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任务的有效设计

2009-12-18 09:26许云峰张利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边框单元格效度

许云峰  张利波

任务驱动法是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任务能驱动学生的关键是任务的设计是否有效。那么,怎样设计才算有效呢?以下是笔者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总结的几点看法。

一、任务设计有效度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任务设计应体现信息技术的技术价值。任务设计的效度就是要显示这种技术具有的实用意义,效度设计意味着教师要摈弃“直白”的技术——想当然地怎么操作就怎么设计,而是从该知识具有的特殊作用考虑,设计与之相符合的任务。通俗地说,任务的效度体现了该知识、该操作是有用的。笔者把效度按用处划分为三类:1专用效度:问题必须用新知识解决,旧知识无法完成;2对比效度:问题可以用新、旧知识解决,对比旧知识,新知识实现更简便;3创新效度:问题可以用新、旧知识解决,但新知识一反传统解决思路,出其不意,具有新颖性和启发性。有效的任务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内容的实用性。

例1怎样修饰看得更清晰——《Excel单元格修饰》

教师出示一份“初中毕业生体能测试项目成绩评定标准”(如图1),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让这些密密麻麻的数据看起来更加清晰,并且在查成绩时更方便、不易出错?

点评:教师一开始询问学生平时自己查阅体能测试成绩的方法,学生的回答有尺子校对法、书本遮罩法……教师点评这些方法都不错,在Excel里,怎样把这些功能“变”出来呢?有位学生认为,尺子的作用就是一条固定的直线,因此他建议可以在数据下方添加一条粗线。其他学生表示赞同,接下来就是设置这条直线了。很快学生找到“单元格——边框设置”。“线条”有了,由于不能设置边框宽度,很多学生只好设置了默认的黑色边框。不过,这个不如人意的结果倒启发了学生,一些学生转而设置了其他颜色的边框,效果明显好一些。还有学生提出,虽然边框和数据颜色有差别,但分隔效果还不是最佳,他们给出了一种更佳的设置:边框用两种颜色交替设置,果然间隔效果更好(如图2)。经过实践操作,学生还得出了其他几种方法:逐行设置底纹或者逐行设置字体颜色,分隔效果也不错。通过这个任务,学生明确了修饰的目的已不再是给单元格“穿上漂亮的花衣裳”了,而是通过合理修饰单元格格式(边框、底纹、字体颜色等),帮助人们更清晰、更方便地查看数据。这才是真正用在“刀刃”上的单元格修饰。

二、任务设计有梯度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如小学是否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家庭是否拥有电脑、学生自身是否喜爱信息技术课程等。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学习起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差异就不能“一刀切”,而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设置多级阶梯任务。一般任务以多数学生能完成操作为宜,提高任务则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例2计算平均日照——《Excel公式》

日照数是太阳能利用的主要参考数据,试计算以下几个城市的月平均日照时数(如图3)。

一般要求:用公式计算完成。提高要求:在公式操作过程中,你觉得麻烦吗?请尝试函数。

点评:学生根据数学知识,不难得到平均值=总和÷数据个数,其中教师需向学生说明计算机中的除法符号用“/”表示,因此对于“用公式求平均值”的一般任务,学生可以轻松完成。由于教师在设置该任务时故意给学生制造麻烦——数据有12个,在公式使用过程中,选定12个数据的操作也变得有些麻烦。操作过程中学生怨声四起。于是,教师又设置了提高任务:既然使用公式比较麻烦,能不能尝试函数?这个提高任务满足了一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后续函数的学习作了铺垫。有梯度的任务设置,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当然,任务的梯度设置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要处理好一般任务和提高任务的衔接,达到螺旋式上升的目的。

三、任务设计有深度

国外利-学课流传着“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说法,这种说法可以移植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容量总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内涵、操作策略呢?这就需要“一英里深”。“信息技术教学要展开、要深化,不仅仅教会学生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还要朝问题解决方向深化,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巾问题的方法与步骤,以及从这些方法、步骤中总结出来的法则与策略”。让学生“不仅仅懂得知识技能、操作技巧,更加懂得这种操作方法有什么用、为什么要用、什么时候用,即技术选择的出发点及技术运用的时机”。这样的“深度”教学才能启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归纳理解、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以不变应万变。设计有深度的任务,可以带领学生思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当然,这里的深度,并不等同于难度,是在学生现有认知的范围内,反思信息技术使用的场合、时机、方法和策略。

例3猜想欧姆定律——《Excel图表创建》

教师出示在电阻不变情况下的欧姆定律实验数据(如图4),要求学生合理设置图表类型,观察图表,大胆猜想欧姆定律。

点评:欧姆定律是初二的教学内容,Excel创建图表为初一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可能有部分教师会觉得初一学生没有相关物理知识,不利于创建合适图表,也不利于得出猜想结论。事实上,正是需要这种“不熟悉”和“没学过”,抛弃学生已经熟知的结论,借力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创建图表),猜想初二物理欧姆定律。图表的教学目标就是认识图表类型,设置合理的图表,修改、修饰图表选项。本例中,部分学生选择了柱型图,随之他们猜想的欧姆定律是:电阻不变的情况下,电压增大,电流也随着增大:反之也成立。按柱型图来观察和分析,这样的猜想完全正确,但对于欧姆定律的高度似乎还差那么一点。这就要求学生强化分析图表,在分析图表(猜想规律)的过程中反思柱形图是否最佳选择。当然,选择不同的图表类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图表分析结果。这样的深度分析比图表创建“简洁、直观”的视觉目的又推进了一层,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意识到解读图表、创建图表的真正意义所在——图表中存在着某些隐性的规律,依靠图表将会使人们对规律的发现更快、更直接。这就是基于图表的数据挖掘。

四、任务设计有广度

一个好的任务肯定会带给学生一些新的启示,或操作方法,或操作规律,或解决方式。这就要求任务带有一定的发散性和辐射性,即广度。广度可以体现为针对同一个任务,学生会思考用不同的操作步骤、不同的操作技巧来完成,或者同类操作中的知识迁

移,由一个操作辐射到一类操作。此外,还可以体现在对操作范畴之外又关联知识的信息技术文化的引领,融合技术与文化,脱离简单机械、僵硬固化的操作模式。

例4找出低于平均水质的水系——《Excel筛选排序》

水质较差的水系,可能受污染较严重,请找出低于平均水质(I、Ⅱ类水质)的几条水系(如图5)。为了使这些水系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将符合要求的水系数据的字体颜色设置为红色,并根据结果谈谈怎样保护水资源。

点评:大部分学生在完成该任务时使用了“筛选”的办法,即“数据-筛选-自动筛选”,筛选后的数据字体设置为红色,接着再取消“自动筛选”。筛选操作完成之后,数据的排列顺序不会发生变化。但是有部分学生坚持用了排序的方法,将数据按水质优劣排列,低于平均水质的“一边倒”数据就是所求了。结果,部分“筛选”的学生批判后者把次序打乱了。“排序”的学生反问:“为什么不能打乱次序?我们同样完成任务了呀。”因为操作的发散性,导致操作步骤不同,或者解决方法不同,必然不可能出现一模一样的操作结果。这可能会成为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理由,因为他们太习惯于唯一标准答案的固定思路了。在应对实际问题时,绝对没有唯一答案,只要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通过这个任务和冲突,学生自然能够建立起一种意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可以多样化。当然,学生谈起保护水资源,话题将更加丰富和发散。

五、任务设计有温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不用教师多动员,学生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这样的任务往往将操作知识或技能穿插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情境中,很合学生口味,很有人情味儿。温度设计的关键是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其本质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维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这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例5你出生的那天是星期几——《Excel单元格设置》

在A1单元格中输入你的出生日期,利用Excel单元格设置,查一查你出生的那天是星期几。

点评:当教师呈现该任务时,学生兴趣十足,他们也想了解自己出生那天究竟是星期几。任务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加之每个学生独特的出生日期,使得操作任务带上了一定的神秘感,并构成了多样化的操作结果。这些因素把学生胃口“吊”了起来,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查找自己生日的答案任务中。很快,学生就从“设置单元格格式——数值选项卡——日期”中得到了答案(如图6)。

猜你喜欢
边框单元格效度
流水账分类统计巧实现
玩转方格
玩转方格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浅谈Excel中常见统计个数函数的用法
用Lightroom添加宝丽来边框
给照片制作专业级的边框
摆脱边框的束缚优派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