务专业化效果微弱,甚至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上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举措对增进社会工作普及与制度化实现尽管有积极意义,但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行政性安排和管理比较容易产生定位错位,导致对社会工作者的制约。专业管理的高度行政化会使社会工作者的活动范围、支配领域、干预方式都极易受行政制度影响,容易造成活动范围狭窄,举止瞻前顾后、工作形式化和受行政制度掣肘。行政性专业引进,在社会工作职权划分不清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所能调动的资源和支持就容易受到较大限制。

2.社会工作认知错位影响专业推广效果。专业推广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使用单位和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后发型”社会工作由于行政性推广方式在对社会工作认知上极容易出现错位。社会工作实务中,由于各方对社会工作认识不一致等诸多因素,致使社会工作使用单位对社会工作者实际存在价值产生质疑,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化推广中的变质。

社会工作具体职责和服务方式缺乏统一标准,专业化水平难以测度,同时它又成为政府专业推广的一个评估指标,使得不少单位仓促上马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服务好像在各地都有了实质进展,而实际尚有明显差距。多数地方只是将社区改成社会工作站,人员也多是社区管理机构的原班人马,工作内容和方式没有实质性变化。尤其在农村地区,社会工作变成了“社会的工作”,社会工作者变成了服务员。这就更易强化对社会工作的质疑和误解,对社会工作的普及和认同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对社会工作者认知错位和职责定位不清导致使用不规范。即便在比较发达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也受到很大制约。服务购买方对社会工作者的使用,常由于缺乏明确的职责参考难以给予合理定位,使得社会工作者的职责与公务员存在过多重合之处。对社会工作者应该做哪些专业性工作不明晰,招进社会工作者等同于多招了一个办事员。机构制度化只是实现了编制上的社会工作者存在,而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发挥的专业功能得不到体现。从专业协调上切入,逐步推动社会工作活动领域和明确职责是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协调人制度的重要途径。

3.社会工作实务开展初期主要切入点欠妥。“后发型”社会工作的实务开展不像“早发型”那样专业介入与实际问题具有很好的吻合性。在现有服务体系基础上进行专业介入,主要切入点成为做出专业成效的关键。在“后发型”社会工作模式里,社会工作实务切入点的定位不准确影响工作实务效果、专业化推广和社会认同。

内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多从福利机构开展,而且以活动为主,尤其以大规模、不定期的群体性活动为主。此类活动与人们日常接触的文艺下乡难有实质性不同,花销较大、效果难见、持续性较差与专业程度要求较高。正如笔者在社会工作相关调研中了解到,不少福利机构多不愿开展此类“社会工作”,他们宁愿把钱花在多增加护理服务、服务员待遇改善或设施改良等看得见效果的领域。况且这种缺乏特色的活动,除了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之外,福利机构的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同样能做,而且他们已经在不定期的做,有的做得还比较好。换言之,当前内地社会工作者能做的别人也能做,还可能比社会工作者做得好,社会工作普遍没有很好地显出自己的专业优势。

4.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角色定位不清。对于“后发型”社会工作而言,专业教育培训较系统,起点较高,而这些知识与技能却对本地特殊情况普遍缺乏针对性,专业教育与实务经验的落差较大,再加上行政性管理方式,工作人员的制约因素较多,对注重实务与培训结合的专业来说,在推广初期比较容易出现角色定位错位。

当前,社会工作在专业教学和培训中过泛的知识介绍,社会工作职位初次设立缺乏明确的职责,使得社会工作者走进工作实务后定位比较模糊,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角色多而杂、泛而不专,什么都做等于什么都不能做。工作职务范围的频繁调换和模糊致使社会工作者在每个方面都难以做得深入,更难以说上做好。许多工作多是浅尝辄止,说多于做,更容易造成社会工作不适合做实事、做不好实事的印象,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立成为应付检查或上级任务的工具,使得社会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变了味。

5.社会工作实务开展与问题解决存在差距。在“后发型”社会工作地区,社会工作实务主要在政府管理的福利机构内开展。而当前社会工作实务与福利机构需求有一定的不吻合之处。福利机构内社会工作者所开展服务多是效果难见、持续性较差与专业程度要求较高的领域。对于福利机构来说,当前主要的社会工作实务多是属于奢侈性服务项目,是福利机构提升型而不是急需型服务,不注重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个尚且处在基本服务改善层面的福利机构来说,较高代价的服务不太符合实际。这就比较容易出现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实际工作的泛化,缺乏针对性。高成本的服务与低层次急需解决问题的需求衔接较差,这也是我们应该对社会工作实务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强化协调人机制化解“后发型”社会工作实务问题的对策

1.加强专业教育与实务承载机构的合作协调。当前高校与福利机构常见的合作方式大多是设立实习基地。而大部分实习基地由于缺乏长期的深度互动,多是形同虚设,大部分实习成为临近毕业的学生为了通过毕业实习程序的应景工作。福利机构对高校社会工作毕业生究竟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普遍缺乏信心,高校学生也难以得到专业知识的磨练与专业实务的磨合,很少了解一线服务中的问题,难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福利机构在服务专业化道路上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对社会工作者究竟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职责界定不清,同时面临着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问题。怎样让具有良好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社会工作化,将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发挥,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并将良好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和培训知识,增进教学与实践互动是当前需要努力领域。实现二者良好的互动,既能尽快解决福利机构内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匮乏问题,实现社会工作的高起点,又能促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培养与实际需求、实务经验良好的结合。这些需要在福利机构和高校之间沟通渠道的建立。

福利机构普遍建立了社会工作岗位,加强两者之间联系的最基本前提是建立协调与沟通机制。改善二者沟通与交流不畅的关键在于坐实福利机构与高校联系,加强高校与福利机构的沟通和合作深度。促进教学与工作实务的良好互动与结合,使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有效可行,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2.社会工作宣传和实务中强化协调人地位。社会工作开展初期,最重要的是使社会认识到社会工作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使社会工作者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才称得上专业服务;让社会工作使用机构在专业实务中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增强社会工作协调人角色是重建社会工作者的定位的一个有效切入点。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保障沟通渠道有效和畅通是社会工作协调人制度的重要保证。社会工作协调人制度的建设,社会工作者定位上侧重协调人角色的调整是一个突破点。把强化协调人职责作为主要切入点,而不是效果不明显的暂时性活动。

完成切入点的转换,首先要在社会工作的宣传上有所强化,建立社会工作多元的沟通体系,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和协调者。政府和媒体对社会工作宣传与推进过程中,明确社会工作的协调人职责,避免社会工作在推广中的形同虚设或变了味,使社会工作在福利服务领域发挥实在的用处,达到才有所用,用之有效。

3.调整社会工作者的实务定位。在专业推广中,社会工作实务要以最具有实效的领域为主要切入点。让社会工作的推广不全是政府下达的不得不执行的命令或指标,而是成为一种自愿的、自觉的行为。

社会工作者应该做出自己的特色,不应主做太过细致的工作或仅是精神抚慰。对于护理来说,专业的护理师比社会工作者做得更有效。社会工作者实务切入点应以协调为核心进行多元化展开,在沟通不当而存在问题之处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建立服务对象与服务人员、家属、机构、政府和社区的沟通桥梁,促进支持网络体系的建立,最终建立社会福利的完整系统。

在基层社区,社会工作者应侧重参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将孤立的点变成整体一张网,使问题解决实现内部化和社区化,促进资源使用最小化、问题解决效果最大化。在公共事务领域,促进居民与物业、居民与公共部门的矛盾协调与沟通,形成社会工作专职协调人。让居民通过社会工作者与周边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关系,促进信息双向交流,促进问题的合理解决。在协调人功能转向上,福利机构内社会工作者的协调角色定位由重点对内转向对外、对内兼顾,在改善福利机构的社会环境,增进与政府、社区、服务对象家属及内部成员的沟通上实现突破,将这些作为协调初期职能强化的重点。

在具体协调功能的实现上,侧重社会工作协调职能的多样化。比如,促进老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青少年与家庭成员和教辅人员的沟通、强化代际沟通等。增进矛盾双方对话渠道的建立,由对抗转向对话。增进关系协调与资源协调,实现人与社区、机构及政府等领域的关系和谐,社会工作形成协调双方、误解与纠纷双方的危机缓冲带,成为社会安全阀,化解社会危机,增进社会支持网络形成,进而增进社会公信、社会互助。最终达到社会协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4.对社会工作者充权与明晰权责。当前内地社会工作的活动领域和调动资源的范围比较有限,急需为社会工作者充权。增强社会工作协调人制度建设,需要社会工作在资源调动力度和关系协调范围方面得到加强。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的部门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应给予社会工作者较大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支持,以及必要的资源支持。

在社会工作推行初期,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和执行保障依然显得缺乏。比如关系处理中的进入权和沟通权,与哪些人、哪些部门可以直接沟通,沟通方式怎样确定、沟通效果如何保障,相关部门参与沟通的诚意如何保障等方面都是充权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对社会工作者的支持比较重要,这是保证沟通有效性的关键。政府对处于一线的社会工作者给予充权,明确社会工作的权限和政策支持的灵活性,使得他们的协调能力能够得以实施。

5.协调人“社会工作者化”与社会工作者“本地化”。社区社会工作者对协调资源给予整合,发挥社区有威望人士及基层社区管理者参与社区协调。以社会工作者为中心,形成家庭、社区多重协调资源体系。发挥社区的自我调解能力,通过增进社区协调人的专业支持,促进社区原有协调人的“社会工作者化”。尤其在乡村社区,协调人的“社会工作者化”转型具有现实意义。乡村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从协调入手比从开展活动入手更切合实际。

乡村社会工作者培养的本地化对增强协调能力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比如在乡村纠纷、家庭矛盾处理等领域的介入。在协调人本地化推进中,社会工作者应注重对乡村中已有协调人有效协调方式的支持,与政府建立良好的沟通,促进乡村协调人资源的多元支持,提升社区对问题的自我化解能力。

社会工作者以社区纠纷协调与沟通入手,推进社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通过社会工作者的选举、考核与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运用现有社区管理者资源,避免由于管理者的双重职责使得社会工作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O.William Farley,Larry L.Smith等著,隋玉洁等,译.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ninth edition)[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李迎生.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习与实践,2008,(8):120-127.

[3]柳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4-15.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
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人力资源视角下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