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育过度产业化

2009-11-05 10:28
环球时报 2009-11-05
关键词:少年班指挥棒商业化

陈晨晨

近日,成都一所中学创建了旨在培养全球商业精英的“MBA少年班”。这个班级被喻为典型的“富二代”班,学费为每年7万元,12名学生的父母中包括煤老板、食品公司总裁、房产商。课程大纲是为这12名富家子弟特别设计的——语文课熟读四书五经,体育课练习长拳,劳动课研习烹饪。他们无需像中国无数十年寒窗磨刀霍霍的考生一样,把高考视为一场改变命运的战役,他们需要做的是安心接受“素质教育”,然后留学他乡。

教育在这个“富二代”班级,好比超市货架上的一件商品。你可以拿走你需要的,唯一要紧的是囊中钞票的厚度。也就是说,富甲一方的可以占有古奇、香奈儿、路易威登,而穷困潦倒的只能去减价的大筐里拣些粗制滥造的便宜货。这是纯商业化运作的必然后果。

2004年曾被喻为“教育产业化”神话的终结之年。那一年,一纸通知书开出10万天价的北航招生丑闻在公众中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中国的“教育产业化”是否到了不得不终结的地步?2004年9月开学之初,彼时的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明确表态:“政府从来都是反对教育产业化的,教育产业化的结果是教育的毁灭。”

这一句话一度被媒体解读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转变”。可惜的是,这一转变在其后几年中并未发生,而如今到了不得不转变的关头。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展似乎一直奉行着两大标准:“发展优于改革”,“以单一的财政视角来评估发展”。在这一轮功利化的教育发展浪潮中,各所学校尽其所能把教育的“蛋糕”越做越大——建楼、招生、乱收费,办各种名目的“班”。成都的“MBA少年班”仅仅是诸多经营创收手段中的一种。

在强势的商业逻辑与经济话语的挤压之下,应有的教育规则与教育价值丢失了。换句话说,当教育资源的分配完全听从于市场的指挥棒,谁来保证教育公平?流传千年的“因材施教”荒谬地沦为“因财施教”。

在中国,经典的一幕是,富二代们在小班里麻木地接受“精英”教师“精英”观点的轰炸,而挤在破旧土房里的山娃们,跟着他们未达英语四级的年轻老师大声朗读中国式英语。有些孩子甚至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付不起几百元一年的学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层级的分裂,贫富差距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与不公。而教育产业化的过度发展,让贫富之间的裂痕延伸至校园。如果政府继续不作为,任凭市场的指挥棒继续操纵下去,教育这一块保障社会公平的最后净土,也将被商业化的浪潮吞没。▲(作者是本报英文版编辑。)

猜你喜欢
少年班指挥棒商业化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跃进”,光环以外的少年班
少年班“不惑”
“跃进”,光环以外的少年班
小狐狸的指挥棒
浅析基于微信平台的商业盈利模式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三根指挥棒
牛人辈出的少年班再证因材施教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