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童老叟忘年交:姜昆和李文华亦师亦友的30年情谊

2009-11-23 06:19刘袖眉
女性天地 2009年8期
关键词:马三立姜昆团里

刘袖眉

2009年5月9日凌晨1点,82岁的相声演员李文华在医院病逝,他的生前好友兼搭档姜昆第一时间赶到,忍着悲痛和他的儿女们一起料理后事。在相声界,姜昆和李文华相识30年,亦师亦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事业之初,无名姜昆遇上好搭档李文华

1975年冬天,中央广播说唱团的著名相声演员郝爱民、李文华到黑龙江农垦建设兵团慰问演出。姜昆当时刚从连队调到团部宣传股搞创作,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跟领导请假,冒着零下39度的严寒赶到佳木斯市的剧场看他们演出。

两位相声演员妙语连珠,一举手一投足都能让两千多名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姜昆看得呆住了,尤其是那个捧哏的李文华,满脸皱纹的瘦老头,不用说话,往那一站就是幽默的化身,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姜昆从此对相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久以后,他写的相声《如此照相》被选送到北京,马季慧眼识珠,把他调进了中央广播说唱团。

刚开始的时候,团里让姜昆和赵炎合作,可没几天,赵炎就因为工作需要给马季捧哏去了,团里一时找不出合适的人做姜昆的搭档。姜昆郁闷极了,心想:如果有个像李文华老师那样的人做搭档,那该多好啊,要不去问问他能不能跟自己合作?

可是要知道,当时李文华给侯宝林、刘宝瑞、马季等很有名的相声演员都当过捧哏,姜昆却只是个小演员,他犹豫了很久,才鼓足勇气去找李文华试试。

没想到,李文华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好,咱们现在就去和团里说。”

起初,他们的合作并不被看好,很多人觉得他俩根本不搭边,一个是刚出道的新演员,一个是舞台经验丰富的老明星,而且年龄相差23岁。顶着这些压力,姜昆在李文华面前毕恭毕敬,生怕自己做得不好,而工人出身的李文华没有一点架子,他对姜昆说:“我在舞台上的时间不多了,在晚年把你带出来,一直带到我不能干了,我就满足了。说是我带你,其实你也带我呀!有小青年在我身边,把我显新了。”

李文华的肺腑之言就像甘甜的泉水流进了姜昆心里,他流泪了。他为自己能有这么好的搭档感到庆幸,他相信他们俩一定能表演出好的相声。

人们都说红花需要绿叶扶,尽管姜昆那时还不是“红花”,但李文华绝对是位很好的“绿叶”,姜昆表演时出点什么小差错,他都会以捧哏的技巧把漏洞补得完美无缺,而且从来不指责或埋怨姜昆。姜昆非常感激李文华,和他在一起感觉很舒服,也自信了很多。

一次演出,因为观众特别多,姜昆很紧张,提前把“包袱”抖了出来,幸好李文华经验丰富,和泥救场,演出非常成功,观众没看出破绽。为了感谢李文华,姜昆在演出结束后硬要请他去饭店吃饭。点菜的时候,姜昆点了几道贵一点的菜,没想到李文华却趁他去洗手间时先付了钱。看到李文华总是这么为他着想,姜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李文华自幼失学,识字不多,为了不被时代淘汰,他学习十分刻苦。他经常和姜昆到基层深入生活,白天和农民、工人、战士聊天,晚上回去做记录,然后把这些素材都融入到相声里,从而使他们的节目更加贴近生活。

在1980年的全国优秀节目评选中,姜昆和李文华合作的《如此照相》荣获一等奖,此外他们还有两个相声获得了二等奖。大家开始关注这一对不起眼的搭档,有观众比喻他们的表演风格是:一个慈祥的老妈妈领着一个淘气的孩子。姜昆对李文华的艺术评价则是:谦虚的品质,待人的诚恳,性格的朴实,为人的憨厚。

一年获三个奖,对姜昆来说是个突破,也证明了他在相声创作和表演上的造诣。高兴之余,他也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迈,这时,李文华对他说:“不能退,得向前!”就是这句话,让姜昆把压力变成动力,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

病魔突至李文华失声,一老一小泪涟涟

1981年,姜昆发现李文华的声音没那么亮了,偶尔还有些沙哑,便劝他去医院检查身体,李文华这才告诉他,他一个多月前就已经看过病了,医生让他禁声。可这期间,他们已经演出了二十多场,姜昆当时就埋怨李文华:“哎呀!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怎么不早说呢!”同时他也很自责,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老搭档。

随后,姜昆陪李文华找到知名的喉科主治医师黄乎教授,黄教授确诊李文华的喉咙长了息肉,当即给他做手术,并建议他禁声十天。可刚到第三天,团里就通知他们去大会堂演出,姜昆对李文华说:“这次演出您就别参加了,我找郭宝全老师替您一段。”李文华连连摆手:“我这嗓子没问题了,别麻烦老先生,又是背词,又是排练,太费事!”“您不是禁声吗?”“大夫的话不能不听,也不能都听,叫禁十天,两天足矣!”姜昆拗不过他,只好让他上台。

在这次演出中,李文华的声音格外好听,演出效果极好,他们都很高兴。李文华得意地说:“人不能让病拿住,只要心情好,本身就去病。”姜昆虽然不赞同他带病演出,但在心里,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1984年6月,姜昆和李文华去香港演出,受到港澳同胞的热烈欢迎,他们不断地加演相声段子并增加演出场次。李文华原本就是带病演出,加上劳累过度,嗓子发炎很严重,可他不忍心让观众失望,喝几口中药汤顶一下,就照演不误,姜昆看了直揪心。

回到北京后,姜昆带李文华到医院进行彻底检查,结果发现他的声带上长了个小瘤子,必须住院治疗。这对李文华的打击很大,几十年来,他致力于相声艺术,和姜昆合作这几年更是他艺术生涯中的鼎盛期,在这个时候退下战场,他舍不得观众,更舍不得自己的艺术伙伴。

而姜昆深知这个瘤子的危害,一方面四处搜集偏方,一方面不断安慰李文华,不让他有心理负担。

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李文华声带上的瘤子基本消失了,医生给他定了三条戒律:出院后戒烟、戒酒、戒声。为了还能说相声,李文华决定戒掉已经陪伴他40年的烟酒。

烟酒好戒,可是说话不好戒,姜昆便给李文华写了一堆纸条,别人问什么,他就用相应的纸条回答。

尽管李文华戒烟、戒酒、戒声,可他的病还是久治不愈,最后切片检查确诊为“声带鳞状细胞癌”。人们在惋惜的同时也在分析他得病的原因,说什么的都有,只有姜昆心里最明白,李文华得病的原因就是一个字——累。

自打两人合作开始,他们就一起演出、采访、体验生活,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已经五十多岁的李文华不管处于多么恶劣的环境,总是不顾劳累地和年轻人一起摸爬滚打,健康受到极大影响。

随着李文华病情的不断恶化,经过各方讨论确定,医院决定给李文华做全喉切除手术。1996年4月5日,在北京同仁医院里,已经不能说话的李文华拉着姜昆,让他在手术单上签字,姜昆流着眼泪,良久才在家属栏里写下“姜昆”两个字。

喉咙被切除以后,李文华基本上就不能说话了,可姜昆不死心,抱着一线希望到处想办法。他听说麝香能治喉疾,就找团里开了介绍信,骑着自行车到处去买药。麝香是奇缺药材,不允许单独出售,最后,医药部门被他的一片苦心感动了,才把麝香卖给了他。

然而,李文华用过麝香后病情并没有起色,可姜昆还是不肯放弃,决定继续找下去。

“顽童老叟”风雨同行30年,成就彼此结深情

自从李文华患病以后,姜昆就把相声撂在了一边。

他告诉李文华:“你不说话我就不说相声,等到你能说话了,我们再一起演出。”李文华被他“气”哭了,说:“你还有几步就到顶峰了,不能因为我放弃,赶紧找个合适的伴,继续说相声……”

姜昆也明白这个道理,可两人形影不离了7年,忽然要换人,他在感情上还是接受不了。李文华催得紧了,他就说:“我再考虑考虑。”

说来也巧,姜昆有天路过团里的创作室,看见一个人长得特像李文华,愣了半天后直截了当地对人家说:“就是因为你像李文华老师,所以我要找你做搭档。”

这个人叫王金宝,是铁路文工团调过来搞创作的,除了年轻些,长得确实很像李文华。他觉得和姜昆这样的大明星合作压力太大,就没有马上表态。姜昆看出他的顾虑后很真诚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王金宝看姜昆说得挺实在,就同意试试。

姜昆和王金宝合作的第一个相声是在南京演出的节目《学日语》。演出结束后回到北京,姜昆马上赶到李文华家,向他汇报演出的事,李文华知道他有了新搭档,十分欣慰。

有了新伙伴,姜昆的演出就多了起来,可不管怎么忙,他都经常抽空去看李文华。每次见面,都是姜昆说,李文华听。回忆起从前一起下乡的事儿,两个人都流泪了,姜昆说他这辈子都忘不了那些往事。

不能通过说话交流成了李文华的心病,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他尝试着通过食管震动发声,渐渐地,他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话了。

有一次,姜昆去外地演出的时间长了点,回来后李文华的老伴告诉他:“你几天没来,他饭都不愿意吃,一个劲地听门外的动静,谁敲门都说是你来了。”

从那以后,姜昆不管到哪演出,事先都要给李文华打电话,告诉他行程和大概哪天能去看他。一次姜昆出差回来,原定下午5点上门看李文华,可因为有事,到北京时已经是晚上10点了,还下着大雪,他都回到家门口了,忽然想起和李文华的约定,赶紧掉头直奔李文华家。李文华果然还在等他。他心里一酸:“幸亏我来了,要不得等到啥时候啊!”

姜昆和唐杰忠合作时,事业达到了顶峰,他成了大红大紫的明星。看到他出现在电视台的各大节目中,李文华的眼里流露出骄傲和欣慰,他对老伴说:“像姜昆这样的人,有今天的结果是必然的。”

不管姜昆的事业如何顺利,他在李文华面前永远是那个不失本色的姜昆。

一次过年,一位战友给姜昆捎来50斤上好的大米,姜昆留下20斤后,扛着另外30斤给李文华送去,这30斤大米在李文华心里的分量超过了300斤、3000斤。

2008年7月,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评会召开,李文华荣获终身成就奖。

李文华一直想拜马三立为师,马三立早年就同意了,可还没来得及办拜师仪式,马三立就去世了,这件事成了李文华心中最大的遗憾。姜昆知道后找到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请他代父收徒,马志明当即就答应了。

2008年12月11日,81岁的李文华身上戴着氧气瓶和各种医疗辅助设备,抱着马三立的蜡像合影,在马志明和马三立的徒弟常宝华的见证下举办了一个特殊的拜师仪式,正式成为马三立的徒弟。这一切,都是姜昆为他张罗的。

2009年4月初,李文华由于喉癌导致肺心病,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平时他住院,姜昆几乎天天去看他,而那几天不管他怎么想怎么盼,姜昆就是不去。其实,姜昆早已知道他病危,故意不去只是为了让他有盼头而能多坚持几天。

5月3日,姜昆在拖了一个月后终于来到医院,这么久没见李文华,对他来说还是第一次。面对生离死别,两个人都哭了,李文华拉着姜昆的手舍不得松开。他说他想见几个老朋友,姜昆马上帮他联系上了。朋友们来看李文华,李文华不能说话,就用笔写:“我知足了,我赚了……”

5月9日,李文华去世,姜昆写挽联时,“李文华”三个字足足写了5遍,他说他要让这几个字透出李文华特有的坚强和刚毅。

被人们称作“顽童老叟”的姜昆、李文华相识30年,一起历经风雨并成就彼此,虽然就此永隔,但这份情谊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

(编辑:马 蚁ymflower002@163.com)

猜你喜欢
马三立姜昆团里
马三立为什么“饭醉”
马三立的哏儿
马三立的“哏儿”
姜昆有座艺术收藏馆
比翼双飞
角儿
止与行
不抽别人的烟
图说天下
姜昆含泪追忆李支华:我的搭裆我的父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