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年消费知多少——农村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的说课

2009-11-24 07:54刘金娥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26期
关键词:中学生情况笔者

刘金娥

活动课“一年消费知多少——农村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中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教学中,笔者按照以下内容具体操作。

1 主题的确定

在人们的印象中,都认为“城里孩子能花钱”,“农村孩子不能花钱”。可是在城乡差距日益缩小的今天,以及在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下,农村孩子也开始变得“大手大脚”,而且消费数量日益增多,更关键的是在许多孩子身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消费的心理,“勤俭节约”从许多孩子的字典里根本就找不到了。因此在上课时,笔者向学生提问:“这一年当中,你到底花了多少钱呢?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多数学生都不清楚。笔者因势利导,提出开展一次调查活动,学生欢呼雀跃,兴趣很浓。课后,笔者布置学生寻找有关中学生消费的课题。

2 活动目标

1)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消费情况,找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合理消费现象,提倡节俭,形成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2)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的手段和技巧;3)学会收集信息并处理信息;4)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活动步骤

3.1 准备阶段开动员会,确定活动主题,全班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愿结成4个小组,选出组长,并确定各小组活动内容。经教师指导,各小组选择的活动内容分别是:1)对学生进行调查,制作调查表,统计农村中学生年消费情况;2)对家长进行调查,通过采访形式,了解家庭情况,听家长心声;3)调查学生零花钱使用情况及学生消费心理;4)搜集有关勤俭节约方面的资料。

3.2 实施阶段1)各小组组长根据组员特长,合理分工,利用休息时间,分头行动,收集数据、信息(教师协调指导);2)各小组把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准备汇报。

3.3 活动总结利用一节课时间,各组将前期实践活动结果进行汇报,展示活动结果,教师总结。

4 活动总结课教学思路

4.1 各组汇报调查结果各组按照自己特有的形式向同学汇报自己组的劳动成果,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4.2 引导总结这一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找一找生活中“不节俭”和“节俭”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身上存在的不合理消费现象,让学生知道作为一个“只花不挣”的单纯的消费者,一定要把“勤俭节约”的美德发扬光大。

4.3 布置具体作业活动反思,写一小短文,谈“感受”和“收获”(可利用一节课时间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给学生提供一个反思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的收获,享受“收获”的乐趣,也为下一次活动打下良好的兴趣基础,让兴趣引领学生到实践活动中去锻炼自己。

5 课后反思

5.1 活动效果本次活动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搞综合实践活动,却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1)通过此次活动,学生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消费情况,也了解了家长的负担,普遍都有“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的感觉。“勤俭节约”的意识又重新回到学生的头脑当中,这一点通过学生反馈的情况可见一斑。

2)在活动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教学目标全部实现。活动中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并能处理数据;学会与他人进行交谈,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并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学生的礼仪、谈吐举止有了长足的进步;增强了团队协作的精神。①学生绘制了《农村中学生年消费调查表》、《500名农村中学生年消费情况调查统计图表》(略)。②学生制作了采访实录(录音2份)(略)。③调查总结《中学生消费五大误区》:好奇心理,跟着时尚走;摆阔心理,跟着名牌走;攀比心理,跟着“大款”走;从众心理,跟着“大流”走;享乐心理,跟着“请客的”走。④学生短文(选摘):“经过这次锻炼,我能勇敢地和陌生人攀谈了,而且能想办法,了解到我要了解的信息,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开心,悟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这次活动提高了我的社交能力,我不再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也不再害怕当众发言,以后我还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

5.2 教后体会上完这节课后,笔者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学生要比预想的聪明得多,学生的创造力要比暗想的强得多,学生的潜力要比认为的深得多。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杠杆,我就可以把地球撬起来。”笔者要说:“给学生一片自由驰骋的天空,他能把教师比下来。”学生在自由的天空里,能发挥出超乎寻常的潜力,平时鲜见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活动中纷纷迸发,“实践出真知”,不错的。而且,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学科知识,更多的是一种能力,一种情感体验,一种探究、合作的精神。这种把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最佳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最能接受的,也是最喜欢的。■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黑林子中学)

猜你喜欢
中学生情况笔者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老师,别走……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特殊情况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