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神童 谁是天才

2009-11-30 04:32李建华
琴童 2009年11期
关键词:琴童陈曦郎朗

编者按:不少家长在培养琴童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也会因各种理论,评议而心生疑惑。从这期开始,本刊专设“心琴家园”栏且,特邀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陈曦的母亲李建华女士现身说法,与大家分享她的经历,相信她的亲身体会和感悟会对广大琴童家长读者有所裨益。

写在前面:《琴童》杂志希望我在“心琴家园”栏目中,把培育陈曦的体会和大家分享,让我倍感荣幸!我也很期待有这样的机会来坦诚、如实地讲述陈曦成长的经历。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中国的孩子们、家长朋友们排解困难,让大家增强信心,热爱音乐,持之以恒;为中国培育出大批的音乐爱好者和音乐人才尽微薄之力。

近30年来,中国的千万琴童一批批地成长起来,“神童”和“天才”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不少琴童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音乐神童、音乐天才。有的孩子学琴有点进步,老师夸奖几句,家长就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神童,于是飘飘然,沾沾自喜,把孩子带偏了路;有的则刚好相反,看到孩子不及那些“神童”学得好,进步不如他们快,以为孩子不是这块料,打起退堂鼓来,耽误了孩子。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神童”和“天才”呢?我想就拿陈曦和郎朗的例子,与大家分享,看看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神童、天才的痕迹,他们是否有过被称作神童、天才的经历,现如今,卓有成就的他们对天才又是如何看待的。

陈曦:天生热爱勤学苦练

陈曦四五岁的时候,沈阳的一些小提琴教授和专家们就说他听力好、手指条件好,是块拉小提琴的好料。那时陈曦每天练琴四五个小时,他喜欢小提琴,把小提琴看做最高贵的玩具,练琴和吃饭一样,是必须,是任务。陈曦的自觉、听话加上他对音乐的热爱,使得练琴的效率比较高。

陈曦六七岁时,他的小提琴老师王冠教授说,这孩子很有潜力,决心要向世界放出一颗卫星。此时也有人预言:将来郎朗、陈曦会成为世界级的音乐家。而那时郎朗已获得大奖,陈曦还默默无闻。我想,这是前辈对他们的一种期盼,因为80年代中国的人才资源是极度匮乏的。

陈曦八九岁的时候,开始崭露头角。11岁时,陈曦在医院卧床40余日,面临左臂可能残废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参加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招生考试。结果,他有幸成为那年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仅录取的2名小提琴专业学生之一。

尽管陈曦从小就被人看好,但没有人说他是“天才”、“神童”,真的没有。我不认可“神童”一词,“神”字带有神秘的意义,感觉太轻松,来得太容易。我们一家人经历了7年的艰辛之旅,才使他成功跨进了音乐的殿堂。此前的过程如同农民的开垦、耕耘和播种,每个环节都饱含着艰辛。

陈曦从十几岁起就不时地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连续获得中央音乐学院儿童组比赛第一名、全国专业小提琴比赛少年组第3名以及中国作品表演优秀奖等奖项。这时的他在国内有点名气了,我在北京的朋友说“陈曦是个天才,他的技术是一般孩子比不了、学不来的。”话虽好听,可我不信这个,我回答:“什么天才?从小到大,都快把我们累死了才练出来的技术,若是天才就好了。”

后来陈曦有幸成为林耀基大师的学生,按照大师“每天从零开始”的原则潜心学习。林教授经常安慰和鼓励他说:“我们现在好比为庆祝国庆50周年,把天安门用大布围上装修一样。等到国庆那一天,大布一撤掉,畦雄伟的天安门美丽壮观,焕然一新。你现在练琴也是为了那一天。你把什么都弄得好好的,再来参加比赛,展示给评委,哇!陈曦,了不起你要让大家惊讶才行。”

果然被大师言中,16岁时陈曦荣获全国专业小提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再次获得中国作品优秀表演奖,17岁时,陈曦在左臂受伤的情况下,获得第12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比赛银奖(金奖空缺)。他是该项赛事历届所有获首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首奖获得者中唯一的中国人,于是一夜成名,被媒体赞誉为“由神童到天才的小提琴家”,18岁时,陈曦考入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成为第一位打破校规可以自选老师的学生,原因是老师都想收他做学生。目前,他就读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陈曦这些闪闪发光的成绩,凝聚了他从小到大对音乐、对小提琴的热爱和付出。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很少有人知道。无论是神童还是天才,都不乏夸大的成分在其中,因为纵使有天分,没有努力也不可能获得成功。更何况,陈曦也是在取得成绩、获得成功之后被冠以“神童”、“天才”的称号的,在此之前,也是无异于普通人的勤学苦练。

一个被誉为“神童”、“天才”的少年演奏家,就是这样一路成长起来的。他至今依然一面奋力学习,孜孜以求,一面登台演出,奉献美好的音乐,在这里,你看出神童、天才的痕迹了吗?

郎朗:决不服输分秒必争

再来谈谈值得国人骄傲的世界青年钢琴大师郎朗吧,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也曾被人评价为“世界几百年才出一个的钢琴天才”。他有着开朗、活泼、勤奋、不服输的性格,这些性格成就了他的提早成功,以至创造了今天令世人瞩目的骄傲和辉煌。

认识郎朗时他还是个七八岁的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喜欢玩耍,整天嘻嘻哈哈。不同的是,他的生活起居很有规律,每天雷打不动6点钟起床练琴,晚上8点半睡觉,吃饭做事从不磨蹭,动作快。就这点,郎朗赢了很多孩子。

郎朗第一次进京拜见老师,就遭遇到老师的“东北孩子没音乐”的话语打击。郎朗很上火,还大病了一场。但他并没气馁,而是发奋努力,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中央音乐学院附小。说起郎朗的成功,从一些小事上就能看出端倪。

1992年的一天,我们在去往丹东的火车上与郎朗一家相遇。火车还没开,我们就看到郎朗由父亲陪着在小桌上弹琴练节奏。在郎朗即将进京考学的那天下午,拉钢琴的卡车停在家门口,郎朗的父亲硬是让郎朗把一天该练习的内容弹完了才让搬琴。他们差这么点时间吗?半小时就能把曲子练好吗?显然不是,但郎朗就是这样争分夺秒的。在音乐学院附小求学的那段时间,郎朗的父亲为了听孩子上课,经常是雨天也坚持撑伞在教室外旁听,回家和儿子探讨、揣摩,儿子入睡后,他再带上耳机听儿子弹的钢琴曲目。郎朗暑假回家没有琴弹,就到他的小学校借琴练。在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的情况下,他照样可以每天练琴10个小时以上,让人看了既感动又心疼。

郎朗的背谱能力极强,听力也非常好。他7岁时有一次来我家玩,陈曦爸爸在钢琴上“嗡”的一声,按下10个手指,让郎朗猜都有什么音,结果郎朗全说对了。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神童、天才的表现,其实是熟能生巧,像郎朗这样争分夺秒学习的孩子,对乐谱、音乐的熟悉程度要比练琴少的孩子强出许多。

2002年未,已是声名显赫的郎朗回到家乡沈阳,接受完采访,他搓着双手有些着急地问:“哪里有琴让我活动活动手指啊!”

上面所说这几个信手拈来的小故事,哪一个可以证明郎朗是天才?我看都不能。可是,郎朗能够做到的,有多少孩子也能做到?有多少孩子也能像他一样日复一日地坚持呢?

在这里我没有什么理论阐述,只是在用事实说话,每个人的每段故事都在说明一些深刻的道理。看看他们的成长,一样没有捷径可走。谁是神童?谁是天才?该有个结论吧@下面听听郎朗和陈曦他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郎朗和陈曦的天才观

2005年郎朗在接受王志《面对面》采访时,王志问“:很多人介绍郎朗的时候冠以两个字——天才,但是我不知道这个天才是生来就是,还是后天更重要一些?”

郎朗回答说,“我从来不管天才叫天才,我称作才能或者是能力。所谓天才好像是上帝给的那种感觉,但是我觉得咱们还是现实点,说得别那么悬乎。你一听到音乐,就马上受感染了,听到音乐你就想去模仿它,你就想去弹它。听到音乐,好像这已是进入你人体中的一部分的感觉。这就是你的才能被发现了。”

陈曦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记者问:“当一个人成名之后,很快就被人们称为天才,尤其是你们搞艺术的年轻人,什么‘小天才、‘小神童啊,从小就伴随着你们。现在你终于成名了,那么你认为你是天才吗?”

陈曦回答:“我从小到大都没有觉得我是天才,我认为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天才。历史上有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等等,只有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天才。我是个才能较高但不是属于天才的那种。主要还是靠勤奋,还有老师对我的严谨科学的指导。我非常幸运遇到我这些老师——王冠教授、赵薇教授、隋克强教授以及林耀基大师,他们都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我的很多对音乐的感觉都是我在练琴和钻研中感悟到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也不在意别人说我什么‘天才啊,‘神童啊,都看成是对我的爱护和鼓励罢了。”

只要你热爱,只要你勤奋,你就能成功!天赋固然重要,没有后天的努力,一切都归零。

猜你喜欢
琴童陈曦郎朗
“郎朗山艺行”活动掠影
Adaptive semi-empirical model for non-contact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郎朗与吉娜 在婚姻里活成孩子
郎朗背后的那个男人
我和郎朗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Reform in China o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