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画面 浪漫的诗情

2009-10-28 07:01张修明
学理论·下 2009年9期
关键词:童话故事叶圣陶儿童文学

张修明

摘 要:叶圣陶是中国最早的童话作家。他的童话大部分收在专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里。本文首先分析了这两集童话在思想内容上的独特发展过程。叶圣陶童话由最初的轻松、活泼的调子发展到描绘乡村、城市的暗淡生活,进一步发展到揭露人世的真相、探求生活的真谛。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叶圣陶童话中的现实主义味道越来越浓厚,以至于他的童话被赞誉为“是中国社会二三十年来一鳞一爪的真实写照。”其次,这两集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童话具有浓郁的诗情。本文从童话中自然景物描写、丰富的想象、语言形式上排比的运用、刻意的间隔重复、穿插富于感情的诗歌等方面,介绍了叶圣陶童话特有的诗情。叶圣陶的这两集童话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早期儿童文学的瑰宝,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征途上留下了独特的踪迹!

关键词:叶圣陶;童话故事;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I0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3-0098-02

叶圣陶是中国最早的童话作家。他的童话大部分收在专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里。《稻草人》“是中国有新的健康的儿童读物的开始”①,其中收入他在1921年至1922年间写的童话二十三篇。《古代英雄的石像》收入他在1929年至1831年间写的童话九篇。他的童话是中国社会二三十年来一鳞一爪的真实写照,其童话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独特的发展过程。

一、叶圣陶最初的童话大多含有严峻的现实内容,但对人的教育色彩并不浓,轻松活泼的调子更为明显,他像早期的安徒生一样,充满着美丽的幻想与憧憬,以为“人生是最美丽的童话”。他曾向往抽象的“爱”与“美”的人生理想。郑振铎曾指出叶圣陶“还梦想一个美丽的童话的人生,一个儿童的天真的国土”②,并以其最初的童话为证:“《小白船》、《傻子》、《燕子》、《芳儿的梦》、《新的表》及《梧桐子》诸篇,显然可以看出他努力想把自己沉浸在孩提的梦境里,又想把这种美丽的梦境表现在纸面上。”③

事实确实是这样。如《小白船》写一对“玲珑美丽”的孩子,坐着一条白色的狭长的小船,小船被大风吹到渺无人烟的旷野,他们在那儿快活得忘了一切。忽然来了一个面貌丑恶恐怖的人,“原来是最可爱的人,”伴引他们回到原来的溪上,青蛙还在那里歌唱。《燕子》写一只美丽的小燕中弹受伤,被一个仁慈的小姑娘所救。使它忘记了伤痛,忘记了“不要相信世间没有伤害”的劝诫,认为世间并不存在伤害。这些文章,不仅写了美丽的大自然,还写了美丽的心灵——人与人之间都充满了温暖、情感与信任。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扩展到了被统治者对嗜杀成性的统治者。即使有凶险,也都化险为夷,并成为生活的小小插曲,这些都是作者从“美”和“爱”的幻想来慰藉人生的作品。

二、但是,二十年代初的中国,已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对象,列强争夺的焦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悲惨而冷酷的人生不能不影响作家,叶圣陶的童话情调逐渐改变了方向,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许多“成人的悲哀”。如《鲤鱼的遇险》,写一群鲤鱼被颅鹚劫走关在木桶里,这时他们才意识到外状和平美丽的地方,里面可怕得同地狱一般。文末虽然写了鲤鱼逃出木桶回到家乡的大团圆结局,但基调与《小白船》、《燕子》诸篇不太一样。再如《大喉咙》、《旅行家》等篇,其中夹有淡淡的悲哀分子,而且这种悲哀的分子逐渐增加了,说明童话中的人生也是没有快乐的,爱和美的理想是虚无缥缈的。于是,作者立足现实,描绘从乡村到城市的暗淡生活,如《画眉鸟》《瞎子和聋子》等篇。到了《快乐的人》、《稻草人》,悲哀已达到了顶点,出现了死亡的结局。《快乐的人》写人间本无快乐,有一个人周围有层薄幕,他便感到人人都好,事事都乐,处处没有悲苦,没有欺骗。一天,恶神查出了他是快乐的人,刺破了他的薄幕,从此他就死了。《稻草人》写了3个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柔弱的稻草人无能让孤苦的老农妇免遭虫害,无法帮助贫困、疲惫的渔妇及其病孩,无力救援不甘被卖掉而投水自尽的妇女。他只有哀叹、哭泣、心碎而倒下。善良的快乐的人死了,悲天悯人的稻草人倒了,说明在黑暗的社会里,本无美丽的童话般的人生。

三、叶圣陶同情苦难的人民,描绘人世的悲剧。和安徒生的后期童话一样,叶圣陶七、八年后写的童话就逐渐带有现实主义的味道了,这就是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这一集里听不到天真烂漫的欢唱,也听不到低沉、伤感的呻吟,而代之以淋漓的讽刺、深沉的思索与积极的抗议,表达了他深邃的见解和殷切的期望。

该集一部分童话重在揭露人世的真相。如《毛贼》,写两个毛贼利用农民螟灾之苦,装扮成救世的神灵,把农民洗劫一空,但愚昧的农民自欺自慰,仍祈求神灵以期脱离苦海。另一部分童话已不仅是反映人世的真相,而是在探求生活的真谛,已不是消极暴露,而是积极的斗争,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如《古代英雄的石像》里写一块石块,由于偶然机遇,被雕成受人崇敬的古代英雄石像。他歧视从前的伙伴——垫在他脚下的小石块。小石块不趋炎附势,毫不示弱指出:石像的地位不稳,只要抛开他,就会跌成碎块;还指出:“市民最大的本领就是纪念空虚,崇敬空虚”。最后,小石块团结一致,不甘“垫在空虚的底下”,石像终于坍倒了。文中赞扬了群众的智慧与集体的力量,抨击了小市民狂热的宗教式的崇拜,“揭示轻视群众的‘英雄的可悲下场以及人生应取的态度。”④《皇帝的新衣》是安徒生同名童话的续篇,文中写出了人民的觉醒、勇敢、统治者的坚持真理与团结战斗的精神,写出了愚顽、专制、残酷的封建统治者的可耻下场,也写出了敌方阵营在一定条件下的分化。这类童话寓意深刻,启示人们“往根底里做去”,鼓舞人们向压迫者进行齐心协力的斗争。这类童话所揭露的问题还带有普遍性,富有浓郁的社会色彩,自然具有文学的战斗性,说明作家在革命形式推动下,已抛弃了“爱”和“美”的幻想,以严肃、冷静、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从而敲响了旧制度的丧钟。

在艺术风格上《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两集童话,将花、草、木、石、鱼、鸟等等人格化,打破了时空界限,消除了人与物的隔阂,构思巧妙,语言简洁、流畅,“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⑤特别是像作品充满了浓郁的诗情。

一、自然景物描写是表达诗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好的景物描写往往与作品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尤其在二十年代初,叶圣陶正满怀“美”的理想,不少童话用大段的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如《小白船》,写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小红花站在那里,只是微笑,有时做很好看的舞蹈。绿草上滴了露珠,好像仙人的衣服……溪面铺着荷叶,小鱼儿成群来往,针一般地微细”。这些从溪边、溪面到溪中的描写,与两个小天使的天真、欢乐交融在一起了。

二、诗的情感和诗的想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叶圣陶以“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将生物、无生物转化成绚丽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的沉郁,如《稻草人》、《快乐的人》。有的轻快、飘忽,如《祥哥的胡琴》,写祥哥一开始学琴,拉出难听的锯木声。后来得到大自然中清澈的泉水、轻柔的风、伶俐的鸟,神灵一般地教他拉胡琴。他的琴声与泉水声、风声、鸟声相接应、相融和,直至拉出奇妙的曲调。这类童话展开了美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多样的音响,缤纷的色彩,想象神奇,诗味隽永。

三、在语言形式上,叶圣陶好用排比。如《快乐的人》,写快乐人周身所围的薄幕,“轻到没有重量,薄到没有质地,密到没有空隙,明到没有障碍”。快乐人在幕内生活,觉得“事事快乐,时时快乐”,所看到的一切,“处处快乐,色色快乐”。这一连串的排比句,从份量、质地、密度、透明度几方面形容快乐人所围的薄幕,又从时间、范围诸方面强调快乐人所处的快乐世界,为他后来幕破暴土增添了浓烈的悲剧色彩。

四、文学语言讲究精练,切忌重复。但精心设置的重复,反使思想表达得更有力,感情抒发得更强烈。这两集童话,叶圣陶经常有意使用间隔重复的技法,使作者笼罩着诗的气氛。如《含羞草》,“一阵羞愧通过小草的全体,篦笄样的叶子立刻合拢,而且垂下了,正像一个含羞的孩子,低下头,又垂直了臂膀。”这个段落重复了三次,每次都各有新意,不仅增添了诗一般的音韵美,而且加强了含羞草愤世嫉俗的感情,从而使形象更为丰满,意境更为深远。

五、为了增强作品的抒情色彩,叶圣陶在不少童话中穿插了最富于感情的诗歌,使两集童话别具一种诗味。如《蚕儿和妈蚁》一个蚕里的“思想家”唱到:“什么叫工作!没意思,没道理,什么也得不着,白费气力。我们不要工作,看看天,望望地,一直到了老死,落得省力。”显然,这里的蚕已经觉醒了,他探索着生活的意义,提出了为谁而工作的问题。这些景物与道理,不用大段的叙述,而用诗歌来表达,不仅精巧,而且富于诗情。

六、童话一般离不开离奇新颖的故事情节,在这两集童话中,叶圣陶并不全都刻意追求新奇,其中一部分则是以曲折的情节,一步步的矛盾激化来引人入胜的。如《皇帝的新衣》写皇帝每一次镇压民众之后,一片恐怖,人人都钳口结舌,似乎大地从此无声了。但是,镇压的次数越多,却从反面证明真理是不可战胜的。冲突最终发展到高度紧张的关头,矛盾达到最尖锐的状态:不论男女老幼,凡是开口发声,都将遭殃。但是,真的声音是堵不住的,假的总是假的。高潮终于来临,男女老幼、兵士群臣一齐围攻皇帝:“撕掉你的空虚的衣裳!……”这曲折而又奇特的情节,并不使人感到荒诞无稽,却使人看到现实中常见的本质性的东西,具有不小的认识价值。

叶圣陶的这两集童话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早期儿童文学的瑰宝,得到同行的高度赞誉,如女作家冰心在《我是怎样被挤进儿童文学作家队伍里去的》一文中自述:“我读了一些外国人写的儿童文学作品”,“但是使我感到兴奋的,还是我们自己的作家写的作品,如叶老写的《稻草人》。他的作品成为后来作家创作的素材和典范,如金近在《我喜爱这工作》一文中回顾自己三十年代初从事儿童文学的准备阶段,在那学徒生活的艰苦日子里“还读了叶老写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叶圣陶的这两集童话,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征途上留下了独特的踪迹!

注释:

①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89页。

②③《稻草人·序》。《稻草人》,第9页。

④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⑤《叶圣陶童话选·后记》。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童话故事叶圣陶儿童文学
霜的工作
刊首语
燕子,住下吧
童话阅读
童话故事引入美术教学的策略研究
让童话浸润童心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七颗钻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