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中国应有知人之明

2009-11-12 10:55
环球时报 2009-11-12
关键词:侨民中非非洲

中非合作论坛日前在埃及闭幕,中非关系再次备受全球瞩目。然而,在非洲,中国仍面临诸多挑战。肯尼亚《标准报》今年曾刊出内罗毕大学商学院讲师伊拉基的文章《忘记中国,印度才是理想之地》,主张非洲应多和印度合作。

虽说这篇文章本身缺乏逻辑性,但它的确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印度日前已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非洲战略,希望通过“印度洋时代”的号召力,扩大其在非洲的影响和利益,这在客观上势必形成和中国的竞争。笔者以为,在这种竞争过程中,中国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

非洲是“殖民者最后的乐园”。在战后的非洲独立热潮中,中国曾给予无私帮助,彼此间建立过战友情谊。如今,当非洲各国为保障自身利益与西方国家唇枪舌剑之际,它们往往与奉行独立自主道路的中国有更多共同语言,而与遵循西方模式的印度话不投机。

中国是世界工厂,各种产品门类齐全,价廉物美,非常符合缺乏工业基础的非洲各国需要。中国近年来发展迅猛,能源、原材料需求旺盛,而非洲恰是资源大洲,中国和非洲在经济上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反观印度,近年来发展虽十分迅猛,但“拳头”乃是软件、微电子等智能产业,非洲对此尚无法消化。印度传统的纺织业原本拥有广阔的非洲市场,但“印度布”价格低廉质量却也极差,在中国同类产品大量涌入后早已边缘化,甚至成为地摊货的代名词。由于印度集中发展无烟工业,同时自身也是资源大国,对海外资源需求并不旺盛,这就使得印度-非洲之间无法形成中非间那种互惠互利的互补关系。在这一点上,中国显然占据绝对优势。

但印度也有其独到的优势。由于和非洲打交道时间长,且大量印度侨民渗透到非洲政治、经济、文化各层面,印度企业在许多非洲国家有完善的“食物链”:批发、零售、回笼资金、汇出利润,都可以在“印度圈子”内部完成,且纵横交错,形成跨行业、跨国的利益体。印度人更被许多非洲国家视为自己人。而中国企业往往是“单干户”或至多自成体系,顺利时一本万利,却经不起风雨。

中印两国都在非洲拥有数以十万计的侨民。印度侨民往往全家、举族迁徙,拥有自己的社区、学校,在当地拥有一定社会基础,也容易得到所在国的认同。而中国侨民多为单身,来去飘忽,容易给人以“捞一把就走”的不良印象。

由于交流历史悠久,加上语言障碍少,印度对非洲的文化输出相当有成效。非洲许多国家都可收听到印度的调频广播,看到四五个频道的印度电视节目,印度的音乐和电影为许多非洲人所熟知。印度和非洲的文化交流还体现在大学间文化合作和项目交流上。这就使得非洲出现了一个“亲印学术阶层”,利用学术或舆论的影响力,促进印非关系。在这些方面,中国就显得“单线条”得多,钱和力气花得未必少,效果却未必好。

中印在非洲显然各具优势,中国所胜在“形与势”,印度所长在“密与深”。有了这个“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我们就无需在优势领域庸人自扰,也不会在有差距的领域夜郎自大。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要进入的绝非仅仅一个非洲,要面对的竞争者也绝非仅仅一个印度。“自知之明”、知人之明,对于走向世界的中国而言十分重要。知己之长,料人之优,是赢得国际竞争的不二法门。▲(作者是前中资企业驻非洲代表。)

戚 华

猜你喜欢
侨民中非非洲
An Uncommon Trip
非洲村庄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新的一年中非关系昂首向前
台当局改称“华侨”为“侨民”
中非合作迈入新时代
以“八大行动”谱写合作新篇章
马达加斯加2:逃往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