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风物

2009-12-11 09:38高宝军
十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老汉陕北孙子

高宝军

高原看云

在陕北黄土高原,看云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陕北高原的云,春夏秋冬不同,阴晴雨雪各异,晨午暮夜悬殊。一般而言,春云逸,夏云躁,秋云高,冬云虚;阴云如砥,晴云如丝,雨云瓷实,雪云蓬松;晨云高而简,暮云低且絮,午云清丽如仙,夜云诡谲如巫。如果让各种情境交错起来,那就变化莫测,千姿百态,难描难画了。但,这样情境下的云,才有特点,才有看头,才有诗一样的韵味,歌一样的旋律,画一样的神奇。

春日清晨,雨后初晴,陕北就是一幅山水画。地重了,像沉睡着的婴儿;天轻了,似水洗过的屏幕。地上升腾着薄雾,天空游动着流云。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薄雾和流云慢慢地融合为一体,站在山峁上一望,只见雾缠近山,云绕远峰,一崖一畔皆为奇景,一草一木竞抖精神,使人恍惚间如入仙境。

随着太阳升高,雾气散去,地下的一切还原了本来面目,天上的景色却壮丽起来。先是云丝满天,匀匀地铺开,颜色有轻有重,有浓有淡。清淡的,如蝉翼、如面纱、如少女颈部的淡妆;浓重的,如蓬棉、如皂沫、如壮士隆起的健肌。清风一吹,云丝游走如飞,丝连成条,条叠成带,带缩成团,团列成阵。横看像一条云河,纵看像无数云山。云河逶迤,云山奔腾,浩浩荡荡,横贯天空。那阵势,一会儿像群像浮雕,人物千姿百态,看了让人惊叹;一会儿像恶斗战场,千军万马捉对厮杀,看了令人动容;一会儿又什么也不像了,只有高天湛蓝,白云无边,呆呆地看着高原上无边的春山。

夏日正午,烈日如火,小河枯竭,大河如线,山生烟色,黄土呛人,干旱少雨的人们盼雨心切,时时望天。这时,天上要么没有一点云丝,要么就是飘一块干疙瘩云。干疙瘩云的特点是块头大,结构松,颜色淡,变化快。总是从天边突然生出,一出现就“格冒冒”地一团压着一团,一片连着一片,一下子就能占满半边天。人们正指望它下雨时,它却散开了,飘走了,好像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一样不见了。当人们正咒骂它时,它在天边又“格冒冒”地升起来了,一如从前地反复着。

夏日最能下雨的云,来势猛,速度快,开始时,云并不多,住在山沟里的人,刚发现它,雨就下开了。这种云的特点在下雨时才能显现,事先看不出来。下雨前,空中会出现一些扑马云,这是离开云层的浮云,一会儿朝东飘,一会儿向西荡,一个来回不到,雨就来了。下雨时,扑马云不见了,云层底部会竖着生出一些絮子状的雨幕来,像家户挂着的竹帘子一样垂了下来,垂得很低,紧贴着远山,像瀑布一样。这时候,人们很难分清哪一块是云彩,哪一块是雨幕,哪一块是远山。等你分清了,雨也停了,满天的乌云风吹散,天空又蓝格瓦瓦的。

秋季最有特点的是连阴天的云,铅灰色的,平板板的,像讨债人的眼神,像糊涂婆姨的脸。这种云很沉、很低,稍稍有点风就下开了,一下就是多半天。但总会在:晌午前后退开来,露出蓝天和太阳。人们总以为天要晴了,纷纷上山准备干活。刚到地头,蓝天就不见了,那云比先前更沉、更板了,那雨也就没完没了地下得不住。这种云最顽缠,一来就是两三天,有时甚至半月二十天。人们央告、咒骂全不起作用,直到它自己觉得无趣了才散开。散开时多在夜间,前一天傍晚还黑沉沉的云,第二天早上就像“贼娃子”一样溜得无踪无影了。

雨过后,秋更深了,天更高了,云也就显得格外的悠然、寡淡、高远了。在田野上漫步,望一望空灵轻盈的白云,看一看花红叶黄的山野,听一听啼鸟婉转的啁啾,顿觉周身清爽,心旷神怡;一股凉凉的山风吹来,身体的疲惫劳累,心情的烦躁郁闷。都随着那淡淡的云丝飘向了遥远的天际。

冬天到来,山秃河枯瘦,处处北风吼,天地间一派萧瑟。此时的云,没有春云的活泼、夏云的任性和秋云的空灵,像饱经风霜的老人一样肃穆庄严。尤其是黄昏时分,天上的云、半空中的霭和地上暮气融为一体,看了让人不由就生出几分惆怅。这种景象一消失,雪就不远了。下雪时,云更低了,更虚了,虚得直往地上瘫,紧紧地罩住大地,寒风一吹,云和雪搅为一团,天地混沌成一片,远山切入云里,近山化进雪中,山山峁峁、沟沟壑壑都成了一派迷迷茫茫的白色世界。

在陕北高原看云,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收获。孩提时看云,云像一个万花筒,一会儿像形形色色的动物,一会儿像精美无比的玩具,一会儿像梦中的仙境,变化无穷,趣味无穷;年轻时看云,云像一首抒情诗,一会儿像通往成功的金光大道。一会儿像走向幸福的致富之门,一会儿又像纯洁美丽的意中情人;中年时看云,云就像一个生命的驿站,它劝你:停一下脚步歇一歇;而在老者眼里,那云又成了一棵历经千年的古树,每一片叶子上面都写满平淡和无奈。

不同心境在陕北高原看云,能生出完全不同的感觉。得意时看,它像一群群列队欢迎你的人们,像一条条任你骋驰的坦途;失意时看,它像一条条遍布荆棘的荒径,像一口口深不见底的陷阱;思乡时看,它便成了故乡的老屋,村口的古树,门前的小溪,倚门盼归的父母——看着看着,你的思绪便掠过千山万壑,向着故乡、向着童年飞去。

不同环境看,你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致。在飞机上俯着看,云显得特别厚重,一团团、一簇簇连在一起,网成一块,浓得分也分不开,像一块硕大无朋的棉絮铺在高原上空。站在高山上仰头看;云又显得格外大气磅礴,漫卷而来的云层,仿佛是波涛汹涌的海潮,凌空奔腾的流云,活脱脱所向披靡的天兵天将。在山沟里看,它就有点神秘了。一会儿像玉带,曲曲折折缠绕在山腰;一会儿像皇冠,端端正正戴在山头;一会儿像薄纱,轻盈盈地拂过山梁上的老树;一会儿像骏马,一步一个山头地奔向远方。

霞是云中的精灵,美丽得无法形容。陕北人把大片霞称为火烧云,小片霞称为天边绛,这只能在日出或日落时分看到。太阳刚冒花时,站在山头上向东边一望,你就会看到天边的云由黛青变为紫红,由紫红变为橙红,由橙红变为一片火红。这火红的云洒在哪里,哪里景色就奇妙无比。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把天边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一片金黄。在晚霞的照耀下,本来光秃秃的群山。变得像一尊尊硕大的雕像,金光闪闪;本来瘦弱的小溪,变得流光溢彩,银辉点点;就连那些码在地里的庄稼捆、暮归的牛羊也都美丽得神神秘秘。玄乎异常。

陕北高原的云啊,一幅让我看不够的山水画,诵不尽的抒情诗,听不厌的舒心曲——

陕北女子

在陕北,到处都能看见俊女子。村口路畔上。街头巷尾间,你会看到她们一个个端格婷婷身材黑格幽幽发,白格生生脸蛋齐格蓬蓬牙,红格当当头绳辫梢梢上扎,毛格簌簌眼睛会说话。不要说集头庙会、秧歌场上、红白事情上那些经过精心打扮的女子了,就是那些山上拦羊的、沟里放牛的、田间抓粪的、坡底割草的女子们,也都俊格旦旦、白格生生、水格灵灵的惹人喜欢。

正是这些漂亮、温柔、精明、能干的陕北女子,才吸引牵挂着陕北高原上的男人们,宁愿在黄土地上刨哒一辈子,也不愿意离开半步。

陕北女子之美,美在她们的容貌长相。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身材好;二是皮肤好;三是气

度好。

陕北女子身材好,腰长、腿长、胳膊长,个个都是美人坯子。这既有遗传基因的优势,也有有氧运动的因素。首先,陕北地处游牧区和农耕区的交会处,历史上战乱不断、移民频繁,有好些民族就消失在这个地方,因此在人种上有优势。其次,陕北是山区,出门就爬山,抬腿就翻沟,这些女子们从小在山上玩耍,大了在山上千活,一天二十四小时。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做有氧运动,身材能不好吗?

陕北女子的皮肤好,红是红,白是白,红得美丽,自得干净。这和水土有关系。这里人常年喝的是山泉水,成天吃的是新鲜粮,且粗粮多、细粮少,蔬菜多、肉食少,符合保健美容要求,皮肤自然就好了。

至于气度,那是她们从小开始就接受传统教育的结果。陕北是一个封闭保守的地方,封建传统的礼教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女孩子12岁之后,就要和男孩子们拉开距离。一过14岁,父母对她们的管教就更加严格了,要她们坐有坐相,站有站样,睡觉有睡觉的姿势,说话有说话的分寸。坐着时不能大叉开腿,吃饭时不能在盘子面前坐,端碗时不能把碗底坐实在手掌里,喝汤时不能噙着碗边大口喝,稍有不对,父母就会训斥她没有稳重气。外面有人喊她们家的人,只要还有男性在,就不能去答应;就是没有男性在,也不能马上就去答应,更不能飞奔着出去。不然,父母就会指责她疯张鼓捣。无论多开心,都不能大笑,只能抿着嘴儿笑,稍有不对,人们就会说:“女子家嘛,大声二气笑什么?”这些虽然都是旧时的做法,现在改变了许多,但它是陕北女子的文化背景,深深地渗透到她们的骨子里、意识中,继而形成她们人生的底色,影响着她们的方方面面。

陕北女子美,美在她们的含蓄沉稳。有十分能耐,最多说五分,有时连一分也不说,硬是把自己往低处说。明明精精明明,眼睛会说话的女子,你问她什么,她都会说“不晓得”、“解不下”、“我憨着呢”;明明拥有许多东西,她偏说“一丝丝”、“一点点”、“一满不多多”;明明生得俊,别人一夸就反驳:“快不要笑话了”,那声调、情态,更显得淳朴、可爱。

见了熟人,总是问寒问暖,端茶递水,但除过客套,并不多言,显得中规中矩;见了生人,脸定得平淡淡的,既不冷漠,也不轻佻,看了让人敬佩。在家中,她们敬大的、让小的,避大事、了小事,竭力维护家庭和谐。特别是有了嫂子的女子,说话处事更加谨慎。母亲和嫂嫂有了矛盾,她定是中间的调解人,千方百计化解,事事处处用心,常常力挽狂澜,但有功不居,害怕落下女子当家的名声。

陕北女子美,美在她们的勤劳能干。陕北的女子们多数不念书,母亲从小就给她们进行严格的女工训练。稍大一点,她们就开始帮母亲干活,洗碗做饭,喂猪扫院,担水捻线,缝新补烂,哪里有活哪里上,什么需要干什么。每天夜里,父亲和哥哥、弟弟都睡了,她们还和母亲就着油灯做针线;早晨,男的还睡着,她们就和母亲一块起来搂柴掏灰,开始做饭。那些在兄弟姐妹中最大的女子,除了要帮母亲料理家务外,还要帮父亲忙地里的活。里里外外就是一个扛硬劳力。

由于她们从小就受苦,天天在锻炼,从而地里的锄搂碾打样样都会,家务的针线茶饭件件精通。农行里,她们是“田把势”;灶房间,她们是好厨师;做针线,她们是艺术家。她们绣出的鞋垫花,做下的茶饭香,缝做的衣裳可身,剪成的窗花形象。做女子时,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拦羊放牛就捎带着捡麦穗、挖药材,赶集时把这些东西换成钱,扯上些花布,买上些花线,然后剪呀、绣呀,直到出嫁时才把一双双新布鞋、花鞋垫拿出来,作为见婆家人的礼物让人们评判她的手艺。当了媳妇,她们不管多苦多累,也要让男人穿得体体面面,她们认为男人的穿戴如何代表着婆姨的手艺好坏。

陕北女子美,美在她们的忍辱豁达。女孩子小小的就许配了人家,嫁给谁,主要由家长或家族决定,本人很少有发言权,但她们不抱怨父母干涉了自己的婚姻。尽管她们的爱情多数不尽如人意,只要嫁给了谁,就死心塌地跟谁过,“活着是人家的人,死了是人家的鬼”。在她们的意识里,婚姻是命运安排的,环境不给她们幸福,她们自己创造幸福。她们不计较曾经的梦想,不在乎丈夫的好坏,只是默默地面对,偷偷地流泪,暗暗地祈祷,但见人总是一副笑脸,看了让人“心疼”。

尽管她们有很多不幸,但她们豁达开朗。开心时,她们总爱悄悄地咂摸,慢慢地体味,那幸福的神情令人陶醉,但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她因为什么而幸福,那是她们心中的小秘密,永远的小秘密。她们爱笑,梳妆时,对着镜子微笑;洗衣时,看着倒影暗笑;尤其是和伙伴们在一起时,那笑声更是动人了。头发乱了,笑;头发梳起,也笑:跌倒了,笑;爬起来,也笑;看见花也笑,草也笑,狗伸懒腰牛反刍,看见什么都能笑得“咕丹丹”的。她们爱唱歌,高兴时唱,悲痛时唱,地里劳动时唱,伙伴凑在一块时也唱。她们的情感、俊美、灵秀、缠绵、爱憎——在这一嗓子信天游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她们的歌声,让这块贫瘠的土地不再荒凉,让这个封闭落后的地方成了信天游的海洋。

陕北女子样样都好,只有一样不好,那就是命苦。苦就苦在她们是女的,不是男的。陕北人重男轻女,从骨子里把女子不当家里人看待。家里无论有多少女儿,只要没有儿子,就会被看成“绝户”。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后,残害女婴的丑恶现象屡见不鲜。有通过B超看的,发现胎儿是女的,立即“打掉”;即便生下来,也想办法送人,不让她们占去生育指标。家里无论有多少财产,不管在积累这些财产时女儿有多大贡献。分家时都没有她们的份。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女子是可以把丈夫“娶”过来的,但是很少有人这样做,阻力来自传统势力的抵制。在这种势力的压迫下,很少有男子愿意上女家的门,敢来的都是那些找不到媳妇的残疾人或者光棍汉,女子们要走这条路,必须作出巨大的牺牲。

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期,包办婚姻在陕北仍然存在。在许多男子找不到媳妇的情况下,有哥哥、弟弟的女子们便又成了牺牲的对象,要么以彩礼多少为取舍标准,顾不了男方本人的条件,只为得钱给兄弟们娶媳妇;有的甚换亲”,把女子的婚姻和兄弟的婚姻捆在一起,“一揽子”解决。一首陕北民歌里唱道:“六月里黄河冰不化,扭着我成亲是我大;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儿圆,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这是由陕北女子的血泪凝成的,它是陕北女子的集体心声。

如今,随着陕北能源化工的开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陕北人不再过那种苦焦的生活了,陕北女子的地位也自然而然提高了,和全国各地的女子一样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只有一点不同处,那就是陕北女子的漂亮、淳朴、善良、稳重、精明、能干。这样的女子,你能不喜欢吗?这样的女子给你做媳妇,美不死你才怪呢。

陕北女子哟,你永远让人欣赏不够,敬佩不够,心疼不够。

陕北老汉

陕北老汉都是些人精,年龄不同,“精”的方式和内容也不同。

五十岁的老汉,精干现实。种子什么时候下,

庄稼什么时间收,什么山头种什么,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猪看脊梁肉,牛看后槽牙,骡马只看两步走,看一眼就入骨三分。六十岁的老汉,精于人事,半个县的户族,谁家门路高,谁家根底差,谁家祖宗当过官,谁家先人打过砖,他们了如指掌;方圆几十里的人,小时候的奇闻,大了后的作为,兴盛时的气派,倒霉时的可怜,甚至舅家何处,妻家何地,亲家何人,他们如数家珍。七十岁的老汉精于政治。从三皇五帝到唐宋元明,无所不谈;从李白成到毛泽东,细细评论。知识来源虽然单一,不是听瞎子说的,就是听戏里唱的;但自信程度十分惊人,“要知朝中事,深山间农人”,“书文上说的能有错?”八十岁的老汉醉心哲学,耳虽不聪。心口互问;眼虽昏花,傲视苍生。面对勃生春草,就说秋风无情,面对天真小儿,总讲大智若愚;称妙龄女郎为“水泡枣”,说恩爱夫妻有“前世仇”。年轻人说他们“脑子有病”,他们自称“高人无朋”。

陕北老汉都很有城府,哈着腰身走路,眯着眼睛看人。“背上背个铧,胸前挂个鼓”,无论什么事都要“划一划,估一估”。具体表现因穷富智拙而各不相同:穷老汉刚正,“三天没吃饭,还装成个卖米汉”。富老汉藏锋,“穿得烂,走得慢,腰里的票票常不断”;能老汉和气,你说什么,他听什么,听一句三点头。人总以为他是个“憨憨”,吃了亏后才知道他的厉害;笨老汉都有霸气,你说半天他不答,一开口就会气你一“跟斗”,说出的话能“毒”死苍蝇。

陕北老汉勤快,年轻时勤快的,老了照样地勤快;年轻时懒惰的,老了反常地勤快。身体好的上山干活,砍柴、锄地、滤粪、放羊,什么都能“拿起放下”;腰腿差的做辅助性营生,拾粪、照场、务菜、拦牛,一刻也不愿“消停”;老得下不了硷畔的,就一遍又一遍地扫院,不仅是为了院子干净,更为表现自己生命力的强盛;瘫得下不了炕的,也不肯闲着。不是剥玉米,就是搓麻绳,一边给孙子看孩子,一边帮儿子捻毛线,谁让他做营生,他就看见谁“眼明”。

陕北老汉的勤快,表现在时时处处。天晴时干活,下雨时也干活;在家时做营生,出了门还做营生;给自家干活卖力,给别人干活照样卖力;高兴时干活地道,惆帐时干活仍然地道。假如两个老汉正干活时吵了起来,吵得越凶,活干得越紧,嘴里“亲娘祖宗”地骂,手里一丝不苟地干。即便相互有过节的老汉,平时不搭话,但见对方干的活需要帮助时,也会挺身而上,活干完了,照样谁也不理谁。

上了九十岁的老汉爱独处。天气暖和的时候,他们会坐在对面的山坡上,静静地看村子。一家挨着一家地看,先看旧窑洞,后看新窑洞,先看物,后看人;一边看,一边回忆这家人早年时的情景。看一阵,叹息半天,嘴里念叨着一些年轻人陌生的名字。看到自己家时尤其认真,每一个山坡上都有他们的记忆,每一孔窑洞、每一架门窗,甚至每一把农具都有他们的心酸,看着看着就不由得老泪纵横。看完村子后,他们会转着脑袋在山头上扫视,眯了眼睛寻找坟头,找到一个,就定定地看半天,想半天。和他们熟悉的活人越来越少,让他们牵挂的坟头越来越多。最后,他们会把目光定格在自已将要去的那块坟地上,上面是他们父母,两侧是他们早去了的哥哥或者弟弟,往事一齐涌入脑海,他们的眼睛却一片空阔。他们最害怕看到的是自己子孙的坟头,但是那些坟头总是往眼里钻,这时候,他们会匆匆逃离,咬紧牙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冬天,他们会蹲在阳崖根,半闭着眼睛抽烟。一边抽一边打盹,口水流出来,一头挂在胡楂上,一头落在衣襟上,发出晶晶亮光。村里的阳崖根总是有限,因此,总是有几个老汉一块蹲着,一字排开,中间留有间隔,谁也不挨谁,相互间很少说话,各坐各的位置,各想各的心思。除问路的人或者叫他们回家吃饭的孩子,很少有人和他们搭话,因此十分的安静。只有几只鸡在他们脚下觅食,一群麻雀在他们背靠的土崖上低语。这些活物也不是冲他们来的,是冲着冬日难得的阳光来的。夏天,他们会躺在树荫下乘凉,大都光着脊背,高挽着裤腿。躺累了,起来抽一锅子旱烟,然后接着躺。直到夕阳钻进了西山,远山传来了暮归的羊咩牛叫,他们才站起身子,旱烟锅子往腰带上一别,拍两把裤子上的黄土,操起家什给牲口上草。给羔羊拌料。

陕北老汉好客,越老越稀罕人。他们平时很少说话,一来客人,他们就高兴得不得了。他们把儿子孙子孝敬他的好酒拿出来让客人喝,把女儿女婿送给他的好烟递过去让客人尝,口头上说娃娃们给他买的,他解不下这东西瞎好,其实是变相地夸儿孙。一旦拉开话题,他们的话头就多了起来,没完没了地打问张家的老头是否还健在?李家的大娘子女孝顺不?先问村里的,再问亲戚的,然后问邻村的,认识的要问,听说过的也要问,直到儿孙们感到他们的话太多了出面拦挡。才能收住“话匣子”。特别是听说哪一个人死了。就会发一阵呆,嘴里总是念叨着:这个人没寿长。那个人没享福。客人走时,他们总要送出村口,送上山峁,一遍一遍地叮嘱以后一定再来。

陕北老汉一个不好的共同特点,就是爱营闲事。张家的耕地没犁通,李家的田苗没留匀,左邻的过年没挂灯,右舍的清明没上坟,他们都要指手画脚;谁家的儿媳不孝顺,谁家的女儿不稳重,谁家的儿子不勤奋,谁家的孙子不务正,他们总会出面干涉。至于在家里,那就更管得多了。他们管大儿家柴草垛得乱,二儿家驴棚没垫圈,三儿家几天不扫院,四儿家菜园没有灌;他们嫌大儿媳炒菜费了油,二儿媳做面少了醋,三女子裁衣耗了布,四女子点灯不省油。为了管闲事,他们经常遭受邻家的抢白,子女的顶撞,特别是儿媳妇摔盆子掼碗的抡跶,指桑骂槐地挖苦,使他们吃过不少哑巴亏。但他们过后了仍然要说,继续要管,总是觉得别人不如自己。

和陕北老汉最有感情的,就是他们的孙子。在他们眼里,谁也没有孙子亲;他们谁也不怕,就是怕孙子。孙子高兴了他们就高兴,孙子愁苦了他们就愁苦。逢集赶会,他们总要给孙子带点洋糖饼干;“打平伙”吃肉,他也只吃一半,一半留给孙子;和儿子儿媳闹别扭,只要孙子一出面,保证矛盾就地化解;谁要是欺负了他们的孙子,他们就和谁拼老命就是临终咽气的那一刻,他们也想最后再看孙子一眼。一有闲时间,他们总爱给孙子们讲自己的过去。讲他们苦难时吞过糠、咽过菜,当过长工去还债,走过西口出过塞,背井离乡当乞丐;辉煌时当过兵、打过仗,战争年代入的党,见过领袖毛主席,进过人民大会堂;当娃娃时怎样在瓜地偷西瓜,如何在河滩捉“王八”,多少次给王麻子使过坏,多少回差点气死张巫神;当小伙子时一天能走百余里路程,一夜睡过两三个女人,一顿能吃半升米的糕面,一背背过四百斤的磨盘。不管这些故事讲了多少遍,他们还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生怕孙子们记不住。

这就是陕北老汉,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令人无限感叹的经历,每一段经历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责任编辑赵兰振

猜你喜欢
老汉陕北孙子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刘老汉笑了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孙子壵
孙子垚
孙子垚
毛泽东转战陕北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