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情境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2009-11-26 04:46杨美华
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

杨美华

摘要:在新课改的前提下,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厚的实践性。建构主义教学作为较新颖的教学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引入课堂教学,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从概念上分析,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学习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与促进下,有效地实现与完成对学习内容结构意义的建构。文章从建构主义的认知模式——情境教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意见,从而达到学习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合作与互动的效果。

关键词: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美术鉴赏空间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主要学习美术语言与鉴赏方法,通过感受、体验、分析和判断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从而提高审美素养。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对美术教育者是考验更是要求。

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去指导教学。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构成。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是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由以上所述的可知,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那么,在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如何实施建构主义教学呢?

把握情境性教学的原则

奠定美术鉴赏空间

建构主义提出要在情境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创设学习美术的情境,唤起学生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通过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五个组成环节,使学生学会独立掌握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过程中具体可体现为如下原则:

1.互动性原则

《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活动中,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亲和学生,学生也会更加亲近老师。因此,美术鉴赏课中教师要以平等、开放的对话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自然地表达、发展良好的愿望与动机,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情景性教学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无论是学生收集资料,还是让学生参与讨论、辩论、创作,都应该有着师生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的互动,甚至是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使学生走进社会,领悟道理,增长知识,增加情感,学会认知、做事和合作,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提高审美趣味。

2.整体性和民主性原则

美术鉴赏课资料的来源应于学生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现实生活联系,给学生有切身真实的感受,克服鉴赏课中重课本重权威性的原则,把课堂内外联系在一起,把知识与行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情景中去体验、提高。无论是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鉴赏还是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的鉴赏,教师在每一节课的设置上都应该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开展班内辩论赛、上台发言以及板演、观摩等等,对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要使学生有一定的自觉性,由“要他感受美”为“他要感受美”,使师生之间形成平等民主的合作关系。在其乐融融的师生活动中,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审美水平有了提升,也使学生的道德意志和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也就意味着师生之间变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3.创造性原则

陶行知曾经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让学生在知识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景性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创作性灵感不断出现,使学生出现“奇思妙想”,又反过来使教学不断被扩展,延伸,升华。在美术创作课中,我们应该创设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励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品。在思维方法上,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创新功能,注意培养学生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像思维等,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情景”探索的过程中就会充满疑问,慢慢地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又会达到了“发现”的目标,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从而实现了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总之,情境教学的设计者应该把握好一些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设计悬念,诱发感情;以理激情,陶冶情操;以例传情,内化品格;落实行动,达到效果”的转化过程,从而扭转传统教学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的低效行为。

拓展美术鉴赏空间

情境性教学的好处在教学过程中是原则性的,但是不少老师苦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适当的资料去用,这就涉及到资料的收集方法。实际上,为了达到“情景性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常用的方法是多样的。

1.笔记摘录法

在阅读报纸、教学参考书、刊物、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时,将一些有助教学的案例图片及时收集,做好笔记,必要时可写出提纲和心得;还可将好的画面、风景用最快捷的方法记录下来,为教学的准备过程提高足够的第一手资料。当然,这个过程是长期的,但也是有效的。这些资料的前瞻性恰恰能够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某些不足之处。

2.上网搜索

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已经被众多人认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能够大大方便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中国艺苑网上就有许多经典的美术史论资料以及相关知识的视频材料,为美术鉴赏课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当然,教师也不能完全迷信于网络资源,应该也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网络资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疑惑要及时查相关资料修正和改进。

3.做好编辑和整理归档工作

可用卡片分类编号,分类排放,还可编制一个目录,做好索引;或利用电脑及数码相机将学生的平时作业拍成照片后创建文件夹加以储存。这样可随用随取,也方便教学课件的制作。

巧妙运用情境性教学方法

强化美术鉴赏空间

1.穿插资料,讲清原理,例证观点

资料的引用是证明一定的观点和辅助分析一定的问题的。因此,教师在展示资料前,应设计好资料呈现的时机和方法。可用资料引出本课知识;可用资料化难为易;可用资料总结提高。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于形象的道具资料适当地创设情境:这个“道具”就是浓缩了的“场景”。它可以是某一个小舞台,也可以是某一个小区建筑模型的沙盘,甚至还可以将一个不太大的实物直接搬到教室里来,成为真正的实景。让学生能在课堂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资料展示或引进后,要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2.讨论资料、师生互动、合作研究

美术是视觉艺术,一件好的美术作品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情感就会产生共鸣。诸如以下这些资料:小型和中型雕塑、手工艺作品、教师的示范画等,利用这些资料让学生参与讨论作品中一系列的美学元素以及艺术特色,一般由4~6人一组。讨论后推举代表发言,其他补充。教师也要参与讨论,不可袖手旁观,要让学生围绕问题讨论,教师必须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允许学生提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资料的讨论过程应是师生的合作过程。有些讨论步骤如果加上老师的活动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学生在鉴赏评论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的时候,我们常常听到“栩栩如生”“一双无与伦比的手”“永恒的微笑”等等词语,作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作品深层的审美价值,然后用一两句作总结性的点评,这样能使师生做到合作中学,合作中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创设情境、角色演练、分析点评

用生动的角色创设情境可从两个形式去演练:①可以由教师扮演角色间接将学生导入情境。如在讲民间美术——蓝印花布时:教师可以伴随着江南婉约的音乐,身着蓝印花布服装,边讲边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②由学生扮演角色直接进入情境。如在鉴赏《最后的晚餐》时,由13名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定格”,模拟最后的晚餐的具体细节,“情境”由此而生,平面的形象迅速地转化为四维空间,使学生直接面对,加强了视觉冲击力,增强了震撼力,达到了不求真中假,但求假中真的效果!

因此,情境教学能使学生在既定环境下将自身投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增强真实感。而课堂演练就是一种较好的情境,可让学生在演练中领悟道理,增加感性认识。但老师要及时从学生的演练及对资料分析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当然,这种点评不是标准答案,也不是学生分析的简单罗列,而是师生共同讨论下的分析后对问题认识的升华和创新。

4.课堂鉴赏的延伸

情景性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整体性的阶段,为了巩固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在鉴赏课后提供一定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商讨,也可让学生到一定的社会实践中去提升鉴赏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即能复习巩固以往的鉴赏知识,也能依靠自己的知识体系发觉新的创造观点。这就实现了“情境性教学”的本质所在——情景,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有效“情景”,而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无意义的“情景”,所以,学生能够在积极、主动、愉快地情况下接受审美知识,提高鉴赏水准。

总之,美术教学应借助于情境性教学的原理,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优化教学环境,针对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用好资料,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出一个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情节”、“空间”或“场景”,围绕学生的美术学习实践,对学生的心里状态、情感因素、行为指向产生影响,形成相互关联、多向折射的审美心理场,从而达到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化。这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小结

一堂好的美术鉴赏课,应该是情与景的创设,音与画的合璧,真与美的展示。通过情境的创设,既能增强美术鉴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情景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美术学习的魅力,又能使学生在美术鉴赏中渗透活动精神,超越功利倾向,沉浸在美的熏陶之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体现“情景教学”原则,那么就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一旦学习的活动过程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师只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那么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高中美术鉴赏课中通过情景性学习,让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决定,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利的激发,这恰恰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吴乐年.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
语言学习共同体之构建与分析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英语教学研究
心理学理论在会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下高中物理“图”教学的有效方法研究
课程改革进程中的建构主义思想辨正
建构主义与高中生物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