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汉字整形说开去

2009-11-23 06:19
国学 2009年10期
关键词:言论语言文字教育部

谢 勇

伟大祖国六十华诞来临之际,教育部端出来一个《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消息一经传出,即遭网民、媒体舆论迎头痛击,冠之以“胡折腾”之名。事情尚未平息,主持此课题的某位专家教授又发出言论,称所获意见中,67%对改字表示赞成,反对的只有6%……这一番视汹汹舆情如过耳清风的言论,更是引起公愤。

从民众的角度来看,“教育部改字”不过是当代中国无数“被”事件中又新添的一桩而已。无论是“被中产”、“被就业”、“被补碘”,还是本次“被专家代表修改文字”,所昭示出来的,都是国人无力掌握自己生活的尴尬状态。而今天的人们更是不难发现,总有一双眼睛含情脉脉地盯着你,这双眼睛可能是相关权力部门的,也可能是专家的。艰辛却还算平静的日常生活,总是被这双习惯掌控一切的眼睛觊觎、关照,这种感受,恐怕正是人们对于汉字“被整形”,从内心激烈排斥的原因。

上世纪先后出现过两次由政府主导,推广简化字的运动:一次发生在民国时期,一次从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不过第一次推广遭到激烈反对,很快就偃旗息鼓;而第二次推广,由于简化字在当时解放区获得了特殊的地位,被尊称为“解放字”,待到新政权建立,书同文、车同轨,简化字最后终于一统江湖。不过,文字改革工作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背负这一使命的相关机构从此就指导起人们的语言文字,一直到今天——根据相关“专家”自述,这次修改字体,是对自50年代确立的简化汉字规则的继续贯彻。

平心而论,这次修改,与50年代那次彻底废除繁体字、确立简体字法定地位的修改,不可同日而语。这次教育部遭到的反对声音也要大得多,与众多学者专家针锋相对的民间立场开始发声,且有了互联网以及其他媒体作为途径传递声音。也许,经历了历史变迁,今天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语言文字”不仅仅是政府专家的事情,更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不管是不是专家,都有坚持自己书写方式的权利,也都有使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文字,以及体验语言文字背后特殊情感、记忆的权利。

猜你喜欢
言论语言文字教育部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他们的言论
教育部发布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
言论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教育部直属高校门户网站排行榜等
自由总是相对的,言论不是随意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