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翱翔河江之上

2009-12-02 03:44张翠萍
航空知识 2009年2期
关键词:无人驾驶研制部队

张翠萍 熊 伟

公元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日子。北京,中华世纪坛,长达262米,铭刻着中华民族从孕育、启蒙到成长的青铜甬道,宛如静静流淌的历史长河般熠熠生辉。

18万字,300万年历史。字字如金。

令我们航空人惊喜的是,五个不同类型的航空型号镌刻其上——1959年,“旋风”25型直升机批量生产;1965年,强5强击机试飞成功;1969年,高速歼击机首飞;1982年,运7型客机试飞成功;1984年,多用途无人驾驶飞机在北京研制成功。

其中,这“多用途无人驾驶飞机”就是无侦5型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北京航空学院,简称北航)研制成功。它是我国最早研制成功的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也是我国最早装备部队的无人机,更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出境参战的无人机。

25年过去了,无侦5为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和好奇。如今,随着无侦5的解密,那层层神秘的面纱终于撩开,那些长埋于心底的故事终于一一浮现。

不凡历程娓娓道来

在无侦5首次成功执行任务20年之际,2006年初,笔者采访了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驾驶飞行器设计研究所所长李新军教授,才有机会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无侦5和它的历史。

记者(以下简称记):由于保密等原因,对于无侦5型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我们知之甚少。能不能先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无侦5飞机?

李新军(以下简称李):好的。无侦5的全称是“无人驾驶侦察5型飞机”,是一种在高空以高亚声速飞行,执行昼间高空摄影侦察任务的无人机,由飞机机体、发动机、自动飞行控制系统、无线电遥控遥测系统、发射与回收系统和任务载荷系统六部分组成。大致的外形尺寸为翼展10米,机长9米,机高2.2米。

其中,飞机机体部分采用了大展弦比,有前缘后掠角的中单翼正常式布局,机体结构材料以铝合金为主,装一台涡喷,11单轴涡轮喷气发动机。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由自动驾驶仪、程序装置和导航系统组成。无侦5的无线电测控系统由机上的测控雷达和地面雷达控制站组成,是我国应用于无人机的第一套无线电控制系统,也就是利用雷达信标系统的高频通道,同时完成对信标信号、多路遥控指令和多路遥测信号进行传输。无侦5本身无起落架等起飞着陆装置,放飞时需由母机挂飞至一定高度实施空中投放。飞机的有效载荷为航甲15-60型相机,是一种可执行昼间照相侦察任务的航空胶片照相机,具有绕相机纵轴左右摇摆5个位置进行拍照的镜头,一次飞行可拍摄照片1000帧左右。

记:据我们所知,无侦5飞机是由当年的北京航空学院在上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的,能不能介绍一下研制经历?

李:提起无侦5的研制经历,可大致分为恢复BQM-147H、自主研制“长虹”无人机和定型为无侦5三个阶段。

首先要从上个世纪中期美国的BQM-147H说起。BQM-147H是美国瑞安公司,也就是“全球鹰”的研发公司,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的“火烽”系列无人机产品之一。该系列无人机是世界上最成功,也是品种数量最多的无人机,至今已发展了20多个型号,总产量7000多架,现在仍在列装服役。自1964年起,美国开始对我国进行高空照相侦察,所用的装备就是由美国瑞安公司研制的BQM-147H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这种无人机由一架C-130运输机挂载,从日本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起飞,飞到我国南海上空投放。投放后经过海口、南宁、兴宁、漳州、厦门上空,最后在台湾湖口伞降回收。BQM-147H无人机体积小,航程大,飞行高度可达2万米,其侦察设备好,可回收多次使用,是一种廉价有效的战略战术侦察工具。1964年到1969年间,美国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频繁入侵中国领空,平均每年有18架次之多。为了有效打击对方的嚣张气焰,当年北航就开始对击落的无人机残骸进行测绘分析,获得了大量相关参数,为我军提供技术支持。

记:与有人机相比,这种无人机有什么特点?

李: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用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所拍摄的照片占全部航空照片的80%。与有人机相比较,无人机造价低,体积小,电磁回波弱,雷达不易发现,生存力强,不但攻击困难,即使被击落,损失也不大。

鉴于无人机的这些特点,1969年,原国防科委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决定研制自己的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9月国防科委向北航下达了恢复BQM-147H无人机的任务。同年12月19日,空军司令部也向北航下达任务。

记:一般无人机被击落后,一定是摔得支离破碎。想要恢复,应该有很大的困难吧?

李:一般是这样的,但是说来也很巧,BQM-147H无人机是采用伞降回收的,碰巧有两架被击落时将其回收伞打开了,落地时基本完好。这对我们恢复和研制工作十分有利。不过,无人驾驶飞机虽然机上无人,但地面上还是有人操控的,所以业内人士更多的称它们为无人机系统。我们虽然得到了投放出的无人机,但地面控制站,作战指挥车都在千里之外,仍然毫发未损,这些设备我们不可能拿到,必须由我们自己从零开始研制。恢复BQM-147H任务下达后,北航上下都非常重视,有很多人参加了这一工作,最多时达2000余人。经过10个月的努力,两架BQM-147H无人机修复完成了。

1970年9月18日上午8点,恢复完成的BQM-147H无人机在吉林进行了首次投放试飞,经过33分钟的飞行,高度达13000米,航程306千米,速度700千米/小时,无人机及地面控制站一切工作正常,伞降回收成功。当时,空军司令部、政治部纷纷给参试部队和北航发来贺信。这次无人机的投放试验,标志着我国无人机的研制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我们不仅吃透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无人机技术,还自主研制出了与之相匹配的地面控制站,为下一步自主研制无人机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北航是什么时候开始自主研制无人机的呢?

李:1970年6月,北航开始了国产无人机的试制,代号为“长虹”。1972年10月完成了国产第一架无人机的总装。同年10月7日,一架图一4飞机挂载着“长虹”无人机,先后进行了6次挂飞检测。

1972年11月28日下午,“长虹”在吉林试飞区上空5000米高度投放,无人机爬高到13000米后按预定航线平飞,半小时后遥控开伞回收,最终安全降落于靶场。这次试飞成功,意义非常重大。但是在前几次飞行中,“长虹”无人机都没有带任务设备。又经过了近一年的努力,我们研制成功了自己的涡喷发动机和相应的照相侦察设备。随后,全部国产化的“长虹”无人机系统试飞成功,表明我们已具备了研制、生产高性能无人机的能力。

记:“长虹”无人机也就是后来的无侦5吗?什么时候定型的?据说,它是我国迄

今为止唯一出境参战的无人机,是这样吗?

李:是的。不过,一个型号要交付用户,必须要达到用户提出的技术指标要求,就是要把它的极限值飞出来。经过了很多个日日夜夜,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在1978年5月11日试飞成功,飞行高度达到18000米,航程2280千米,航速800千米,小时,拍照效果好,目标非常清晰。终于可以申请定型了。

1979年5月24日。北航申请设计定型。1980年12月25日,定型委员会批准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设计定型。并正式命名为“无人驾驶侦察5型飞机”,简称无侦5。1981年,第一批无侦5交付用户。而我国无人机唯一一次出境参战就是他们几年后的壮举。实战获得了巨大成功,具体情况我也是近年来在网上才获悉的。

出境征战凯旋而归

关于无侦5出境参战的故事,是在北航无人机所的专家座谈会上,分别采访了当年参加过无侦5研制和技术支援(或称技术顾问)的赵光兴、李春锦、姜节甫、何秀广、陈明明、杨昌华、袁鑫初、翟光明、黄行健、冯延光等老专家,根据他们的口述整理而成的。谈起当年的往事,老人们依然激情澎湃,兴奋不已。当年无侦5第一次出征前后的点点滴滴,便随着他们的思绪流淌出来……

受命——不讲任何条件,全力支持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为了反击越军的挑衅,保护我边境居民的安宁,我军于1979年进行了自卫反击战。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双方虽未进行大规模的战役,但发生边境地区的局部战斗并未停止,有时还相当激烈。

1985年12月,总部向空军济南军区无人机部队下达了赴前线抽,行侦察任务的命令。

12月12日,一份从云南前线带回来的空军任务委托书交给了北航:“为了在1986年的旱季为我合成军提供可靠的作战情报,以开展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强大攻势,经空军建议,由总部决定使用无侦5飞机执行对越南河江地区的侦察任务,为此请北航作好支援工作。”同时,还有空军作战部部长的指示:“由总部亲自点名一个单位来完成任务是少见的。我们只能搞好,不能搞坏。”

这次执行任务的成败不仅直接影响总部作战部署的全局,还可能涉及到无侦5这一装备是否保留的问题。当时,北航校领导沈士团明确表示:“我们不讲任何条件,将尽全力支持。”

但是,形势并不是那么令人振奋。

抢修——13项设备抢修,一天完成

无侦5是一种技术难度很高的系统,对于人员流动性大、技术力量薄弱的无人机部队而言并不轻松。另外,由于“七五”期间没有该型号订货任务,北航对无人机所进行了机构调整,所内各专业研究室已归口到相应专业系。无疑给这次紧急支援增加了许多不便。

1985年12月15日,空军情报部门通知北航:“无人机部队送北航抢修的设备已到,请你们抓紧组织修理。”当时送到北航的除了几箱设备外,还有两封部队领导的信。一封是对13项要求抢修设备的状况说明,以及需向北航借用设备器材的名录和要求;另一封则是希望将这次飞行航线设置与领航指挥需要解决的问题、注意事项等整理成一份书面文件,并要求上述各项工作迅速完成后在18目前赶到云南前线的出发集合地——河南某机场。为了按规定集合时间到达,空军情报部门已安排12月17日上午的专列护送技术保障专家赶赴集合地。

只有一天多时间,总共13项设备需要抢修!特别是因操作使用不当而烧坏的两台航向陀螺,是两架出征无侦5不可缺少的关键设备,修理工作量相当大。而且在无备件提供的情况下,只能抢修。其它送修的还有多普勒雷达低频盒、程序控制盒、测控标雷达、自动驾驶仪和舵机等,都是关键的机载电子设备。任务迫在眉睫,能否装齐配套,按期送回部队,全看这一天时间!对于无侦5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哪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战机贻误。如此紧急重要的任务,一切都必须为其让路。

军代表室接到这一紧急任务后立即暂停所有其它工作,全力以赴协助北航完成部队送修设备的抢修工作。他们与无人机所紧急研究设备抢修方案。从教学区主楼到北航东南角的三系楼,从发动机系三馆到飞机总装车间,在来回穿梭的几个小时里,送修设备已分别送到各系相关研究室,抢修人员开始进行紧张的抢修工作。与此同时,技术支援队成员的审批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着。

每个单位,都放下手头的工作,全力参与此事。送修设备的检查、分解、修理、包装也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6日下午,13项抢修设备开始陆续进入装箱阶段,但是陀螺、测控标雷达、多普勒雷达低频盒和程序控制盒当时还没有完成,晚上还需要加班抢修。连续劳累,修理陀螺的老师腰病发作厉害,连走路都很困难,仍咬紧牙关坚持工作。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已经深夜两点半了,几个实验室里还灯火通明。经过连夜加班攻关,陀螺、测控标雷达、多普勒雷达低频盒以及程序控制盒等终于赶在天亮前修理完成,全部达到了完好状态。

出征——奔赴前线,提供技术保障

1985年12月17日清晨,北航8宿舍门前聚集着许多送行的人们。由10名五十多岁的教授、副教授、高工组成的北航技术保障队,带着北航人奋战一天多时间抢修出来的设备,在人们的期望中出发了。他们将与配套单位的两名技术顾问一起组成12人的保障队共同奔赴前线。12月18日,技术保障队到达无人机基地,又与无人机部队的官兵们一起投入了任务前的准备工作。

无人机部队准备用两架无侦5飞机参战,其中一架执行侦察任务,另一架作为备份。在三天时间里,经过地面检测通电、母机空中带飞检测通电、发动机空中点火以及地面联试等项目后,系统完全达到了作战要求。

12月23日,一架母机挂载着两架无人机到达距前线仅75千米的某机场。随后,无人机部队和技术支援专家来了,他们是乘军用运输机来的;负责后勤保障的运输机来了;12月27日,地面控制站、负责无人机回收的直升机部队以及检查侦察效果的图像判读人员也来了。

无人机部队到达前线后,由前方指挥所统一领导,开展工作。在对作战任务、战区形势进行充分讨论和分析后,作战协同会议明确了几个关键问题:(1)侦察点:越南河江地区,该地区距边界线20千米,地面火力特别猛烈。(2)飞行航线及高度的制定:因侦察地区不大,决定快进快出,在对方上空飞行10分钟,航程约100千米,根据已掌握的情报,尽量避开对方火力(高炮,地空导弹)区;为获得更清晰的图片,飞行高度设定在10000米左右,为防止自动领航失效,全航线应在地面控制站有效控制范围内·回收点在我方平坦地区,母机航线应确保空中检测时间,最后一边应对准侦察点;投放点距地面站尽量近,以便处理特殊情况。(3)投放时机:无侦5准备完成后,视天气及对方情况定。

根据前线作战协同会议提出的要求,

无人机部队在前线展开了紧张的备战工作。首先,对空运转场的两架无侦5进行地面通电检测,达到完好状态;其次,架设地面站,母机校飞,确认空地联络正确无误,第三,按规定航线确定航程角和航向角,在地面完成航线模拟飞行;最后,按规定航线两架无人机完成空中带飞检测,做好空地协同。经过无人机部队官兵和技术支援队的努力工作,克服困难,排除故障,终于在1986年的1月5日完成了投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告捷———跨出国门,悄然翱翔河江之上

1986年1月11日,星期六,无侦5执行作战任务地区碧空如洗。

15时01分,前方指挥所一声令下,母机带着一架无侦5呼啸升空。在近47分钟的带飞过程中,无人机各项指标正常,空地协同畅通。15时48分30秒,无人机正常投放,直奔预定侦察目标——河江地区。地面指挥所内各种信号灯闪烁,航迹图上标示着侦5机完全按预定航线飞行。指挥员为确保在河江过顶,实施了两次遥控纠偏。无侦5到达边界线上空时,高度已达10000米。过境后,照相机打开,实施侦察。飞机按预定方案在越方上空飞行约100千米,用时约10分钟,获得近2000平方千米的高清晰地面照片。当这架无侦5返回祖国领空,安全降落在预定的回收场时,全体参战部队官兵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照相作业部队连夜冲洗胶卷。河江地区的照片首先被冲印出来。判读人员说:这么清晰的照片很少见到!仅河江到我边境地区,就发现火炮阵地、高炮阵地、指挥所、弹药库等军事目标99处,为我军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目标信息。而由于航线制定正确,投放时机恰当,我们的无侦5就像幽灵一样翱翔在河江之上,全过程对方没有任何反应。至此,无人机首战告捷,安全、圆满地完全了此次照相侦察任务。

首战告捷后,得到总部首长的高度评价,前方指挥所在前线召开了庆功会,并为所有立功受奖人员颁发了勋章。

这是我国无人机的首次参战。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次参加实战。如今早已硝烟散尽,中越两国和人民又成了好邻居、好伙伴,不愉快早已成为历史。但是,无侦5作为我国最早研制的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曾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过贡献,的确是不应该忘记的,应该为它的成功研制和首战告捷而感到自豪。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过去的无侦5已经老迈,但它仍然不失为一种性能优秀、技术成熟的高空平台,若能经过现代化改进,采用先进的任务设备和机载设备,无侦5必将焕发青春,继续为我国的国防事业服务。

让我们期待着,无侦5——这只新中国的雄鹰重展双翅,再战蓝天!

猜你喜欢
无人驾驶研制部队
我们村的无人驾驶公交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无人驾驶车辆
无人驾驶公园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一种轻型手摇绞磨的研制及应用
接地线通用接地端的研制
二代证高速电写入机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