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古隆中

2009-11-18 02:53
新语文学习·高中 2009年9期
关键词:山丘先贤烟雨

李 御

古隆中很小,小到如同故乡相望相守的一片山丘;古隆中很大,大到历经千百年后,依然牵引着无数仰慕的目光。

在一派烟雨迷蒙中,我穿行于留下先贤遗迹的这片再平常不过的山丘间,吟诵着罗贯中先生“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诗句,我虽然无法将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这类赞叹留给这片山丘,但我真真切切地知道,中国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先生曾在此生活了十载春秋。这也许正好印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言。

古隆中的三顾堂、草庐亭、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石牌坊均系后人所建,真正算得上遗迹的,就数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与观星台等几处了。

寻访历史,不必苛求太多,有那么几处真迹就足以勾起人们的思念与联想。三顾茅庐的佳话,《隆中对》的大气磅礴,对时局鞭辟入里的条分缕析,不需实物的承载,也将流传千古。

十年风华,对于正值青春年少的诸葛亮来说,在此躬耕,在此交友,在此吟诵《梁父》,在此观星赏月,在此韬光养晦,在此积累无边的智慧,不能不说是千古绝唱。

一位心怀社稷,而又脚踏实地的先贤,在未出茅庐之时,积累得太多,躬行得太多,他曾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在隆中二十亩田地上耕作,他取六角井水洗濯与止渴,他端坐抱膝石仰天长啸,他在棋盘石前与忘年交黄承彦对弈,他在观星台细察日月星辰的细微变化,所有这些,都为他日后在风云际会中,运筹帷幄、呼风唤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我同行的卧龙镇曾繁海先生,介绍了他所搜集到的和从史书上获得的许多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据他介绍,诸葛亮27岁出山的前10年,一直隐居隆中,这10年间,凭藉襄阳这块要冲之地,他躬耕苦读,寻师觅友,鉴古观今,洞察时政,集百家之优长,酿自家之灼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智才。

他还说,诸葛亮之妻黄月英并非有些史书上所说的相貌奇丑,而是其父为避官宦子弟重貌轻才上门纠缠而取名“丑女”。黄氏天性聪敏,她自制的木马、木兔、木人,引来四邻啧啧称奇。諸葛亮日后征战沙场所使用的木牛流马,八卦阵,都是从夫人年幼时摆弄的物件申受到启发的。

在隆中时,诸葛亮还依据黄氏的发明,制作了独轮车,以解百姓肩挑背扛之苦,并将制作技艺传授给附近村民。大智慧家并未放弃对民生的关注,将智慧毫不吝啬地传授给黎民百姓。

诸葛亮在隆中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来草庐做客或路过之人都可以一饱口福,但西瓜子必须留下来。他曾亲书提示:“瓜管吃好,瓜子留下。”瓜子是以备来年再种和送予乡邻。直至现在,卧龙镇一带的西瓜一直俏销,可能也与先贤遗风有关。还有,乡邻如见诸葛亮出门时,毛驴后面挂着伞,知道今天必定有雨。智慧既可包容日月,也可惠及民间。

伫立于烟雨迷蒙中的古隆中,周围的氤氲似乎弥漫着令常人难以识透的智慧之光。流连于古隆中,似乎领略到了渴求智慧、积累智慧、施展智慧的真谛。

(有删节)

猜你喜欢
山丘先贤烟雨
越过山丘穿过隧道我们到了四川
西江月·端午咏怀
烟雨·追梦人
吟三八妇女节
激发你的创造力
水 袖
先贤
山丘上的城市
烟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