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街道的甲子岁月

2009-10-28 10:15宋奕青
中国经济信息 2009年18期
关键词:百货大楼王府井老字号

宋奕青

这儿是中国商业格局变化的显示地;这儿是中国人经济生活发展的缩影;这儿还有无数的故事……

暑热减退的北京9月天气,在工地包围着的王府井大街,能让人透过秋的气息嗅出变化的味道。在长安街和王府井南口交叉的东北角,“北京饭店二期”建筑主体已基本完成,尽管面前立着高大的施工围栏,但是橘黄的鲜艳外立面已透露出了时尚的感觉,使人不免产生走进去的冲动。

60年,一条街引领一个时代

1950年6月,为迎接新中国第一个国庆日,“林荫大道”工程在北京城热火朝天地开始了。此时,一幅关于“中国城市商业如何建设”的规划蓝图也慢慢展开。

北京市政府做了一次规划,原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董光器翻开城建档案,指向1949年苏联专家设计的北京行政建筑设计图。其中,专家提出,利用王府井的特殊历史地位,将新中国的商业中心放在王府井。

王府井的蓝图就这样绘定。

就这样,围绕着“中国商业中心”的规划,1951年,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工艺品美术商店等等在专家提议的空地上一一开工。

1955年到城市规划委员会工作的赵知敬回忆,那时,新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规划专业。于是决定邀请苏联专家来做详细规划。“我们当时就听苏联专家讲课,每天看苏联的教科书。”在“苏联专家结合娃娃兵”的模式下,完成了1958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随着国庆10周年,完成了王府井从规划草图走向现实的转变。一条以商业形象闻名世界的大街,从此诞生。

虽然只有10多米宽,两车交会时都要小心翼翼,但正是这条不起眼的路见证了中国商业的成长。

在这之后的岁月,作为中国商业主动脉,王府井是日进斗金的寸土寸金之地。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北京的商业格局悄然发生了变化,王府井的商业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旅游、购物都不再挤到拥挤的市中心去了,居住地附近的各种档次的商场商厦、超市,使人们享受到了物质丰富的商品经济社会的好处。

先发优势已不明显,单一业态的尴尬让王府井面临着严峻的升级、改造问题。

1999年9月,历经8年脱胎换骨的改造,王府井大街仿佛一只金凤凰在万盏明灯簇拥的火焰中重生了。

新的王府井大街路面被拓宽了两倍,变成了一条宽阔美丽的步行街。从南口北京饭店入街北行,只见牌匾高悬,店铺森然,人头攒动,如流水一般,从早到晚,每天进入这条街的中外顾客多达百万人次。从中低端的工美,到中高端的东方新天地、新东安市场、王府井百货、丹耀大厦,再到未来的北京饭店、王府井国际品牌中心等高端商业,可以说王府井的商业档次以及业态结构定位于全客层。如今,它与法国的香榭丽舍大街结为友好姊妹街,国际地位更是日益提高。

60年,从“国营企业”到上市公司

王府井大街造就了新中国最初的“商帮”,他们经历的60年的风雨是中国商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个体到集群式的成长发展史。

“王府井百货大楼”可以说是王府井诸多商家兴衰荣枯的典型代表了,它的变迁折射出一个传统国有商业企业转型提升的裂变过程。

1955年9月25日,北京市百货大楼在王府井落成,成为饮誉海内外的著名商场。这座有“新中国第一店”之称的国营百货商店成了王府井大街的新景观。时代就这么被凝缩在建筑中,鲜明地凸显了出来。

在漫长的计划经济年代,百货大楼依靠在商业中的特殊历史地位,所经营的商品品种是最齐全的,成为了我国商业“窗口”的“窗口”。

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百货大楼商务部部长李奎旭,在百货大楼建立初期只是一名普通的售货员。如今,年过半百的李奎旭依稀记得百货大楼那曾经辉煌的岁月。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市就作出了规定,要对北京市的商业进行发展,这样就决定在这儿建立一个百货大楼。百货大楼因为是第一家国有大型的百货商场,所以百姓对它的期望值非常高。当时百姓到百货大楼已经成为了一道风景线。百货大楼开业之初由于天天这么人满为患,售货员到点根本没法下班,就是关不上门,后来把公休日全部取消了,而且又多次地增加售货员。刚开始开业的时候,它的商品达到了1万4千种,当时在我们国内也是很少有的。那个时候百货大楼在没开业之前,在筹货的过程当中,全国有一句话,有商品先给大楼,先支援大楼,因为大楼是首都开的第一家大型国有商店。到了第二年的时候,百货大楼的商品达到了2万多,从销售上来说,百货大楼的年销售达到了几千万元,到了1959年,也就是国庆10周年的时候,百货大楼的销售达到了9千万元,逼近亿元大关了,这在当时来说很了不得的一个成就。”

北京当时有四大百货公司,有批发权,所谓有批发权,就是其他的小的商店可能都是从这四大百货公司进货,当时王府井就占了两个,百货大楼和东安市场,外地的游客,外地的顾客到北京来,都要到王府井买东西。这在商品匮乏的年代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开放城市农副产品市场,允许城市郊区的社员进城出售自己的产品。此后,陆续恢复和发展了一批农贸市场、自由市场、日用工业品和小商品市场。

在这一时期,我国对原有的商业体制也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商品流动开始遵循自愿让渡原则和市场定价机制。商业零售行业由此进入了诸侯并起、群雄争天下的时代。人们的购物行为、购物需求、购物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新中国第一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变得越来越模糊了。这个昔日京城经济生活的据点,不得已进入了变革的倒计时阶段。

危机是变革最好的催化剂。激烈的竞争促使百货大楼开始实施“自救”的三步战略。第一步:转型上市。1994年转型为股份公司的百货大楼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为公司发展注入了新的资本。第二步:连锁经营、加快扩张。1995年起,百货大楼在广州、武汉等全国重点城市又开设10多家分店,形成了覆盖华南、华北、华中、华西四大经济区域的零售连锁网络。至此,王府井百货大楼从一家单体百货零售商店,发展成具有多元连锁规模的大型综合上市公司。第三步:由传统走向现代。除了对购物环境进行升级改造,百货大楼还把重点经营范围由国内一线品牌扩展到国际一线品牌。

今天,如果不亲眼看到百货大楼的人头在攒动场景,很多人也许都难以理解一个飞速发展中的国家怎样和“神话”建立了联系。

60年,从限量抢购到刷卡生活

商业是一个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行业,王府井的变迁也带动、反映着人们生活的变迁。1991年,王府井年营业额19.25亿元,2006年,年营业额25亿元,2009年,王府井的商业销售目标额为100亿元……看看王府井飞增的销售数字,就知道中国人的商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1981中国经济年鉴》上曾公布中国在1949年国民经济主要数据,其中显示,1949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为140.5亿元。而去年,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已经达到108488亿元,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一个反映消费市场发展平与过规模的统计数据,而其从140亿元到突破10万亿元大关,反映的则是我国商业市场供应量以及购买力的巨大变化。60年间,我国的商品市场已经从当初的“卖方”市场完全转向“买方”市场,商品短缺已经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共同记忆。

现如今,我们享受着现代透明的商业中心,有没有想过,在新中国成立之时的购物环境是怎么样的?

“60年的风云沧桑,也不是仅仅从这外观上窥见的。”这是一位顾客对它的经典评价。

1982年3月16日,JCB国际信用卡公司与中国银行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对面的中国银行举行了签约仪式,第一批可以使用刷卡购物的场所是位于天坛和王府井的7家主营工艺品的店铺。《中国日报》报道中这样写到:“1949年以来,中国第一次可以使用信用卡来购物了。”1982,在此之前,虽然外国信用卡已可以在中国用于取现,但是还不能像如今这样在商店刷卡购物。

因为不用手持现金,这种支付方式在当时称作“直接购物”。随着商品市场的繁荣,中国的信用卡及借记卡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普及程度位居世界前列。如今我国已跨入“刷卡经济”时代。人们的支付方式越来越多倾向便捷的刷卡,各式各样的“卡”成为新的支付工具,”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上商务的发展完善,网上购物正在成为新人类的时尚。今年上半年,仅淘宝网一家就实现交易额809亿元,占到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显示出这种新型商业形式的强大生命力。

60年,老字号凭旧创新

王府井老字号的集体转型成为中国商业进程的又一个“标签”。

老字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粹。王府井是老字号最密集的一条街,不少老字号商店是从这里走向各地的。如今走在王府井大街上的每一个老店里,也足以让人们谛听到“老字号”故事。这里有内联升、盛锡福、步瀛斋、同升和、瑞蚨祥以及元长厚、同仁堂、天源酱园;也有稻香村、五芳斋、东来顺、全聚德、丰泽园、稻香春、大顺斋……

60年前,为了繁荣北京的商业,中央政府下大力气发展王府井商业,从外地迁进来一些服务业,一些著名的商业,像四联美发,中国照相等等,都是从上海或者天津迁过来的一些老字号。

当年老字号的“火”,关键在它的特色:每一家店铺都有自己的看家绝活儿,即“一招鲜,吃遍天”。然而,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前提下,薄技在身的老字号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不必讳言,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操作下,其中有一些老字号慢慢的走出了王府井。

2000伊始,老字号的生存和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很关键的时期。政府对老字号打开“一扇门”,重点为“特色”商业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并对王府井、前门、大栅栏等“老字号”商业街进行改造升级。如今,当英姿勃发的洋品牌在王府井纵横驰骋时,老字号凭着依然年轻的心,自信地“与狼共舞”。

2009年,6月12日,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王府井步行街拉开帷幕,北京市33家老字号企业演绎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此次展出的北京老字号企业用近千张图片资料,展现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风貌、工艺流程和文化内涵,主办单位精选了10余项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表演与观众见面,还展示了33家老字号企业的数百种运用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产生的特色精品。

不同形式的展示,体现了老字号与种不同的特色,包含了老字号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使消费者在欣赏老字号特色和文化魅力,接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浴火重生的老字号,融入了新的特色元素、商业理念、管理模式、服务模式以及细节方面的设计等等。

新开通的“北京老字号网店”实现了老字号特色商品的网上销售,目前网站日平均点击量达到50万次;“北京老字号主题信用卡”更是通过与招商银行合作,令百余家老字号店铺成为该卡特约商户,目前发行量已超过万张。

从今年开始,北京计划在有条件的老字号企业中建立5个“老字号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为传承人开展技艺传习、工艺研发、产品创新提供专门场所,开辟展示传统技艺、弘扬优秀文化的窗口。

经过了市场的洗礼、接受了新生环境的历练,发展到了今天21世纪。这些百年老店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见证了每一阶段的波涛汹涌,留下的是胜利与中国商业的人文气息。

60年,变身地产业翘楚

城市的变迁与发展,离不开消费的带动,而作为消费聚集地的商业地产,则在城市变迁与发展中,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消费者。今日,消费者置身于繁荣而熙攘的王府井街头,一定会被街道两侧林立的楼盘深深吸引。我们必须正视,王府井的建设与发达的地产业的支撑密不可分。

1985年,王府井规划随着改革开放后北京城的复苏被重新提上日程。

“85”方案中,王府井仍然是为了充分体现商业中心的地位而存在。而且要增加了一些符合现代的项目,强调要有大型的建筑。规划做好了,却没有钱。因此王府井建设的再次启动始于招商引资的大力推行。

“作为中国第一街的王府井,盖楼要经过资格审查。东方广场原来设计的楼高是80多米,比规定限高30米高出一倍多,而且是一整栋建筑,宽488米,像一个大屏风。”赵冬日、张开济等6位学者联名提出,东方广场大厦如果按照原方案实施,将改变旧城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在此前后,北京市召开了一个东方广场方案的展示会。

然而,规划界人士依然无法认同这个突破心理底线的规划。一位规划人士表示,把东方广场镶在王府井,其他建筑都成了“孙子辈”。

问题最终反映到中央,东方广场大厦在开工之后,被下令停工。重新论证后,一整栋建筑变成三组,高度分别定为50、60和70米。在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的推动下,东方广场作了再一次妥协,把高度降低为48米、58米、68米。其实,这样的高度,仍然突破了北京市的规划。

60载甲子一轮回,王府井商圈目前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商圈,区域内的租金水平也一直是北京市场租金之首,租金达到平均每月每平方米240美元,位列全世界最昂贵的商业街第19位。

本着“地段、地段、还是地段”的房地产金科玉律,近几年地产大颚齐聚布阵下,王府井成为京城核心区的商业地产开发热土。

事实上,作为北京市已建成的最大也是最高档的商业区,京城最先富裕起来的成功人士以及中央一些部委及其下属公司纷纷在王府井“抢购”房产。外资对王府井也可谓觊觎多时。据悉,包括凯雷、高盛及华平投资集团在内的海外机构早已开始了“没有硝烟的战争”。

分析人士指出,“王府井在中国的品牌优势是外资争先竞购其股权的重要原因,更为关键的是外资看重王府井蕴涵的巨大商业地产价值。”这可谓一语中的。

60年,绘就商业发展新格局

王府井落下的每一粒棋子,都在为中国建立强大的“商业王国”而战。眼下,在大片建筑工地包围中,这个经济生活的心脏,在一片喧闹中又在经历一场蝶变。

由北京市政府提出的王府井“第二商业集群”规划中,王府井的商业建筑面积将由原来的150万平方米扩大至236万平方米。新增包括王府井国际商城、王府井国际品牌中心、北京饭店二期等10余个大型商业项目,这些项目大多都以娱乐休闲为主题。

一位常年研究商业的专家表示,升级后,王府井将真正实现由商业街向区域商圈的转变,成为地面、地下与空中立体发展的商业中心区,它将以人文景观、商业景观与环境景观引领中国商业街发展的新潮流。

奥运一年后,北京已经云集了200多家跨国企业总部,16家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138个大使馆,成为中国“全球企业”个数、“全球人”长期居留人数和往返次数最高的城市。在北京打造“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的背景下,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北京迫切需要一个为“全球人”服务的商务区。

王府井就是北京首座“全球人”首选的国际商务区,集合了工作、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新国际商务区。在这里,肤色不重要,蓝眼睛不重要,国籍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全球精英。

一个新商圈的形成并非旦夕之功。这个庞大的升级计划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位商业专家分析认为,当前不景气的经济环境放缓了“第二商业集群”的发展脚步。目前只有乐天银泰百货正式开业,澳门中心的招商工作在缓慢进行中,王府井国际商城、北京饭店二期在建,其余的商业项目尚未现雏形。

享誉盛名的王府井能否再造商业传奇,或许市场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

60年是一个轮回,王府井经过60年沧桑,它注定要获得新生,它已经获得新生。

猜你喜欢
百货大楼王府井老字号
让老字号绽放“光明”
TEST OF TIME
TEST OF TIME
王府井暴涨200%,能洗去“内幕交易”的嫌疑吗?
如果不抽烟
60年“老字号”中纺标
水源热泵项目取用地下水分析——以抚顺百货大楼为例
洛阳王府井购物中心照明设计欣赏
《难忘王府井》:藏书家姜德明的报人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