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教学构想

2009-12-01 08:44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探究

刘 祥

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网络的普及势必会引发一种生存的危机。这不是危言耸听。试想一下,若干年之后(其实,眼下已经有学校如此),当每个学生的座位上都有了一台随时可以上网的电脑时,我们的课堂该如何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呢?我们的语文课,还需要从时代背景介绍、作家作品分析等常规知识的学习介入吗?我们对经典作品中微言大义的分析挖掘,对文言文的字斟句酌,都还有多少存在的意义呢?眼下,我们在课堂上辛辛苦苦讲解分析的内容,有多少属于网络中无法查阅的“原创”?我们劳心劳力准备的教学内容,有多少可以比得上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名师视频录像?网络的普及,使我们多年积累的那点赖以谋生的“知识”,一览无余地呈现在电脑屏幕上。任何学生,只要轻轻移动鼠标,其两小时内的阅读,可能已远远超过了从教学辅助资料中、从老师处、从其他各种途径获取的某些条块知识的储存量总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我们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这些稍具超前意识的担忧,实际上是针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端有感而发。当下相当一部分的语文课堂,长期从事着知识“复制”的机械操作,教师仅仅是一名“搬运工”,将前人的知识“复印”下来传递给学生。这样的课堂,又如何能够适应即将到来的网络时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基于这种“生存恐惧”,我觉得有必要探究一下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教学。这将有利于我们从稍具前瞻性的教法研究中获取直接作用于当下教学的科学教学方法,让“未来”为“现在”服务。

一、网络环境下的备课

(一)弱水三千,取哪一瓢饮

如果我们把网络世界中纷繁芜杂的各种信息的总和视为“三千弱水”的话,那么,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应重点考虑的就是在这“三千弱水”中,取哪一瓢来给学生“饮用”的问题。

学生们虽然可以通过自由搜索与浏览而从网络上获得和教师等同的信息,但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展开阅读,同时也缺乏在这众多信息源中及时捕捉住那些最具导向意义的主流信息的能力。因此,这份提前阅读、合理筛选、优质供给的任务,便成了教师备课活动中的首选任务。

那么,哪一瓢“弱水”,才是学生们最需要的呢?

笼统地说,最能适应学生的知识积累需要、能力培养需要和身心发展需要的,就是教师在需要备课活动中准备的“这一瓢”。

从知识积累的需要出发,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势必要摒弃那些单纯知识识记类的简单信息,而代之以“路标”性的信息资源。网络课堂教学,将是由未知走向已知、由已知走向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未知、由知识走向能力、由现象走向思考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一文本的不同解读,就如同知识旅程中的无数岔路,每条岔路都通向不同的目的地。备课的作用,就是要在这旅途中的每一个岔道口处设置一个有价值的路标,然后用这路标引领学生沿着教师提供的最有价值的那条路继续行走并观赏下去。只有如此,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信息利用的最大化,才能在此后的教学活动中辨伪去妄、直击目标。

从能力培养需要出发,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势必要依照思维发展的需求,适当提供用来作比较、拓展、批判的信息,这也是备课活动中必须要取的“一瓢水”。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中的观点,一定要置于学生的理解力所能够达到的程度。过分艰深或过分浅易,都没有价值。因此,备课中精心挑选这些“互文性”的阅读材料,十分重要。

从身心发展需要出发,网络环境下的备课,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吃透文本,解读出文本浅层意义背后的隐语意义。这就迫使教师在备课活动中,必须要在阅读借鉴他人的同时,在信息资源中纳入自己的价值取舍。也就是说,教师对于各种信息的把握,不仅要“广积粮”,还要“深挖洞”。当然,教师的“深挖洞”之所得,又必须在备课中转换成浅易的、形象的、可感知的材料,如此,在具体授课时,才能落实教师的“深入浅出”和学生的“浅入深得”;教学活动,才能成为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关注生命价值的活动。

(二)繁花似锦,如何留一份自我

网络上,名师与专家的教学设计五彩缤纷。同一个课文条目下,出现数款课堂实录视频或十来篇课堂实录,必将是寻常现象,而这些课堂实录视频或十来篇实录,大多又都足以令人拍案叫绝。面对繁花似锦的教学资源,如何才能在备课中留下一份自我呢?这实在是一件需要认真揣摩的事儿。

什么是备课活动中的自我呢?这“自我”和寻常意义上的“自然人”不同,也不等同于常规文章中所言说的教师个性。备课中所强调的“自我”,是综合了教师个性特长、教材知识体系以及学生学情实际状况的、具有鲜明个体特征的“师生共同体”。在这个“师生共同体”中,依循学科课程知识架构的发展需要选择教学目标,依照学段具体知识能力要求建构教学资源体系,依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身心发展需要的特征权衡内容取舍,将是所有备课活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针对自身及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结合现有学情特征与未来社会需求特征,目标明晰地确立个性化的教材处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必须立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立足于学生人格心理的完善,立足于培养具有独立审美意识与独立价值评判能力的整体教学理念。如此,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在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共性发展基础上,突出学生的鲜明个性,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生命雕塑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学海无涯,授鱼还是授渔

非网络时代,很多教师凭借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积累,逐步摸索出了一些具有个性化特色的经验。这些经验,常常成为一些老师的“镇山之宝”,依靠这些经验,他们常年镇守着毕业班,在轻车熟路中实现着小范围内的“名利双收”。

然而,网络环境下的备课活动中,这些“不传之秘”的“法宝”,还会具有其本来的价值吗?获取知识的众多技巧,早已被无数教师贴满了大大小小的论坛。你压在枕头下视为珍宝的那点本领,学生们随便点点鼠标,就从网络上轻易复制下来,别人阐述的可能比你原先的更详细、更有价值。这时,你该如何备课呢?你的绝招已经被网络轻易地破了,你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点,即使没有你,学生们也完全可以借助网络轻松掌握。想一想,此刻的备课,该把精力花费到哪儿?

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建构体系。语文学科是有体系的。语文学科的内在知识体系与思想体系,不是网络上零散的文字所能陈述的。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使语文学科的体系特征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建构体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而这建构,既非学生能力所能完成,亦非网络力量可以轻易解决。这种学生无法凭借自己力量自主完成的任务,才是教师备课的要点。教师备课时,将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梳理清楚,然后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置身于相对开阔的视野观察语文知识,思考语文问题,如此,才是“授渔”的教学之道。

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一)过程重构,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信息源已由教师转移到网络。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受业解惑”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同时,自己也处在学习过程中。在此背景下进行的教学活动,显然与传统授课模式存在着巨大差异。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将会以怎样的教学流程落实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呢?以当下部分省份的教师网络培训活动流程为参照,大约可以推出应有如下环节:

(1)确立课程目标——(2)阅读教材——(3)针对教材特性和课程目标,设置相关探究题——(4)独立思考,形成初步认知——(5)借助网络,阅读相关资源——(6)理解并归纳总结——(7)修正或丰富自己的认知——(8)将个性化理解发布在相关交流平台——(9)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碰撞中推进教材的进一步研读——(10)形成相对统一的认知结论,或是生成新的探究点——(11)训练巩固,或进行新一轮的研读探究——(12)教师评阅训练内容,学生间亦作相互点评——(13)围绕点评,就认知差异进行个别交流。

这十三个环节中,与传统课堂相一致的,只有起始阶段的四个。其余九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置身于这九个流程中的学生,多处于非教师影响控制的范围内,教师对其学习的影响,仅在于互动中的交流碰撞。此时,学生因为大量占有教学资源,拥有了和教师进行平等对话的资质。师生之间围绕某个具体问题展开的探究,不再是一方传授知识另一方洗耳恭听的方式,而是对话活动。这种对话,不但有利于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也有利于教师自身认知的深化。

在这种教学流程中,教师的作用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更为重要。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之后,“学什么”与“如何学”,都将是教师必须传达给学生的有效教学信息。仅以上列流程的第五项“借助网络,阅读相关资源”而言,如果没有教师的精确引导,学生就不可能正确阅读有价值的信息,而可能会陷入大量低效、无效甚至有害信息的包围中难以脱身。所以,前四个环节中,第一、三两项,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阵地。第五项中的“相关资源”,也只限于教师备课时精心选择的有价资源。

(二)举三反一,在哲思的熔炉里冶炼“天眼”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师生双方在教学资源的拥有上都实现了最大化,这就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此背景下,任何单一文本的阅读鉴赏,都势必要和一定量的辅助材料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以教材内容为核心、以同类型文本为辅翼、以解读鉴赏文字为参考的“信息群”。置身于“信息群”内,教师的功能不但体现在同类型文本的挑选和解读鉴赏文字的合理选择上,而且还体现在与学生一起围绕既定教学目标展开高效合作探究的活动中。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活动中完成了相关文章的挑选,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具体学情的授课内容后,其实际教学中依旧会遭遇若干无法预设的学习难题。面对这些难题,教师只有和学生一起进一步阅读相关辅助信息,并在和学生的合作探究中逐步走近文本的本真意义。

网络环境下,这种模式势必要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网络开启了学生认识世界的“天窗”,却无法将这“天窗”演绎成明察秋毫的“天眼”。教师要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最大程度地汲取语文学科的相关营养,让他们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养成合理筛选有效信息、正确归结相关意义的能力,就必须要把“举三反一”落到教学的实处。也就是说,“举三反一”的课堂探究过程,就是冶炼学生的“天眼”的过程,这个过程,将成为每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

比如学习莫泊桑的《项链》,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就可以先安排学生阅读莫泊桑“实证主义”创作风格的相关资料,再将《丑小鸭》《灰姑娘》等同类型文本提供给学生阅读,然后围绕这几个文本的异同展开探究,并形成个性化的见解,再围绕各自的见解展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探究,最后,再阅读围绕《项链》而生发出的某些争鸣文章,并用那些文章中的疏漏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如此,师生双方对《项链》文本的理解,才有可能距离《项链》的本真意义最近。

需要强调的是,网络背景下的教学,并非是只要提供了“三”,就能很顺利的返归至“一”。由“三”中明辨出“一”的“天眼”,只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全程学习中打开。网络,恰恰为“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学习提供了最理想的空间。

(三)教材重构,能力成为第一需要

网络环境下,单一文选型教材体例显然无法适应以“合作探究”为主要模式的研究性学习需求,能力训练的体系化,将迫使语文教师跳出既有教材的局限,形成适宜于具体学情的校本教材。

网络环境下的教材,更多情况下将以“知识树”或“意义场”的方式出现。即在一个教学模块中,文章与文章之间内在知识的衔接将更加紧密,文章主题意义的设置,也将尽可能摒弃单一思维模式对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呈现出多镜头描述、多视角思考的多元化特征。

以“知识树”方式为例,当课程目标确立了具体模块的学习内容后,对此知识进行有效阐释的说明性文章,即成为本模块的主干教材。在此基础上,再挑选出一系列意义上相关联、知识上共生互证的经典性文本作为枝干。最后再辅之以一定量的练习文本作为枝叶。此种教材体系,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以具体汉语知识的传授为核心,经典性文本仅仅成为验证汉语知识的试验田。这样,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将成为学习的第一要务。

再以“意义场”方式为例。在既定课程目标范围内,相关联的文章中,必然有一篇文章要承担起核心意义的重担,其他文章则作为该文本的辐射物而延展向该核心意义所能触及的几个主要方向。这样的教材,将比较阅读放在重要位置,具体文本间相融或相左的观点,都需要学生通过理性的分析形成个性化的认知。如此,能力自然还是学习的第一需要。

三、网络环境下的课后练习

(一)技能培养是练习的重点目标

网络环境下的课后练习应该丰富多彩,但依旧需要接受具体课程目标的制约,其中,技能培养将成为所有课后练习的重中之重。

从“听”的能力练习看,可以利用网络的音频功能,布置经典性文艺作品的赏析作业。比如,安排学生听两段传统相声,然后让其归结在听的过程中捕捉到的相关信息,形成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从“说”的能力练习看,可以利用网络播客功能,布置一定量的口语表达作业,比如诗歌诵读、文学经典诵读等。布置此类练习时,教师可以先把一些经典篇目诵读的视频、音频等放在指定参考页面上,并配以对练习内容的朗读指导、记诵指导。当学生课余利用这些资源学习诵读后,再要求学生将诵读录音发到指定网址上。

从“读”的能力练习看,利用校园网或其他教育网站的论坛功能,开设以班级为单位的专题阅读讨论帖,是有效交流阅读体会的最佳路径。这样的练习,时效性和互动性大大增强,思维的空间也会因受到他人的启发而更加开阔。

从“写”的能力练习看,采用公用论坛和个人空间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写作能力练习将成为学生作文的最佳路径。在公共论坛上,每个人的创作都不再是只面对教师一个人,而是面对全体同学。同样,作文点评也不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每个学生都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对其他同学的文字进行点评。如此,写作便成了交流的需要,而不再是令学生头痛的任务,学生写的能力自然也就很容易得到提升。

(二)有效互动是练习的必然方式

网络环境下,借助论坛等相关平台,可以使课堂中探究的一些问题在课下得到很好地延续。学生可以通过发帖、发邮件等方式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形成思维碰撞,也可以及时引经据典,寻找相关佐证。此外,因为学生的见解会全部以文字的方式保存在论坛中,使得这项学习活动能得到长期延伸。任何时候,只要登陆网站,就可以随时发表观点进行评论。这样,练习的容量将得到无限制的扩大,问题的思考探究也将得到无限制的深化。

需要强调的是,有效互动中,教师的合理介入至关重要。问题探究需要不断深入,而不是在同一层面上滑行,这需要教师的及时点拨。

(三)特长发挥是练习的理想果实

网络环境下的课后练习,将有效解决部分学生“吃不饱”的问题。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互动性,开展目标明确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提升诸多自我能力的有效方式。比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就可以围绕这一首词,从苏轼的生平、苏轼的其他作品、他人评价等多方面对苏轼展开全方位探究。比如,喜爱诗歌创作的学生,就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制作自己的诗集,并邀请老师或同学逐首点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程度和需求,在老师布置的练习之外,选取感兴趣的研究点,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从研读资料到完成作业,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状态调控,使学习完全变成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凡此种种,都会为语文教学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也会使学生呈现出更强的个性特征。

[作者通联:江苏仪征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