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新闻在社会转型期传播理念的定位

2009-11-16 02:47胡海艺
活力 2009年5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受众信息

胡海艺

一、 新闻本源的回归,用事实说话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社会转型期的受众对电视传媒的传播,特别是对电视新闻的传播有了更新、更高的需求,电视传媒在努力满足受众需求的时候,应对新闻本源的回归多一份执著。“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这是新闻界对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 可以说,“事实”的传播能力是新闻传媒获得传播地位的第一前提,因为,新闻事实不仅仅是具体的新闻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新闻事件与社会、新闻事件与人的关系,如何“用事实说话”,考验着我们的舆论引导水平。我们知道,“事实”每天都在不断地产生,我们电视媒体的传播决不能“有闻必报”,仅仅成为“事实”的简单传声筒,而应该认真领悟“事实”的新闻价值,着力整合“事实”的资源配置,善于通过“事实”的传播来体现媒体自己的立场,以正确引导舆论,努力保持并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比如,在新闻素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尽量采用来自新闻事件各方的信息源,通过达成的信息的平衡,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新闻信息来源,创造一种“客观”的新闻感。在对这些素材进行取舍、竞合、强调、重复的时候,立场也就自然形成了。这种客观、中立、平衡和公正是媒体能否具有公信力的准则,也是能够赢得受众的法宝。中央电视台在对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中,尽量采用美、伊双方的信息资源,以及世界上反对和支持这场战争的多种信息资源,尽量追求报道的平衡。在报道中,他们既报道了布什的讲话,也报道了萨达姆的讲话,以及布莱尔的讲话,同时,节目还借助一些国际问题专家和军事问题专家分析美英军事行动的利益诉求,通过对世界各国(包括伊拉克)民众的一些采访等等,来传达媒体的立场,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这种报道的“事实”传播,艺术地契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在今天的开放环境与信息全球流动的条件下,有效地应对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多元化,满足了受众渴知伊拉克战况的信息需求。据央视-索福瑞的收视调查显示: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中央电视台一套、四套、九套节目的人均收视时间达到38分钟,较平时(13分钟)提高25分钟,平均收视份额达20.46%,比平时(7.7%)提高12.72个百分点。国际的媒体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的电视不带任何偏见,报道及时权威准确,专家分析清晰透彻,内容充实,可信度高。英国BBC电台在题为《中国媒体对伊战的报道很平衡》的评论中认为,“中国电视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看起来出乎意料的平衡,令人叹为观止”。

二、 以受众为中心,加强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格局重新调整,资源配置优化组合,思想观念磨合碰撞,受众渴望从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中找回自我,他们希望新闻传媒引导舆论,解惑释疑,建构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道德伦理、价值体系。因此,电视传媒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善于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群众的心声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作为新闻报道的关注点、立足点和“兴奋点”,努力使新闻报道具有强烈的“百姓情结”,以一种平民百姓的价值取向和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以平等的姿态去体察和叙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使新闻传播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使传播和接受、社会和个人获得严格意义上的心态同步、情感共鸣,显示出对时代、对生活、对受众的一种尊重。而要做到这点,“三贴近”应该成为我们新闻传播所遵循的原则,并努力践行,通过走进生活,深入基层,关注大众,向受众传播他们“欲知而未知”的信息,这既是人文关怀的另一个重要点,也是重视公众知情权的体现。近年来,不少电视媒体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2004年7月10日傍晚北京市倾盆大雨,中央电视台不仅及时报道了暴雨造成的市区内多处路段积水和交通严重堵塞状况,还进一步总结了暴雨对北京市政设施带来的影响,反思城市应急体系存在的缺陷等老百姓关注的问题,这组电视新闻贴近生活,服务受众,社会反应良好。又如黑龙江电视台推出的“新闻夜航”、江苏电视台推出的“南京零距离”等等,由于“贴近民生,人文关怀”特色鲜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节目也很快赢得广大受众的青睐。有道是“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新闻媒体应该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我们的报道不应当置若罔闻,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危机中,我们的电视媒体更要动态把握好舆论引导的“度”,即新闻信息的密度、政府公开声音的强度、对难点焦点关注的热度,做好危机传播中电视媒体的自我调节,及时发布正确的导向性信息。如果报道政策未明,我们的电视媒体作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也应该通过一些不抵触政策的方式发布确定的信息,使我们的新闻传播具有一定的“信息透明度”,起到安定民心的社会“稳压器”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推进器”作用。否则,由于人际传播的不确定性,负面消息将迅速传播,“杂音”“噪音”随处游荡,最终受损害的是国家利益、社会稳定、人民利益和媒体形象。

三、 频道专业化、现场直播,强化电视传媒核心竞争力

在当今社会转型期,新闻传媒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电视媒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在频道特色、节目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创新。频道专业化是当前传媒环境下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适应了社会转型期受众的多元异质需求。目前,我国的电视专业频道还是在大众化专业频道层次上,如新闻、电影、电视剧、体育、少儿等频道,而频道专业化的理念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新闻专业频道的诞生。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时的宣传语是“与世界同时同步”,台里制定的新闻频道在播报上的三大原则是:“动态新闻优先、突发新闻优先、现场直播优先”,据此,新闻节目逢整点的播报和突发新闻的插播,突出了强时效性和大信息量;节目内容实现滚动、递进,以现在进行式向受众传播第一手的国内国际资讯,这些新闻理念和传播方式的落实,比较充分地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与知情权,使电视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了核心竞争能力。2003年3月20日10时35分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不久,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追求“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第一需要”,迅即全程跟踪并快节奏、大容量、多视角同步报道战争进程和相关事件,取得很好的传播效应。现在,不少电视媒体全天候的滚动新闻概念和新闻传播形式是有了,但在内容质量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要做到新闻节目播出时间在“滚”,更应保证新闻节目内容在“动”,应该有意识地利用滚动播出的优势形成追踪式、递进式报道,使受众同步体验新闻采集过程中的“层层剥笋”的悬念,不断获知新闻事件的纵深信息,使我们电视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保持相当程度的“新鲜性”。目前,我们的直播节目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有的新闻直播时间太长,超过一两个小时的直播观众会失去兴趣,不如在关键点上切进去,反而效果好;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太少;我们在现场直播和卫星新闻直播(SNG)技术方面应用得还不够,电视直播的手段调用得还不够充分,以致于很多受众对于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还用电视连线这么传统的方式直播而感到不能理解。但是,我们可以自信,随着电视直播实践的增多,电视直播的技术将日益娴熟,电视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将日益增强。

四、 解读式新闻,有效拓展电视新闻的广度与深度

在社会转型期,新闻信息每时每刻都在迅速传播,受众对此并不是“兼容并收”,而是通过组织、分类、评价、判断进入大脑;同时,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新闻媒体对独家新闻信息的拥有已经变得相当的困难,电视媒体如果仅仅停留在传播一个新闻事实或描述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显然难以赢得受众。因为受众对于新闻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特别是一些重大的、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不仅仅想知道“有什么”、“怎么样”,更想知道“为什么”、“怎么办”。对于受众的这些需求,我们的电视新闻传播就应该多一些哲学的思维,多一些前瞻性的提示,在思想观念上给受众以创造性的活力。于是,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理念——解读新闻,拓展电视新闻的广度与深度应运而生。这种解读式新闻是电视媒体在对新闻事实的基本传播之后,利用主持人或本台评论员的评论、专家对新闻事实的看法、融会背景事实、图片报道、引用其他媒体的观点等形式来对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作全面、深入、立体化的报道,从而提升新闻信息的含量,深化新闻信息的内涵,形成一个围绕中心事件报道的新闻超级链接,使我们的电视新闻报道具有时代感、历史感、时空感。目前,我国的主要电视媒体在解读式新闻中所采用的形式还主要是评论员评述和专家学者访谈,以求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多的理论支持。2004年年底的印度洋海啸灾难,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不仅一直关注着事件的进展,而且对于海啸是什么、海啸是怎样形成的、海啸灾难带来的各种后果以及如何应对等等进行了分析,就人们关心的海啸对旅游业和金融业的影响,也通过对专家、学者的访谈来释疑解惑,多角度、多侧面地满足了受众对海啸新闻事件的信息需求。

时代在发展,社会正转型,开拓创新的浪潮呼拥着我们奋力向前,电视新闻工作者也应勇立潮头,在新闻传播中明确发展的方向,凝聚创新的力量,让自己的新闻理念更多地富于时代的特征,为受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电视新闻作品。

(编辑/梁永安)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受众信息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订阅信息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展会信息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