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激励教育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09-12-09 07:24
商情 2009年25期
关键词:榜样心理大学生

何 瑞 郭 鹏

【摘 要】当代大学生呈现了独立性、敏感性、超前性、现实性等新特点。本文主要阐述如何有效运用激励教育的多种形式和方法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激励教育

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独立性强但又敏感,思想超前但又非常现实,多重而矛盾的心理诉求使得他们在实现自我的心路历程中充满煎熬,而思想教育工作者又很难选择到一条快速且高效的方法帮助其实现自我和他人的肯定。

激励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和管理的方法恰好最适合他们的心理需要,良好的运用能有效使之产生快乐的内心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通过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推动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完善和自我学习能力增强,形成良好集体观念,进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家建设人才。

一、激励教育的概念和形式分类

激励教育,就是指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积极进取、健康发展,以激励的教育行为,从外部给受教育者以适当的激发,使受教育者将要求内化为个体自觉行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激励有两类:一类是物质激励,另一类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就是指奖金、奖品或其它物质行为的奖励,而精神激励是指各种形式的表扬、嘉奖给予一定的荣誉等。物质激励在一定的情况下是不可少的,其效果也可能是巨大的,但它不如精神激励灵活方便、作用持久而且相对更适用于学生。因此,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用最多的还是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榜样激励。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在每个学期,可以为学生确立几类榜样。这些榜样可以是伟大的杰出人物;可以是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人们;可以是本校、本班的先进分子。抓住学生善于模仿,不甘落后的心理特点,一方面扬声势,造气氛,请先进者介绍先进事迹,激励其他学生仿效榜样,向他们看齐。另一方面,在给予先进者肯定的同时,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引导他们看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这样既激励先进,又激励了后进。另外,也要十分注意教师的榜样作用,做好学生的表率。

2.前景激励。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人所共有。对自己前途的思考和憧憬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不可替代和估量的动力。特别是刚进校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理想的想象是积极的,也是多向的。在教育过程中积极肯定学生的美好愿望,引导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同时,也注重教育学生尊重现实,教育他们以实际出发,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自己完美人格的必要性,以及充分认识个性的差异性和社会需要的层次性,要求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要用平常心去对待,不要期望过高而不切合实际,避免产生失落感。另外在教育学生时,多说鼓励性的话;少说讽刺、挖苦学生的话,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3.情感激励。学生的情感具有两面性,既有对现实否定情绪,产生消极伤感之情;也有对现实的积极肯定,激昂向上的进取情感。在教育学生时,抓住时机,巧妙激励学生。有时运用学生对昔日的痛恨之情,使其吸收失败教训,警惕重蹈覆辙;有时充分利用学生获得成功时体验到的那种兴奋,让积极的情绪长驻学生心中。同时,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可以从欣赏学生的角度同学生交谈,缩短师生距离。

4.归属激励。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如果感受在集体中有地位,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加倍努力。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或纪律差,得不到老师、同学及集体的认可,往往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或自卑心理,个性畸形发展。在班级管理中,组成不同形式的活动小组,让每一位学生有职责、有任务,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这种形式,把每一位学生拉进集体中,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地位,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

5.成功激励。成功,能给人带来满足、幸福等美好的感受,从而激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增强自我效能感。 学习生活中,要求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具体要求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争取超过以往、超过自己的榜样,争取更好。另外,在日常班级活动中,积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后获得成功时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6.肯定激励。得到他人、社会的肯定是每一个人的心理需要。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过程中,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这是激励学生的良方。为此,对每一个学生,哪怕他们只有一点点小进步或者是一个小优点,及时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从教师那儿获得积极情绪体验,激发内部动力,发挥学生潜能。

7.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才能有所提高。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寻找差距,寻找优势,确立新的标准,明确努力方向,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

二、激励教育的运用

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有了好的激励方式,并不一定能达到最佳激励教育效果。激励教育关键要把握好“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超出这个界限,量变就会引起质变,就是说。如果刺激过“度”,就会出现“超限效应”,引起学生心理不耐烦或边区现象,“欲速则不达”,“激”而不“励”。相反,“度”不及,不能感奋,“励”而不“激”。因此,教师实施激励教育,一定要把握外界教育影响与学生思想内部需要和动机,情感和意志联系起来,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选择好角度

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时,师生间感应敏锐,随时会发生心理上的交流与撞击,产生多种心理效应。因此进行激励教育一定要选择好角度,并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变换角度,巧妙地寻找学生最佳接受点。

2.掌握好程度

激励教育,要根据学生年龄、性格和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确定场合、范围和火候。现在的大学生自觉性与盲目性错综复杂,有时因好奇冒险,出现偶发事件。这时教师要以冷静、宽容的态度,掌握激励教育的程度。尽量不使他们因“栽面”而破罐破摔。

3.把握好时机、尺度

教育者要善于抓住激励教育时机、尺度。平时多观察了解学生,对其“闪光点”要及时表扬鼓励,使外界刺激与行为之间迅速建立联系,以巩固良好的行为方式,加强思想认识。学生获得荣誉和成功之时是鼓励教育的最佳时机,但如果对学生进行批评、否定、惩罚等负强化激励教育时,不要爆烈激化,造成不可协调的局面。如遇到倔强的学主要借机宣泄对立情绪时,可以转个弯说:“先谈到这吧,我们都回去想一想。”这样冷处理不至于把事情弄僵。而当他们稍有悔改之意时就应及时鼓励,把握时机,以达到教育之目的。

激励教育的指向是学生的情意系统。“感人心者莫乎情”,教师在激励教育中要注入情感精度,把自己的爱心与温情化作清凉的细雨,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把外界刺激逐步转化为自我鼓励的内缀力。同时,学生也在被爱护与尊重中感到老师的理解与真诚。愿意把老师当知心朋友,吐露内心秘密。老师从而窥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激励教育的最好契机。

三、激励教育运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激励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从教育思想的高度来研究教育者的教育行动,从学生需求的层面来研究学生主体的发挥,这突出地体现在激励教育理论的三个支点,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和“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激励教育的前提。被尊重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尊重学生是现代教育“爱”的核心。激励是在正视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的教育行为,只有从尊重出发,引发出各种激励的教育措施,才能唤起神奇的力量,使学生的品格、智慧充分自由地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正视学生的潜能,善于把差异当作资源来开发。

2.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是激励教育的动因。需求产生动机,动机转化为行为,通过行为实现既定目标。需求是人的行为最浓厚的动力源。只有不断地培养、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施激励教育就是要不断地满足学生受尊重、有兴趣、参与、交往、成功等需求,使学生把心理需求转化为积极的学习行为和道德行为,从而得到主动、充分地发展。

3.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是关键。实施激励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使外动力转化为内动力。当教育的要求,目标让学生感到有意义,有强烈的需求,而且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时,外激励即可以转化为内激励。这个转化的机制在于创设充满情趣,丰富的学生活动。学生只有在属于他们的活动中,才会如鱼得水,才可能感觉到自己是主体,才可能实现自我激励。

总之,激励教育是众多教育手段中最有效的,也是最易实施的,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行为科学认为:工作成绩=能力×动机激发程度。这公式应用在学生身上同样成立。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社会环境给予了他们极高的期望,在他们身心中也集聚了超量的动力,但是他们所处的生理阶段和精神层次决定了其仍处于较稚嫩程度,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激励教育的方式,以表扬鼓励为主,以谅解引导为主,对培养教育出当代高素质的大学生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杨娉.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D].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6.

[3]张艳新.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有效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05,(11).

猜你喜欢
榜样心理大学生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心理小测试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