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研究与修辞教学应作根本性变革

2009-12-18 08:47金树培
大家 2009年10期

摘要: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修辞学研究和修辞教学并没有产生提高学习者实际语言水平的显著效果,其根本性原因是修辞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先天不足,修辞的教材体系、教学取向都是错误的,现在到了必须作根本性变革的时候。一条可能的出路是把修辞学研究、修辞教材的编写、修辞的施教方略都转移到以语用创生性为主调的路子上来。

关键词:修辞学研究 修辞教学 根本性变革 语用创生性

一个残酷的现实:修辞教学效果不佳

在修辞研究和教学领域,有一个严重而尴尬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修辞的教学效果是不好的,不是部分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好,而是所有教师(当然包括笔者)修辞教学的效果都不好。

效果不好,不是说这门课所教知识学生掌握不好,学生不喜欢这门课因而考试不出好成绩。可能学生听课情绪十分高涨,作业完成极好,考试成绩很高,但它仍然是效果不好。因为这里所说的修辞教学效果不好,是指我们的修辞教学没有显著地大面积地使学习者的实际汉语言水平得到提高。很多人学过这门课程,语言水平不见得高,而许多没学过这门课的人语言水平却往往很高。学过这门课的人大多也没有感到自己的语言水平因学了这门课而有多大的提高。许多语言大师没有系统学习过修辞学,而系统学习了修辞学的人语言水平往往不高,诸如此类都在证明着一个残酷的事实:修辞学习没太多的语言实践价值。笔者曾向许多中学生作过调查了解,几乎所有中学生都认为学习修辞知识没多大用处。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淡化语文知识学习的主因。

修辞教学如果没什么用,大学的汉语言专业,尤其师范性大学为什么还都将其定为重要的必修课来开设?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学习者都认为修辞学习对提高实际语言水平没多少作用呢?

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

两个根本性原因:修辞学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取向都是错误的

为什么一定要研究、学习修辞呢?请先看定义: “修辞学是研究在交际活动中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的科学。”【1】通俗言之,如果说语法学主要是研究怎样把话说“对”的,那么修辞学则主要是研究怎样把话说“好”的,即力求把话说得“生动形象、妥帖鲜明、连贯得体,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2】显然人们研究修辞是有着强烈的语言实践的功利目的的,这就是渴望找到一条省时省力又能把话(包括口头和书面)说好的终南捷径。人们希望通过对修辞学的研究找到并掌握锤炼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

中国当代,域外文化大量涌入,我国社会自身也在产生大量的新文化新知识,中国人不可能再像旧时代那样通过记诵惊人数量的传统经典来学好语言,因此渴望捷径。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辞学是应运而生的,是中国语言文化的进步。然而人们发现这个捷径并不那么“捷”。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我们已有大半个世纪的修辞学了。我们认为捷径不“捷”的根本性原因有二:

其一,过分依赖学习语法修辞的理性知识来学好语言是本末倒置,违背语言学习感性第一,理性第二的基本规律。

任何一个民族的儿童都会在一两岁的时候自然轻松地学会使用本民族的母语,他们不是从学习什么主谓、谓语、比喻、夸张等等语法修辞的理论知识开始的,而是在那样的语言环境中多听多说多写也就会了。这在语言学理论中称为:“自然习得”,从哲学上讲也就是量变引起质变。当有了足够的量的积累之后,再学点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这时理论知识也才能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过分注重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期待通过这些理性知识的学习来最有效率地学习语言,结果非但没有明显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反而让人感觉语法修辞等理性知识是没用的。

其二、修辞的研究和教学本身有问题,主要是修辞研究的先天不足和修辞教学的教材体系与施教取向不对。

先说研究上的先天不足。许多研究领域都存在纯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二者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而且二者还应当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可能达到这一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和最理想的实践状态。反观我们的修辞学研究,至今仍没有脱离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的窠臼,其着力之处不外乎在理论上说清楚三个问题,即“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采取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到目前为止修辞学的最大贡献不过是让人知道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修辞的方式方法,还能够清楚地分辨出来哪些地方是用了夸张,哪些地方是用了拟人等等。我们的修辞研究与教学之所以没有使学习者的实际语言水平提高多少,是因为我们的修辞研究只致力于病理学而没注重临床学。我们的修辞研究是先天不足的,只是理论性研究而较少应用性研究,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关于语言规律的阐释学而不是一种关于语言运用的创生学。

再说教材和教学的路向不对。这个问题是与“先天不足”问题相互联系的。由于修辞研究只是对客观语言修辞现象及规律的阐释学解析而很少致力于语言修辞规律的把握运用和进行创生学意义上的指导与操练,因此导致所有修辞教材结构的不合理和缺乏语言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一条可能的出路:修辞研究和教学都应把着力点放在应用创生上

对修辞进行阐释学研究,对客观存在着的修辞现象进行“认识和说明”当然是必要的,有少数专家继续对此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也是应该的,但时至今日,研究的重点和取向应当做根本性变革,尤其是修辞的教材与教学,应作出颠覆性变革。重点要放在应用方面,要全力研究高水平的语言实践者是怎样说出和写出那么熨帖而又精妙的语言的,教材编写和施教取向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进行应用与创生的实际操练上,而不是讲空头理论,不是只停留在让学生辨析指认修辞格上。可以大幅度改变修辞教材的编排结构和训练策略,尤其是针对中学生的修辞学习,把大量功夫花在关于各种修辞方式的模仿与创生练习上。关于比喻修辞格,教材是否可以这样编写:

(一)感受实例。先给出三组使用比喻辞格的语言实例,一组明喻,一组暗喻,一组借喻。每一组都有几个使用了比喻辞格的语段,又有与之相对照的几个不使用比喻辞格的语段,如“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和“打不尽敌人决不下战场”; “姑娘好像花一样”和“姑娘非常非常美丽”等等,让学生对比后体会到使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确实比不使用表达效果要好得多。

(二)学点理论。简单了解关于比喻辞格的理性知识。在学生强烈感受到比喻的修辞效果之后,教师指导学生明白什么叫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有何异同等。

(三)模仿创生。给学生提供说话的题旨和语言创生的情境,或者干脆就是一段未曾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直白语言——“毛坯”,然后让学生模仿成功运用了比喻辞格的语言实例,创造出自己的使用了比喻手法的语言片段。

例如:

理想、勤奋、毅力对人生都是极其重要的。理想是根本性,方向性

的;勤奋是用来实现理想的;毅力是支撑和保障勤奋能坚持到底的。只

有三者同在,且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才能保证最后的成功。

要求:请使用比喻手法表达这段话的意思,使之更加生动简洁。

【参考案例】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四)反馈纠错再创生。如果有些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特定的修辞方式写出好的句段,那么可以研习后面的参考答案。所谓参考答案就是同每一个让学生练习的创生情境及“毛胚”语言片段相对应的优美的实际语言修辞案例。学生看过别人的成功修辞案例后,可以再一次的模仿和创生。

论者以为,如果我们的修辞训练教材都能够循着“提供实例——讲点理论——模仿创生——实例对照——再模仿创生”这种以语言实践为主轴的基本框架来编写,让学生每一种修辞都经过两个回合以上的模仿与创造,经过一定时间一定数量的实际训练之后,是应该有好效果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修辞研究和修辞教学才能走上以语用研究为主调的正确道路。

其实早在陈望道先生完成《修辞学发凡》之时,他对这一修辞学体系的局限性就有清楚的认识。他写道, “像这样的修辞学,我们可以说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可能性的过去试验成绩的一个总报告。最大的功用是在使人对于语言文字有灵活正确的了解。这同读和听的关系最大。”但是“……于写说也非丝毫无补” 。显然这就等于宣布:这样的修辞学只是阐释学意义上的而非创生学语用学意义上的,它主要有利于读和听,对说和写作用不大。

既然一开始就明白这种先天不足,那么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不能改弦更张,把修辞研究与教学的着重点从阐释学转移到创生学上来呢?尽管说“一切健全的写说都是内容决定形式的,而内容又常为立场、世界观和社会实践所决定”但是能够据此断言创生学意义上的修辞学的研究与教学没有开拓空间吗?恰恰相反这里正是一片开阔的前人没有留下多少足迹的处女地,例如语言修辞情境的创设、成功修辞案例的选择以及如何吸收语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研究和创造空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语用学研究虽然日益受到语言学术界的重视,但迄今为止还停留在对语用学的理论性探索研讨层面,远没有达到可操作层面,更没有见到成熟的语用创生型修辞教材问世。

约言之,希望以语用创生为基本特征的修辞教材早日出现,从而使创生性训练为主调的修辞教学实践尽早变为现实。当然针对本科、大专、中专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其修辞教材也应有所不同,层次越高,理论性越强,层次越低,实践性越强。至于中小学的修辞学习,更应以创生性为操练为主。大学本科除了学习原有修辞理论以外也要大大加强创生性理论、实践的学习与训练。

参考文献:

[1]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专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金树培 ,男,汉族,河南封丘县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和语言文字,新乡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