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墙根街下的科举梦

2009-11-13 03:54李建设
走向世界 2009年24期
关键词:贡院墙根乡试

李建设

一年一度的大学新生刚刚人学,十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在步出戒备森严的考场后,就开始了人生命运的重大转折。有的人会金榜题名,天下谁人不识君:有的人则名藩孙山,寂然向隅无人问。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优秀人才的机制,一条仕进之路,无疑像古代的科举一样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考场内,是学子们争分夺秒地奋笔疾书,考场外,是家长们忧心焦灼地翘首以盼;一道高耸的院墙把考生和社会阻隔,这道高墙在明清科举时代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贡院墙。贡院墙内的贡院,是明清时代学子们参加乡试会试时的考场,它是全省最高级别的考试场所,通过它就是举人,便可以进京参加殿试考取进士入朝为官了。

现在的省府大院就是当年的贡院,里面虽没有了乡试时的功能,但所幸的是,贡院墙的称呼却保留了下来。就在大院的东墙外,有一条并不起眼的小街,它既不宽阔,最宽处仅仅8米:也不绵长,全长只有420米。但其所处的独特位置又让它赫赫有名。它就在贡院东墙根下,故名贡院墙根街。明洪武年间初建贡院时,这里曾叫“贡院巷”,民国时始改称“贡院墙根街”。它北起大明湖路,与大明湖隔路相望,南至省府东街,往西一拐就是省府大门,东边紧挨着芙蓉街,府学文庙。单就这贡院墙根街本身,也是一处繁华之所,因靠着贡院,读书人大都在此集聚,考试经济便应运而生,各种培训机构林立,书院,私塾,义学和学堂这些文教场所遍布其周围,于是这里渐渐地就形成了一条著名的文化街。

我也有幸,曾走进高考考场,亲历并见证了一次声势浩大的高考。虽也是乡试,但贡院却是始终无缘得见。古代的高考又是怎样的情景呢?那就到古时的考场贡院外的墙根下感悟一下吧!

顺着大明湖路,很容易就能找到省府,在它高高的东院墙下便是贡院墙根街。

贡院墙根街,其实就是当年贡院外墙根的一条小街。它南起省府东街,北至今大明湖路。街的西侧是原贡院(今省政府大院)3人多高的围墙。贡院是明清两朝科举时省级考试(亦称乡试)的考场。贡院历来是士子们趋之若骛的地方,贡院墙根街自然也就小有名气了。

走在这条街上,想象着当年,院墙的那一侧,满院子都是来参加乡试的秀才们,有的伏案疾书,有的蹙眉凝思,监考的大人,则板着面孔,一脸严肃地在考场内来回巡视。

如今,这样的场面已经没有了,有的只是安详幽静,青瓦白墙,青得清澈,白得干净。

贡院的确壁垒森严,院墙建得很高,足有四米高,这是为了防止考生与考场外的人联合作弊,也为了防止考生受到考场外的干扰。人在墙根下走,有一种肃穆的感觉,让人对高墙内平生出一种敬畏和神秘。墙内的白杨高大参天,枝繁叶茂,满院春光关不住,它们像是要挣脱科考的牢笼似的,越过高高的围墙伸出墙外,呼吸起外面自由的空气,也给路上的行人带来一些阴凉,却更显出了这条小街的幽深和静谧。

清朝大文学家蒲松龄就在这所高墙之内参加过多次考试,可以想见到他就在这高墙之内,踌躇满志地写着八股文章。然而他从青春少年考到须发尽白,却终不能圆梦金榜,以致失意落魄一生。想必他曾无数次地徘徊在这座高墙之下,思考着自己未来的命运何去何从?也许像现在的落榜生一样想过放弃,但在一考定终身、以科考成败论英雄的科举时代,要想入仕为官出人头地,继续考下去是他无奈而唯一的选择。最后他在这座高墙下终于彻悟,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如人,是这种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出现了问题,于是孤愤的他写出了“高人一等,入木三分”的刺世疾邪杰作《聊斋志异》。

既然科举制度已有了弊病,离它寿终正寝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而作为主宰着科考生命运的贡院也就日渐凋敝,贡院墙根街就更有些落寞,难寻其昔日的韵味了。

现在,为保护济南的老街老巷,贡院墙根街刚刚经过整修,路面铺设得平直规整,墙体也粉刷得洁白干净,放眼望去,一尘不染。而为了恢复这里的文化韵味,有关部门在贡院墙上特意绘制了“泉城古韵”长廊,介绍了围绕在其周围的文化遗存,名泉老巷,让贡院墙之名有了依附。

走到贡院墙根街的南头往西一拐就是省府大院的大门,顺着正对着大门的省府前街南行,跨过泉城路,就到了榜棚街。在贡院考完试之后,就可以到榜棚街查看自己是否金榜题名了。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贡院和棚榜街已渐渐退出城市的舞台,但作为已存在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贡院墙根街和棚榜街真实地见证了那段重要的历史,我们有必要保护好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和文化的老街巷,让后人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

猜你喜欢
贡院墙根乡试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奶奶的童话(外一首)
江南贡院
南京江南贡院的“三门”
广东贡院遗存的保护与利用刍议
墙头草与墙根草
迷你商店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
一条狗突然叫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