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散文的艺术探求和成功实践

2009-12-10 08:53张永权
昭通文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淡墨文体境界

张永权

在散文的百花园中,昭通籍作家淡墨的作品,以其形式的自由活泼并融汇着诗的元素,而闻名于世。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在近30年的创作实践中,他致力于这种有别于—般的叙事、议论、抒情散文,又不同于散文诗的诗散文的理论探求和创作,使上世纪初从西方泊来、但又未能成其大气候的诗散文,通过淡墨的心血浇灌,成为真正中国化的散文新品种,受到散文界同人和广大读者的肯定。

最近,他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淡墨散文精品选》,正是他用毕生心血去致力于诗散文文体的探求和艺术实践的有力见证。洋洋洒洒35万字的百多篇作品,且又是佳作精品,让我们看到了他为了诗散文这种文体在中国散文的百花园中生根、开花、结果所付出的心血。正如淡墨在这本散文集的自序中所说:他完全把这种艺术形式理想化了,而且是用他的生命和灵魂去实现它,夜以继日地去追求它,以至于“茶杯里,朝霞泡成黄昏。烟头上,黑夜烧出黎明。岁月在墨水中变蓝。”实现了作家要为中国捧出一部较完善的、能够体现出这一文体特征的诗散文文本。

诗散文这一文体的创造者,是19世纪法国诗人阿洛修斯•柏特兰。之后,《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受其影响,也开始了诗散文的创作。并把这一文体的特征概括为:“充满了诗意的、没有节律韵脚的散文:几分柔和,几分坚硬,正谐和与心灵的激情、幻想的波动和意识的跳跃。”在我国“五•四”的新文化运动中,刘半农以及稍后的郑振铎、冰心等,把这种文体引进了中国。冰心虽然有一些诗散文的创作,但她大量的作品还属于散文和散文诗。对于诗散文的理论的作品虽然有一些诗的意味,但在艺术上未能真正把诗的内核融合,还算不上真正的诗散文,直到改革开放的80年代中期,散文理论家傅德岷在《应正名的散文品种——诗的散文》中,才较系统地对这一文体的特征作了理论的阐述。但在他之前,淡墨就开始了对这种文体的创作实践,到了上世纪90年代,淡墨在创作了大量的诗散文作品后,便上升到理论的思考和研究。他的《寻找诗散文》、《论什么是诗散文》等理论文章,从中外诗散文的百年史到个人的创作感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理论见解,并对诗散文与散文、诗散文与散文诗的联系与区别作出了科学的界定。他的理论概括是:诗散文既要有散文那种散体而又形式自由的特征,但同时又必须具有诗的内核。“诗散文有散文的那种挥洒自如,有如行云流水的自由,又有诗歌含蓄隽永的诗意果汁。”他宣称“要为中国提供第一个较为完善的诗散文文体文本。”因此,他对这一文体特征的把握,更为准确,对这一文体的运用创作,也更加自觉。他在近30年的文体探求和创作实践中,无论是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在中国诗散文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在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上,他是中国散文界完善和彰显了诗散文这一文体的第一人。

《淡墨散文精品选》除少数几篇应属于散文诗外,其余众多作品,都应是诗散文。这些作品,以文体特征和审美品格而言,它们都具有散文这种散体的自由、活泼,甚至带有某种随意的个性。同时,又把诗的内核,诸如象征、寓意、含蓄、隐喻、意味等,融汇其间,成为诗意浓郁,给人以美的幻想、浪漫、灵动的艺术空间,是名副其实的诗的散文。像《不该走出崖画》一文,洋洋洒洒五千言,那种随意,那种挥洒自如,那种跳跃,充分显示了诗散文文体不拘一格,可以叙事、可以写入、可以抒情的特征,甚至叙写了一个完整的、让人心动的爱情故事。这篇作品尽显散文散体的自由活泼,其间崖画的象征所负载的内蕴和意识的流动,浪漫的驰骋,抒情的节律,营造出了一个含蓄而令人神往的诗空。这篇作品大概是淡墨诗散文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了。

在诗散文创作中,对散文特征的把握,我以为并不太难,但如何把诗的内核融化其间,成为一杯可品的诗散文“果汁”,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淡墨在诗散文创作中,是如何用汉语方块字的魔方,来调配诗散文的果汁的呢?他在《论什么是诗散文》等文章中都说过:“我崇尚浓缩,反对散漫;喜欢含蓄,反对直白;喜欢艺术形式疆域里的自由驰骋,不习惯无边缘的宽松以及墨守陈规的拘谨。”这段话讲的就是在诗散文中如何增强诗的审美品格,自然也是淡墨在创作中遵循的艺术准则,也是他诗散文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亮点。

读《淡墨散文精品选》,如品一杯馨醇的美酒和浓郁的香茶,总有让我们品不尽的意味,就是因为他在创作时,对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进行了高度浓缩的结果,也是在创作中追求意味的含蓄的审美效果。他无论是描写滇西的崇山峻岭,还是在磅礴乌蒙走笔;无论是在大怒江听潮,还是在金沙江怀古;无论是叙事记人,还是抒情写景,在通过意象的典型化和文字的高度浓缩后,都有—个广阔的艺术空间。《黑井》是一篇不到千字的短文,却写出了一座千年古镇的厚重悠久的历史。被盐文化淹渍过的古老小镇,它的历史从一头黑牛用舌头舔出来起,那条像细长笛管的小街,便流动着人潮商潮,把小镇和昆明、西藏,甚至京城连在了一起。它的繁华和富足,它的兴盛与冷漠,它的风情和传奇,全部浓缩在千字文中,甚至每一个方块字都闪烁着历史与诗的光芒。

浓缩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拓展了诗散文的艺术空间,同时也是一名作家丰厚的文化修养、崇高的审美情趣的标志。淡墨的诗散文,之所以能在有限的篇幅和字数内,浓缩进一个广阔的艺术天地,见证了一位作家自觉地“用毕身的心血来浇灌”诗散文这朵奇葩的不菲的文化修养。同时,在创作中下功夫锤炼词语、炼字炼句炼意,营造出作品美好的境界。

中国传统诗学,十分看重作品的境界。清末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我认为作为和诗词血缘关系最近的诗散文,又岂能不注重对境界的营造。淡墨是一位善于在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间进行吸纳又勇于创新的作家,他诗散文中的不少作品,都让我们看到他营造作品境界付出的心血。《走进滇西》以其大气、粗犷的境界,塑造出滇西男子汉伟岸挺拔的形象,抒发了野性十足的滇西女人的一片真情;《近日楼》在深邃而清丽的境界中,让我们品不尽一座边疆历史文化名城的浓浓文气。一组“东方女人花”,无论是历史名女人李清照、陈圆圆、孟姜女、慈禧,还是普通女人雪莲、老祖母等,一旦进入淡墨的作品,都以或凄婉、或哀怨、或诡谲、或美好的人生境界,显出作品审美的光彩。

淡墨的诗散文,因有境界而有“高格”的审美特征,也因有境界而佳句迭出。

读《淡墨散文精品选》,其佳句之多,令人惊讶。许多美词佳句,让我们拍案称奇。方块字的魔方,被淡墨运用得如此自如、得心应手,自然和他丰厚的文化修养有关,也是一位自觉于诗散文文体的实践作家的苦心经营、呕心沥血锤炼词语的结果。因此,淡墨的诗散文,便以一种语言的陌生美、精炼美、音乐美、张力美而显出其语言的审美特色。

淡墨诗散文的陌生美,常常通过对描写对象的变形,在似与不似间,产生出一种新奇感和诗意感。变形,也是诗歌创作、美术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段,就像在酿酒过程中,把固体的粮食变成了液态的酒一样,固体的粮食虽然消失了,但是精华却浓缩在液态中了。淡墨的诗散文,几乎都采用了这种变形。对描写对象的变形从而产生出一种语言的陌生感和新奇感,也使作品更具有诗的魅力。他写《魂牵梦绕的金沙江》,孩童时,“金沙江也像我们一样,是一个拖着鼻涕的孩子,光着屁股天天和我们躺在沙滩上晒太阳。”长大后,离开了金沙江,金沙江就成了“一根牵肠挂肚的慈母手中线。”这是一种因情而产生的以大化小的新奇变形。写乌蒙山月,“不黄也不白,是叶子烟熏过的,是包谷酒泡过的。”很有乡土色彩的变形,加上对动词的锤炼,一个“熏”字、一个“泡”字,就使乌蒙山月在陌生化中,更生动、更形象、更有味、更有乡土感情。写父老乡亲顽强的生命,“他们劳作在大峡谷里,黝黑的脊背上不断滚落太阳。”这又是一种以小化大的变形,把父老乡亲的辛劳所流下的汗滴比成太阳,可谓从未有过,奇新、奇美,给以震撼。香格里拉五月的原野,冬眠醒来的黑熊,睡了一个冬天,“把冬天都睡黑了。”而五月呢?“芳草甸上的马,闲悠地啃着春天。”其“黑”其“啃”字,语言的陌生美、精炼美,带来了香格里拉的独特美。写鹰,“翅膀下,蓝天太小。”这是诗的发现,也是出奇不意的佳句,一个“小”字妙不可言。写峡谷的太阳:“金币似的太阳刚刚一晃,又被大山收藏起来……大峡谷很黑,黑得很美丽,黑得就像高原深邃的瞳人。”陌生的比喻意象和炼字炼句的独特意味,真让人拍案叫好。用金币比喻太阳就让人惊奇了,然后把太阳落山用“收藏”一词作隐喻,可谓珠联璧合,陌生而自然,其味无穷。写大山中的石匠,“他把石头敲出了生命,他把石头敲出了情感,把自己也敲成了石头。”最后,“他是一个石匠,可他为什么没给自己留一块墓碑呢?”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陌生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一种语言的含蓄美,如饮醇酒。又如:溜索,“它是祖国身上的一条毛细血管”,“太阳从溜索上爬过去了”,“月亮从溜索上爬过去了”,“有那么一天,它们会变成火车、汽车的车轮吗?”语言在作家的想象中变形,也在想象中变美。想象使语言产生了陌生美和含蓄美。“情歌是草叶的露珠,一句一句地亮了”,“山谷里很静,静得能听见花朵呼吸的声音”。诗一般的语言、字里行间的节奏,又流淌出一种让人心醉的音乐美。

一般来说,诗散文不太看重细节的描写,而更注重意象的升华、人物事件的概括和虚拟。但细节,特别是有诗味的细节,又是诗歌、诗散文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淡墨诗散文中也不乏细节描写,但大多是变形后的细节。他写城市的拾荒者,他们每天拾荒,“就像苍蝇落在垃圾堆上”,这样的细节通过比喻意象,令人心悸。写一位不再狩猎的老人,虽然寓棚里还挂着猎枪,“但创口早被美和责任堵住了,小黑熊摸进来,还把它取下来当拐棍使呢”。而老猎人却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小黑熊的屁股上打了一巴掌”。这样的细节,通过变形,猎枪成了拐棍,特别是那一个爱抚的巴掌,就在有限的字数里,扩大了作品的空间。真是细节不细,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在这一细节中全出了。

语言上的陌生美、精炼美、含蓄美,成了淡墨诗散文的一大特色。但由于有的作品在语言上雕琢过分,似乎有失“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而在方块字的锤炼安排上,虽然很下工夫,但似乎又有一种“陌生化”的模式。就单篇作品来看,常让我们眼睛一亮,但把这些作品集中在一起看,时有一种自我雷同的感觉。这就让我们看到,淡墨诗散文在艺术的表现上,其手段似乎还不太丰富多彩,显得较单一。是否如此?作为老友,我就实话实说,供淡墨在今后的创作参考。

【责任编辑 杨恩智】

猜你喜欢
淡墨文体境界
论中国画“淡”的美学意义
另类文体巧谋篇
论中国画“淡”的美学意义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最高境界
善的想象力通向神明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