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2009-11-13 03:53马先军
年轻人·中学生读本 2009年10期
关键词:宫灯天安门城楼聂荣臻

吴 伟 马先军

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隆重召开,在这次会议上,332名代表顺应民意,一致决定:整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使北平以整洁的形象迎接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和开国大典。

大量垃圾的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古都的形象,也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直接的威胁,因此,清理城区内的垃圾已经成为新的北平市人民政府的首要工作。大清扫运动前后历时91天,共清除垃圾20多万立方米,重20多万吨。垃圾数量实在惊人!经过这次大清扫,北平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接着,市建设局又组织各方面专业人员,对开国大典前夕的天安门城楼增添了多处装饰,其中主要有毛泽东像、巨幅标语、大型宫灯和观礼台。由徐悲鸿任院长的国立艺术专科学院实用美术系教师周令钊有幸承担绘制毛泽东像的光荣任务。领受任务后,周令钊便和他的学生陈若菊等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搭起三层脚手架,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画毛泽东哪一种神态呢?周令钊选择了一张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脸部稍仰、面带微笑的照片。照片中的毛泽东朴素大方,满面慈祥,极具亲和力。

大约20天后,就在画像将要完工的时候,开国大典筹委会副主任聂荣臻亲自前来验收。离得老远,刚一看到画像,聂荣臻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不错,画得蛮像的!”但当他走近时,却发现了问题:画像上毛泽东的领口是敞开的。开国大典虽然是一件喜庆的事,但作为一国领袖的形象,也应该严肃一点为好。聂荣臻马上皱起了眉头,他建议周令钊最好能改一下,把毛主席的领口扣上。周令钊一想很有道理,马上动手修改,重新改画了衣领。

9月30日晚上,周令钊和工人们把这幅画像提前挂到了天安门城楼正中央。这幅像就是人们在开国大典上看到的毛泽东画像。

天安门的设计工作交给了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舞美队。舞美队队长苏凡领受任务后,经过考虑,决定委派队里的两名日本人——40岁左右的肖野和30岁出头的森茂做这项工作。

经过现场考察,两人提出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宫灯、在金水桥栏杆上扎彩色气球的没想。

悬挂宫灯既符合中国传统和民族风格,又能充分体现出开国大典浓烈的喜庆气氛。他们当时设计在天安门城楼上的10根红色廊柱中间悬挂8只红色宫灯。

周恩来十分欣赏这个宫灯方案,但不同意在金水桥栏杆上扎彩色气球,认为太杂、太乱,宫灯就可以突出喜庆气氛,也显得比较庄重。

方案获得批准后,苏凡开始带着两人去买宫灯。他们跑遍北京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眼看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临近,苏凡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还是肖野有办法,他提出请工匠现做。一句话提醒了苏凡。他马上请人去查清宫档案,看看有没有健在的老艺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档案室的工作人员还真找到了一位当年专门为皇宫扎宫灯的老艺人,他家就住在西城区丰盛胡同。

老艺人已经70多岁了。当他知道苏凡等人的来意后,二话没说,答应下来。鉴于宫灯太大,老艺人提出要带着两个徒弟到天安门城楼上去做,并请苏凡准备宫灯上面的云头和流苏。

此后的几天时间里,苏凡等人和老艺人师徒吃住车城楼上,做成了8个巨大的宫灯。宫灯每个高2.23米,周长8.05米,直径2.25米,重达80千克,堪称有史以来最大的宫灯。

经过无数人的共同努力,古老的天安门城楼又显露出它那庄严、典雅的恢弘气势,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准备与欢天喜地的北平市民一道,共同迎接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猜你喜欢
宫灯天安门城楼聂荣臻
开国元帅聂荣臻的养生之道
长信宫灯
元宵节话宫灯
一盏灯的绚烂
一封信推动天安门城楼开放
天安门城楼开放30年
雄伟的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城楼正式开放
聂荣臻香港三次虎口脱险
聂荣臻:开创“两弹一星一艇”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