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调查的差异反思

2009-12-03 08:25赵艳萍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职员师德比例

夏 秋 赵艳萍 高 见

为配合中央财经大学《高校师德建设的要点和层面研究》课题研究,我们于2008年底在本校5个学院近300名师生中,对师德问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一、师德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的规模不是很大,但充分考虑了抽样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单位样本涵盖了文、理、工各科,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数学、信息学等专业;学生样本根据在校活动的周期和特点,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同时兼顾一四年级学生及硕士生;教职员样本则力求在性别、年龄、职业工龄、学历、职称等方面与全校教职员的分布情况相类似。

问卷设计主要围绕师德观念、师德现状和师德建设3个方面,力图了解师生对教师职业及道德的认识度,对师德状况及成因的评判度,对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及措施、途径的认可度。

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看学校师生的师德观念比较明确,师德状况有待提高,师德建设需要加强。具体而言不同群体(教师、职员、学生)或相同群体(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对同一问题的回答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主要表现为感受上的差异、认识上的差异和行知上的差异。

二、差异归类举要

1不同群体之间的感受差异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受差异。对师德状况,选择“有所上升”的教职员比例要高出学生比例近16个百分点,而选择“没有变化”的教职员比例要比学生比例低了近30个百分点。对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表现,选择“较好”的教师比例比学生比例高出18个百分点,而选择“一般”和“较差”的教师比例分别比学生比例低了13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具体到教学表现的10个分项,教师选择“较好”的比例均高于学生比例,少则4个百分点,多则近40个百分点。

教师和职员之间的感受差异。对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表现,教师选择“较好”的比例比职员的比例高出26个百分点,而选择”一般”和“较差”的比例则分别比职员低了23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

2不同群体和相同群体之间的认识差异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认识差异。对师德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学生认为主观上“育人意识淡薄”的占55.56%,客观上“忽视对教师的培训”的占43.33%。相对于同样的选项,教师选择的比例都低于学生10个百分点以上。在选择影响教师形象和威信的要素时,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品德人格,而教师选择最多的是专业学识。

教师和职员之间的认识差异。对主观问题如“爱岗敬业精神不强”、“育人意识淡薄”、“自身表率作用不够”、“自律意识的缺乏”,职员的选择比例都高于教师,差距少的为1个百分点,多的则超过27个百分点。对于客观问题如“忽视对教师的培训”,职员的选择比例则低于教师,两者相差14个百分点。除了关注“健康”、“家庭”、“事业”外,教师对“金钱”、“名声”、“地位”的关注度要高于职员,而职员对“人际关系”的关注度要明显高于教师。对于“工作中最高兴的事情”,职员比较注重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认可,而教师则比较注重职称的晋升。

教师之间的认识差异。对主观问题如“爱岗敬业精神不强”、“育人意识淡薄”、“自律意识的缺乏”3项,选择比例与职称基本上成正比,正高级选择比例最高,初级最低。最为明显的是“育人意识淡薄”,正高级的选择比例为87.5%,初级的为零。认为“师德一票否决制“不重要的教师比重为29.87%。除了“健康”、“家庭”和“事业”外,对“金钱”和“人际关系”的关注度与职称高低成反比,正高级对“金钱”的关注度为零;对“名声”和“地位”,初级为零关注,中级对“地位”、副高级对“名声”的关注度最高。

学生之间的认识差异。对师德状况,只有44.16%的二年级学生和29.50%的三年级学生认为有所上升。对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表现,52.83%的女生选择“较好”,而男生仅为42.83%。具体到每个项目,男生选择“一般”的比例均超过女生,其中教学方法、能力培养两个环节的差距超过22个百分点。对最不满意的师德问题,二年级学生前3位的选择分别是“上课敷衍”、“高傲粗暴”和“品行不端”;三年级学生前3位的选择分别是“上课敷衍”、“品行不端”和“效率低下”。

3教师群体的行知差异

从教师的师德观念看,认识比较明确。在接受调查的教职员中,98%以上认为教师的职业很高尚:100%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对于教师的价值取向,71.3%选择“培育人才、奉献社会”,25.7%选择“义利并举、德利合一”;92%以上认为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学生:在备选的10个观点中,赞同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93%,赞同教师应注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有91%,赞同教师应坚持高尚情操的有89%,赞同教师应衣着得体、语言规范、礼貌待人的有84%,赞同教师不应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和教师应传授学生更多有用的知识的均有82%,赞同教师应不断提高科研能力的有81%。

从学生的实际感受看,教师行知统一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在评判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时,选择“一般”或“较差”的比例不在少数。如有7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处处以身作则方面、有6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上课下交流方面、有6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讲课情况(思想清晰,阐述准确,重点突出)方面、有5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方面、有6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或参与式教学法)方面、有7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思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方面、有6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能力培养(注重思维方式、自学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上面所列举的感受差异、认识差异、行知差异,应该说还是比较明显的。事实上也正是由于这些差异,使得高校的师德建设问题层出不穷。

三、产生差异的原因探究

感受差异取决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如果双方对同一问题的感受出现了明显差异,就表明主、客双方在衡量标准上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可能来自于主体,也可能来自于客体。一般而言,造成这种偏差不是主体自我感觉太好就是客体评判要求太高。从上面的调查结果看,教职员对师德状况的自我感觉相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对教学过程表现的自我感觉相对于学生和职员的评价,总体比较相差16个-26个百分点,分项比较相差4个~40个百分点。出现这种较为悬殊的结果,到底是教职员的自我感觉太好?还是学生的评判要求太高?我们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与教师自身的要求基本上一致,有的甚至还低一点。这也从反面证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是学生的评判要求太高,而是教职员的自我感觉太好。

认识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社会存在。不同的社会存在,对同样问题的认识也会有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是由认识主体所处的地位不同、关注的角度不同、切身的利益不同、承受的压力不同所决定的。

师生在认识上的差异,如对“师德原因”、“教学表现”、“影响教师威信要素”等,主要源于教师主观意识较强,与学生的交流不够,对学生的需求认识不清。教师和职员在认识上的差异,如对“师德原因”、“关注问题”、“最高兴的事”等,除了教师看问题不够客观的原因外,也与职员的工作性质以及职称晋升机会较少有关。教师之间在认识上的差异,如对“师德原因分析”、“师德建设措施评价”、“关注问题的侧重点”,则与他们各自所处地位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最为明显的是有近四成的中级职称教师认为“一票否决”不重要,这应该与他们的晋升压力较大有关:而正高级职称教师对“金钱”的零关注、初级职称教师对名声和地位的零关注,更是说明了不同职称教师对问题的关注点的差别。学生之间在认识上的差异,如“对师德状况”、“教师的教学表现”、“最不满意的师德问题”等,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年级和性别,高年级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一些,除了品行和态度外,还比较注重教学效果,男生对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方面要求一般会高于女生。

行知差异与自律程度密切相关,自律程度越高,行知的差异就越小,反之亦然。能做到行知的统一,是一种境界,需要有极高的自我修养。否则结果只能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观念和行为不相匹配。上面所提到的行知差异,只能说是教职员自律性较差的因素使然,因为从教职员的观念上评价,十分明确;但用教职员的行动来考量,效果不佳。

这些差异的形成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而言,一是教职员特别是教师的自我感觉太好,对涉及自身因素的评价有失客观:二是自律性较差,对观念的践行力欠缺,造成较大的行知落差。客观而言,身份角色、知识阅历、生存空间、承受压力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派生和扩大了这些差异。

四、化解差异的对策思考

第一,要细化培训。要定期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师德教育,特别要加强行知合一和实事求是的教育,针对不同的特点安排不同内容,使师德教育落到实处,让以身立教的职业观、德利合一的利益观、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平等互爱的师生观、融洽和谐的合作观,成为每名教职员的自觉行为。只要主客观问题解决了,感受差异也就会随之缩小。

第二,要强化自律。强化自律意识和行为虽离不开外界的推力,但更主要的是要通过教职员的自我完善来实现。自我完善的途径包括自我学习、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自我学习,主要是强化敬业意识、育人意识和示范意识,增强师德意识,提升师德水准。自我反省,主要是衡量行知的一致程度,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教师的身份:职业精神是否发挥、学科动向是否掌握、教研水平是否提高、对待学生是否公正、培养学生是否尽力等,防止师德失范、跟上时代步伐是自我反省的要求。自我调节,是正确意识的行为转化,要针对反省结果,结合学习内容,不断改进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自我,确保自己的言行符合教师的规范。

第三,要优化实践。实践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必经之路,选择有效的平台是确保实践成效的关键。当前最有效的平台就是“全员育人”。首先要从“育己”做起,明晓“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要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其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实践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把这种理念落实在教学的各环节,贯穿于工作的始终,真正实现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完成“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再次要不断总结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经验,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典范,推广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全体教职工奋发进取,推动他们投身于崇高师德的实践,从而实现行知的统一。

第四,要减轻教职员的压力。要着重贯彻以人为本和公平公正原则,承认满足需要、尊重容纳个性、重视实现价值、开发利用潜能,要政策公开、标准公正、考核透明、结果公平;要开拓教职员的发展空间,创造发展机会,为教职员提高学历、晋升职称、课题申报、专业深造、成果评奖等方面提供支持,不断增强岗位的吸引力,激发员工的贡献力;要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经常关注不同年龄和不同层次教职员的生存环境和状况,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减轻他们的压力,逐步消除产生差异的外界因素。

猜你喜欢
职员师德比例
致良知与师德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迟到的理由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用比例解几何竞赛题
猫星人处处都是黄金比例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打错了
反差就是这么大
为何不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