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子预印本系统的再思考

2009-12-17 06:22徐宏越王志军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

徐宏越 王志军

关键词:电子预印本;电子预印本系统;知识产权保护

摘 要:文章概述了电子预印本系统的特点和作用,分析了我国电子预印本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电子预印本系统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112-02

1 电子预印本及电子预印本系统

据1996年David的解释,电子预印本是经过复审准予出版、以出版为目的已交出版社送审,而是否予以出版尚未确定或者打算出版,但在送审以前,为征求意见而在同行专家之间进行传播的手稿。电子预印本发展到今天是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还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而出于和同行交流的目的自愿先在学术会议上或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进展综述、专题讲座、学位论文等文章。电子预印本系统则是专门收集预印本的一种网络数据库服务系统,是实现开放获取的一种非正式交流途径,也是一种促进研究成果及时发布的网络学术交流平台,该平台通过作者自存档方式汇集各种形式的学术论文的电子版本,经因特网提供给用户使用。也可以利用开发存取协议实现系统互操作,向信息增值服务者提供收录电子预印本的元数据记录,使其能够基于元数据开展各类信息增值服务。

2 电子预印本系统的作用

2.1 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扩大知识共享范围

电子预印本系统较之个人网页、部门网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及快捷的检索功能。因此,电子预印本系统吸引了众多科研工作者,容纳了许多无法在正式交流体系中传播的知识产品,而且由于电子预印本系统又是免费使用的,对任何提交人及其提交的论文不抱任何偏见,通过互联网任何用户都可以不受限制地随时加以利用,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本领域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方便了其他学科研究者跨学科获取知识与信息,扩大了知识共享范围。

2.2 提高科学信息交流的效率

网络载体的兴起,使科学信息交流中的载体呈现出多元化体系,传统主流载体的地位受到了冲击,动摇了以出版商为主导的学术信息交流局面。电子预印本系统采用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并利用网络发布数字化科学信息,大大简化了出版流程,缩短了出版周期,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的出版时滞问题。电子预印本系统是以网络为依托的资源库,可以充分开展科学信息的自由发布,使得大量有价值的科学信息能够进入学术信息交流系统之中。而且由于作者在自己的科研成果未正式出版之前,可以将其文章发布在网上进行交流,专业学会、协会、图书馆等也可以通过创建自己的电子预印本系统,构筑自己的数字化共享平台,因此,电子预印本系统可以有效促进学术信息的交流。

2.3 便于灰色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网络出现后,灰色文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印刷型文献,还包含电子版的各种信息。目前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学术交流方式趋于多样化,这必将会产生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学术产品,而且在这些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够正式出版的灰色文献。在传统的学术信息交流体系中,这些灰色文献是无法及时有效融入学术信息交流过程中的,电子预印本系统则能够全面收集、有效组织这些文献,为灰色文献与使用者之间搭建了便利的桥梁,从而有利于灰色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3 我国电子预印本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国内电子预印本系统概况

我国的电子预印本系统建设起步较晚,只是在近几年来,一些研究机构和个人组织才开始建立自己的电子预印本系统。目前在我国主要有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奇迹论文等电子预印本系统。中国电子预印本服务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以提供预印本文献资源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实时学术交流系统,该系统由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和国外预印本门户子系统构成。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收录范围按学科分为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5大类,具有二次文献检索、浏览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国外预印本门户子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丹麦技术知识中心合作开发完成的,能提供全球预印本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

3.2 我国电子预印本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专业人员提交论文积极性不高,系统规模小

国外电子预印本系统每月新增文献量都在数千篇以上,而我国电子预印本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系统规模小,收录内容不够全面。同时提交论文的学科也不均衡,许多学科只有区区的几篇,在某些学科领域方面文章的提交数量还是“零”。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中的林学、畜牧、水产、中医学与中药学、冶金工程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尚无文章提交。另外,我国电子预印本系统的注册用户和访问量也都很小。因此,如何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向系统提交自己的研究成果,积极选择使用电子预印本系统是国内电子预印本系统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3.2.2 论文质量不高,版权问题没有解决

传统学术期刊出版一般都通过专家评审或同行评议来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价和质量控制,而当前国内电子预印本系统采用的基本上是文责自负的原则,这种管理机制使得用户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提交论文,缺乏类似传统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的同行评议和质量控制,导致电子预印本系统的论文质量不高。同时,由于电子预印本系统允许用户可以不受限制地浏览、批量下载和打印论文,对论文作者的保护不力,甚至根本没有任何保护,从而导致了作者提交论文的积极性不高,反过来,也影响了电子预印本系统本身的发展。

4 发展我国电子预印本系统的对策

4.1 加强宣传,提高电子预印本系统的影响

电子预印本在学术交流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国内电子预印本系统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科技人员对之还缺乏了解,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和推广,鼓励科技人员积极投稿和利用。科研人员及学者是电子预印本系统的最大受益者,他们的态度直接关系到电子预印本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一要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在电子预印本系统中发表论文,或将科研成果和论文链接到各种机构知识库中,以丰富我国电子预印本系统的内容;二要积极利用电子预印本系统资源,并寻求有效利用方法;三要积极参与电子预印本系统的推广普及工作,主动向学术界朋友宣传电子预印本知识、介绍检索技巧和使用方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使用这一新兴的网络系统资源。同时通过加强网络建设,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降低电子预印本信息资源获取门槛,让公众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电子预印本文档资源。

4.2 建立论文质量控制制度

科研人员将自己论文公开发表,其目的是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但由于目前在国内电子预印本系统上发表论文并没有获得有关部门的成果认定,这导致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提交给系统的论文质量无法保证,另一方面作者在电子预印本系统发表论文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电子预印本质量控制和成果评价系统,如可以吸取传统出版中形成的同行评审制度等,加强对电子预印本系统的标准化管理。特别是采取开放同行评议制度,这是对传统同行评议制度的改进,它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交互性特点,在作者、评审人员以及读者之间开展出版前的交流,并把各自的意见公开化,力求评议过程的快速和透明,因此,它对保证电子预印本文档的质量、水平和社会对电子预印本论文的认可程度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3 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科研人员发表研究成果是希望其研究成果能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但在电子预印本系统中的论文由于允许用户不受限制使用,这就影响了作者主动提交论文的积极性,因此要想确保我国电子预印本系统的发展,一方面,科研人员要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根据机构知识库、自存档系统和开放访问期刊等新型信息传播方式的出现,修改完善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在加强作者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减少对信息传播与利用的限制,把“合理使用”的范围扩大到非商业性利用,为科技信息低成本的快速传播铺平公益之路。

参考文献:

[1] 徐刘靖,张剑.电子预印本系统隐性质量控制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5).

[2] 邓灵斌,刘任东,张彤.我国电子预印本文库发展的瓶颈及应对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6,(9).

[3] 邱燕燕.国内电子预印本系统的问题和对策[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1).

[4] 李华军,张敏.电子预印本:未来学术信息交流的新方向[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5] 陈振英,何小军,陈益君.开放存取在中国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

[6] 姜殿清.中国开放存取急待解决的问题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3).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山寨现象与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的完善
普通中学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
普通中学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
我国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司法政策论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衡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