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油市场2009年10月分析报告

2009-12-21 01:29
粮食决策参考 2009年21期
关键词:收购价稻谷大豆

10月份,秋收完毕并开始集中上市,秋冬播种工作也陆续展开。国家出台政策继续提高2010年小麦托市收购价格,每市斤均提高3分钱,并较上一年提前一周发布,对农民小麦秋播指导性更强。国家对秋收粮油作物,稻谷和大豆的收购政策也即将出台。另外,国内油脂油料市场政策作用也愈发明显,国家提高菜籽进口门槛加速去进口化,将有效抑制菜籽进口;东北地区195万吨的国储转地储补贴大豆返利当地大豆加工企业。本月全国粮油批发价格指数中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65.12,比上月上涨4.62%;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本月为109.25,比上月下跌1.41%。本月国内主要粮食作物的小幅上涨仍是政策引导,而油脂油料市场价格的宽幅震荡也不是因基本面的变化引起,而是美元走弱、政策等外围因素的影响。

主要粮油品种的市场状况如下:

小麦

10月份,全国小麦价格普遍高位运行,整体趋势稳定,自中旬调价政策出台后,市场价格在月末出现微涨,但涨幅小于政策调价幅度。最低收购价小麦成交量受政策提价及面粉销售不畅影响,高位回落,成交均价底部平台形成。本月全国小麦主产区三等白麦平均出库价格为1911.8元/吨,与上月相比上涨1.14%,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三等白麦平均价格为1932.5元/吨(车板价,下同),与上月相比上涨0.87%。

一、小麦价格走势平稳,面粉销售未见起色

本月,小麦市场价格普遍维持平稳运行。因前期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在本月相继两次小麦政策出台后,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较有限,说明当期小麦价格上涨空间的一部分已提前被预支,而在政策托底的情况下,未来价格下跌的可能性甚微。预计后期随着贸易商手中库存逐步消化,竞价交易底价提高的影响将在市场中逐步体现。综合主产区六省来看,10月份冀中南、鲁东北和豫北等地的小麦到厂价格依旧维持在2000元/吨左右,苏皖小麦价格主要在1900~1930元/吨之间。

在中秋国庆面粉消费峰季过后,市场上面粉销售状况趋于平稳,受小麦价格变动幅度影响,面粉价格近期未有起色,甚至在冀、鲁、豫部分地区的价格有小幅回调迹象。预计后市面粉价格不会出现下跌趋势,极有可能保持稳定且略有上涨:一方面,11月份开始,面粉消费将逐渐转旺;另一方面,小麦销售底价提高终会在市场中体现,对面粉价格将形成影响

二、市场看空采购放缓,托市交易连续走低

本月,最低收购价小麦周平均投放量为178.4万吨,较上月增加29万吨;周平均成交量为68.15万吨,较上周增涨14.46万吨;成交均价随底价抬高而提高,为1832.35元/吨,较上月增加15.72元/吨;平均成交率为38.2%,较上月增加2.3个百分点。月内三次投放量分别为176.75万吨、178.65万吨和179.78万吨,专场竞价交易分别成交83.47万吨、68.53万吨和52.44万吨,成交率分别为47.2%、38.4%和29.2%。自2010年托市收购价格明确、竞价交易低价提高后,市场普遍认为短期内小麦利多因素出尽,在面粉销售速度降低的情况下,各类粮食企业采购积极性降低,使得月内三次专场竞价交易的成交量及成交率连续下降。

三、托市水平小幅上调,托市交易底价抬高

本月,对小麦市场形成关键影响的两项政策相继出台。先是在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为加强宏观调控、稳定市场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会议通过2010年小麦各品种最低收购价每市斤均提高3分钱,其中,三等白小麦每市斤由0.87元提高到0.9元,三等红麦和混合麦每市斤由0.83元提高到0.86元。继而国家粮食局下发通知,自2009年10月21日起,将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6省本地产最低收购价小麦销售底价提高,其中,白麦底价提高50元/吨,红麦及混麦提高40元/吨。等级差价保持不变。

在当前市场价格高位趋稳的情况下,相继小幅提高2010年小麦托市收购价格水平以及抬高托市竞价交易销售底价,一是稳定了农民种粮的信心,确保了来年的收益;二是打消了市场猜测,明确了指导方向;三是体现了政府调控意图,对未来粮食价格走势起到了稳定带动作用。

四、进口小麦数量回升,期价虽涨长期利空

据海关总署统计,9月份我国共进口小麦7.374万吨,较8月份增加6.62万吨,接近此前的较高水平。1至9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小麦58.5万吨。9月份我国没有小麦出口。根据2009年小麦进口配额估算,预计今年后3个月进口小麦数量将会增加,这也就意味着对国产优质小麦需求将减弱,价格也将受到压制。国际上,小麦期价连续三周上涨,最后一周出现下跌行情。分析认为,虽然本月小麦整体处于上涨态势,但本身基本面形势并无利好,因为小麦基本面信息相对匮乏,使得小麦市场成为一个“追随者”,在全球供应充足、出口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小麦市场可能再度回落。

综上所述,后期小麦市场价格将在政策引导下稳步提升一个台阶,价格抗跌性极大增强,上涨空间有限;面粉市场行情将有所回暖,部分地区价格将温和上涨,麸皮价格将随玉米价格稳中有涨;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交易成交量维持稳定,预计成交均价将在上月基础上有10元/吨左右的涨幅。

玉米

10月份,国内玉米价格高位回落后企稳,局部有小幅反弹。东北深加工企业开始挂牌收购,价格同比呈高开之势;关内农民惜售,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价格高位坚挺,但市场交易量有限。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756元/吨,比上月下跌3.65%;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713元/吨,比上月下跌7.73%。

一、新粮上市,政策性玉米投放量减少

10月份,国内新产玉米全面上市,为了避免新粮上市、供给增加给市场造成压力,国家也适当减少了政策性玉米的投放量,成交价格相对稳定,成交率明显回落。东北临时存储玉米三次投放量依次为320.22万吨、270.84万吨和226.39万吨,分别成交11.90万吨、24.34万吨和20.84万吨,成交率为3.72%、8.99%和9.21%,成交均价相对稳定,基本在1560元/吨附近。南方销区移库玉米投放量也有减少的趋势,三次分别为29.09万吨、29.84万吨、25万吨,分别成交0.92万吨、0.87万吨和3.6万吨,成交率分别为3.16%、2.92%和14.4%,成交均价分别为1839元/吨、1820元/吨和1828元/吨。后期,随着国内玉米持续上市,市场供给充足,而临时存储玉米销售价格较高,与上市新粮相比没有优势,成交情况难有起色,再者政策性玉米继续销售意义已不大,投放量可能继续减少或暂停销售。

二、政策利好,临时存储收购有望继续

10月上旬,在秋粮全面上市之际国家再度发出利好消息,将2010年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提高三分钱,并宣布将继续提高稻谷、尤其是优质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同时将继续对玉米施行临时存储收购。在经历了2009年上半年临时存储玉米收购主导的政策市后,市场已对这一政策颇为关注,而国家这次的表态无疑给今年玉米市场行情奠定了基调。但由于前期北方产区玉米出现明显的减产,导致国内玉米价格仍处于历史高价,预计今年国家的收购力度会有所缓和,并且收购政策的执行区域仍主要集中在东北产区,而收购价格至少不会低于去年1500元/吨的价位。

三、农民惜售,关内玉米价格高位坚挺

10月份是关内玉米上市的高峰期,但由于9月份玉米价格高位运行和部分产区玉米减产,农民普遍看好后市,惜售心理比较强烈,而10月上旬国家的政策利好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心理;另一方面收储企业从控制风险的角度考虑,对今年玉米的收购价格也比较谨慎,同时也在等待今年具体收购政策的进一步明朗,普遍在市场上呈观望心态。10月份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玉米收购量较同期偏少,价格也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随着关内玉米全面上市,销区玉米供给又将主要由关内产区提供,后期在需求的拉动下,关内玉米价格易涨难跌。

四、价格高开,东北加工企业挂牌收购

10月份,东北玉米尚未完全批量上市,上旬长春大成首先挂牌收购,收购价格为1450元/吨,随后东北深加工企业陆续挂牌,收购价格普遍集中在1450~1480元/吨之间,与去年临时存储玉米收购价持平或略低,但明显高于去年东北玉米开秤价。由于前期580万吨的2008年临时存储玉米定向销售,上规模的东北深加工企业都有一定量的低成本库存原粮,再加上东北临时存储玉米竞价销售仍在进行,东北市场并未出现深加工抢粮的情况,东北玉米价格也相对稳定。但进入11月份后,东北玉米市场的平静有望被打破。一方面,前期库存消耗见底,深加工企业需要及时补充粮源;另一方面,从往年收购情况来看,东北玉米将在11月份迎来收购高峰,价格容易出现波动,同时相关的收购政策也可能随时出台,加大了价格波动的可能。需密切关注相关政策。

五、低位震荡,国际玉米价格先涨后跌

10月份,国际玉米价格先涨后跌,CBOT玉米指数由月初的350美分/蒲式耳先涨至410美分/蒲式耳,下旬回调至370美分/蒲式耳左右。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产量压力得以消化和燃料乙醇需求的好转,带动了价格回升;另一方面是下旬美元走强,终结了玉米价格的持续上涨。由于国际玉米价格仍在低位震荡,9月份我国玉米进出口量仍处于较低的水平。9月份我国玉米出口0.34万吨,98%出口朝鲜;9月份我国玉米进口0.72万吨,94%来自老挝。

11月份,在今年玉米收购政策尚未明朗前,受农民持续惜售的影响,关内玉米价格仍将保持稳中小幅上涨的态势,部分地区价格将达到1700元/吨;东北玉米全面上市,收购价格有望小幅波动,仍主要集中在1500元/吨附近。

稻米

10月份,国内稻米市场依然弱势。国家宣布将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但市场价格仍处弱势,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收购持续进行,收购范围扩大,各地中晚籼稻价格弱势中趋稳;中下旬,国内粳稻全面上市,价格呈现北强南弱的局面。

一、政策稻谷交易成交出现分化

10月份,国内政策性稻谷竞价交易持续进行。东北临时存储粳稻成交相对活跃,跨省移库最低收购价粳稻以及南方临时存储稻谷交易成交低迷。本周四次东北临时存储粳稻投放10.01万吨、10.08万吨、10.02万吨和10.02万吨,分别成交4.66万吨、5.11万吨、5.08万吨和3.78万吨,成交率分别为46.55%、50.69%、50.75%和37.72%。本月其他政策性稻谷竞价交易成交情况比较低迷,跨省移库最低收购价粳稻累计成交1.01万吨,南方临时存储稻谷累计成交6.59万吨。一方面由于新产稻谷全面上市,市场供给充足;另一方面,除东北临时存储稻谷外,其他政策性稻谷竞价交易销售底价明显高于当地市场价格,导致的竞价交易持续低迷。

二、利好政策偏“虚”稻谷价格低迷

10月上旬,国家宣布将提高稻谷,尤其是优质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此消息一出并未对市场产生明显影响,国内中晚籼稻价格依然低迷。究其原因,首先是国内籼稻连年丰收,不出意外,今年产量有望继续增产,市场供给绝对充足;其次受2008年籼稻收购价格先涨后跌的影响,今年收储企业心态谨慎,尤其是在产量丰收的背景下,收购企业普遍按照最低收购价进行收购,没有提价的意愿;第三,尽管国家已对稻谷收购价格作出表态,但并未涉及具体内容,利好政策偏“虚”,尚未形成涨价预期。预计后期在相关收购政策没有落实前,稻谷市场仍将维持稳中偏弱的局面。

三、中晚稻最低价收购范围扩大

继9月份安徽、湖北启动中稻最低收购价之后,10月份四川、江西省也陆续宣布启动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在托市政策的支撑下,产区收购价格趋于稳定,集中在最低收购价0.92元/斤附近。截至10月20日,中储粮委托收储库点在安徽、湖北、四川三省按最低收购价累计收购中晚籼稻167.4万吨。当前,籼稻市场收购主体心态比较平稳,再加上粮源比较充足,托市政策更多地表现为底部支撑的功能,在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的具体政策出台前,市场价格难以走高。

四、粳稻全面上市南北差异明显

10月中旬开始,国内粳稻已经开始大面积上市,各主产区收购价格走势分化,北强南弱的态势明显。东北产区受库存水平降低以及运费补贴政策仍可能持续的影响,市场收购力度增加,价格高位坚挺,一等稻谷的收购价格普遍在2100元/吨以上;而南方粳稻产区新粮上市后,供给增加,市场收购价格走低。尽管今年东北粳稻质量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价格走高,然而目前在东北粳稻市场上,往年的政策影响仍在主导市场心理,市场普遍预计今年东北稻米出关运费补贴政策有望在11月出台,各方收购力度比较强,后期价格有望保持坚挺势头。

五、9月我国大米进出口小幅增加

10月份,受新粮即将上市的影响,进口国采购数量减少,国际大米成交清淡,大米价格保持稳定,泰国100%B级大米FOB报价在535美元/吨附近。海关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大米进出口数量小幅增加,但仍处历史低位。9月我国大米出口量为3.38万吨,较上月增加0.72万吨;1~9月出口量为56.12万吨,同比减少31.05%,主要出口国仍为朝鲜和日本;9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3.39万吨,较上月增加2.04万吨,1~9月份大米进口量为18.26万吨,同比减少18.48%,进口大米品种仍然是泰国大米和越南大米。

11月份,如果最低收购价相关政策没有具体落实,国内稻谷市场仍将持续弱势。中晚籼稻的收购价格维持在1840元/吨的最低收购价附近;东北粳稻价格比较坚挺,三等稻谷的收购价格将在2000元/吨以上运行,如果东北稻米出关运费补贴在11月份实施,则有望进一步带动东北稻谷价格上行。需要密切关注稻谷市场相关政策。

大豆

10月份,受外围因素影响,国内外大豆期价出现大幅反弹;在期盘带动下,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和港口分销价也双双上涨,在进口大豆价格的带动下和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国产新豆收购价也出现大幅上涨。本月三等大豆全国平均价为3634.21元/吨,与上月相比上涨0.48%。

一、外围因素成为决定CBOT期价走势的主要因素

本月,美元指数持续走弱,并创下过去14 个月来的新低;黄金期货价格站稳1000点大关,且保持强势;道琼斯指数重返万点关口,创过去一年来的新高。外围环境变化对外盘大豆及豆油期货价格形成支撑,抵消了大豆丰产对价格的影响,CBOT大豆主力合约价格在10月5日起开始大幅反弹,到10月23日累积涨17%;10月23日后,由于美元指数止跌反涨,包括CBOT大豆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再次回落。本月的CBOT大豆期货价格走势,体现了今年以来外围因素作用强于基本面因素这一特点。

另外,今年美国大豆收获和上市延迟,同时收割缓慢使市场担忧将损及大豆的质量和产量,也是CBOT大豆期价能保持高位震荡的主因。美国农业部10月26日公布,大豆收割完成44%左右,而五年平均为80%,是三十多年来的低点。估计11月CBOT盘大豆期价仍将在高位盘整。11月后南美大豆播种面积明朗后,如美元走势不出现大的变化,09/10年底大豆丰产压力将释放。

二、临时存储豆维持低成交率,新政策出台政策成焦点

自2009年7月23日以来,国家共进行了十四次临储大豆拍卖交易会,经历了从流拍到稀少成交的过程,成交率一直维持在低水平,总成交量为11.15万吨,成交率不足2%。随着新豆陆续上市及补贴政策实施,国储大豆的拍境地愈发尴尬。一是虽在经历10月的上涨后,主产区个别地区大豆收购价接近临时存储大豆出库成本,但从东北产区现货流通状况来看,大部分地区新豆价格仍低于国储大豆拍卖价;二是本月出台大豆补贴政策,195万吨的转库存使企业供应得到国储补贴大豆补充,且成本被降低,没有补贴的临时存储大豆难获青睐。

三、新豆收获完毕农民惜售,油厂收购量低于正常年份

本月,主产区黑龙江大豆收割结束,西北部地区大豆质量差于往年,蛋白及含油率指标低于正常水平,东部地区大豆质量相对较好。由于认为今年大豆减产,国家又有托市政策,主产区农民不急于出售大豆,推动本月主产区国产大豆收购价高走,目前主产区油厂大豆收购量低于正常年份水平。黄淮地区农民有留存小麦、玉米习惯而无留存大豆习惯,当地农民售豆积极性普遍较高,在外省份油厂和本省油厂抢收下,黄淮地区国产大豆收购价进入十月份以来也呈高走态势。除农民惜售严重、国内利好政策的支持外,此次国产大豆价格上涨的另一原因是美豆高位运行、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上涨的带动。不过,随着油厂收购价的提高,国内大豆高位风险开始显现。

四、豆粕价处于年内高位水平,油厂压榨利润有所好转

本月,沿海地区豆粕价格普遍上涨,市场购销比较活跃,43%蛋白豆粕报价集中于3500~3600 元/吨;黑龙江地区豆粕价格因新大豆开始集中上市呈现整体稳定的态势,集中报价为3300~3400 元/吨。这主要是近两个月进口大豆到港量处于较低水平,沿海油厂豆粕库存压力不大,销售压力较轻,使豆粕价格受到支撑。另外,由于节后生猪存栏规模仍然较大,情况好于前期预期,市场对后期畜禽饲料需求乐观,这对豆粕价格形成支撑,预计短期内豆粕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不过,远期随着大豆丰产这一利空完全释放,如美元走势不发生大的变化,大豆外盘期价不出现大幅上幅,豆粕向下压力将增加,同时,受大豆托市政策支持、国产大豆成本支撑,豆粕价格即使远期出现向下,向下空间也有限。

五、进口豆到港成本和分销价上涨,压榨利润不降反升

本月,由于美豆期价持续大幅反弹,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和进口大豆港口分销均双双上涨,不过在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和港口分销价上涨的同时,进口大豆的压榨利润不降反升,进口大豆购销也一度活跃。主要原因是豆粕价格不断创出年内新高,豆油价格在多处于高位,以10月底时的豆油、豆粕、进口大豆到港成本计算,进口大豆压榨利润在200元/吨以,较上月明显提高,同时因8、9、10月份进口大豆到港量连续环比下降,处于年内较低水平,进口大豆港口库存压力大幅下降,国内进口大豆价格和交易量出现同时上升的局面。在11月下旬之前,因受成本支持和港口库存量下降,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仍将维持高位;中长期因国际大豆市场丰产压力释放,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将可能下降,同时进口大豆到港数量将环比增加,价格压力增加。

六、2008/09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创五年新高达4110 万吨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9 份我国进口大豆275 万吨,较8 月份313 万吨的进口量减少38 万吨;今年1~9 月份我国总计进口大豆3236 万吨,较去年同期2869 万吨的进口量大幅增加367 万吨和12.8%。2008/09 年度(上年10 月到次年9 月)我国总计进口大豆4110 万吨,较2007/08 年度的3782 万吨增加328 万吨,增幅为8.7%,我国大豆进口量连续第5 个年度创历史纪录。以折油量测算,2008/09 年度大豆进口折油794 万吨,同比增加95万吨。2008/09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在2008/09年度我国大豆丰产的基础上继续上升的主因是,为保护种植者的利益,使我国避免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回落的利空影响,从而实现丰产又能丰收,2008/09年度我国以远高于当时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和港口分销价的价格在主产区对国产实施托市收购,43%左右的国产大豆进入国储,在价格竞争优势和需求缺口的共同作用下,2008/09年度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在丰产的基础上得以继续创出新高。随着政策调整和国储大豆的轮出,预计2009/10年底我国大豆进口量连年上升的局面将改变。

综上所述,美盘在见今年4月份以来的低点后,冲击年内低点未果,主因是外围因素而非因供需基本面的改变。11月下旬之前,支持大豆价格的因素仍然存在,预计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11月仍在高位运行,以稳为主;国产大豆在经历10月份的上涨后,继续向上空间有限,在政策的支持下,将在高位运行,在3700 元/吨附近震荡。

食用油

10月份,国内主要植物油品种现货价格宽幅震荡,但月平均价和上月相比基本相当。主要是上旬中旬受外围因素影响,国内外期盘价格出现持续大幅反弹,并带动国内现货价格反弹,下旬因美元止跌反弹,植物油现期货价格随期盘回落。本月一级菜油全国平均价为8000元/吨,与上月相比下跌1.23%;一级豆油全国平均价为7700元/吨,与上月相比基本持平。

一、受外盘期价带动节后需求下降,豆油价格不跌反升

本月,受美元指数下跌,美元持续走弱影响,CBOT盘豆油主力合约出现持续大幅反弹, 受外盘带动,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在节后,虽进入需求淡季,却不跌反涨,震荡向上,成交易量也一度放大。不过,随着价格上涨,市场心理出现分化,一方认为本轮价格的上涨主要受国际市场油脂油料期、现货价格持续上涨的带动,在目前国内豆油供应充裕、国内豆油需求难以大幅增加情况下,价格继续上涨空间有限,压力增加,观望心理不断增强。另一方认为小包装油价格开始上调,品牌豆油价格上涨幅度为 1~3 元/箱;同时,秋收油料价格因农民惜售普遍上涨,加重了市场通涨预期,因此,对后期价格谨慎看涨,出现一定的囤积心态,但订货仍比较谨慎。预计短期豆油现货价格仍会在高位震荡,向上空间向下空间皆有限。

二、提高菜籽进口门槛加速去进口化,政策市已现端倪

10月22日下午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正式通知加拿大等国在11月15之后出口到我国的油菜籽不得含有有毒病毒——黑胫病,同时要求进口菜籽企业家必须具有出口国政府出具的证明不含有此病毒的文件方可进口。由于加拿大油菜籽上黑胫病是很难清除,因此,这个政策等同于后期中国将完全禁止进口加拿大油菜籽。这个政策虽短期内不会改变今年我国菜籽和菜油进口数量仍较大、国储库存量较高的局面,但将有效地防止进口菜籽的冲击,从而对未来菜籽供应局势利多。受政策的得多影响,10月23日郑商所菜油主力合约成交量和成交价格双双爆发,呈现了久违的交投活跃局面。受期盘带动,国内菜油现货价格出现反弹,四级菜油价格在7800~8300元/吨;菜籽收购价格也稳中有升趋于坚挺,长江流域收购价集中于3600~3700 元/吨,四川地区集中于3700~3800 元/吨。

另外,今年国家在菜籽市继续托市收购,在6 月初国家下达首批400 万吨临时存储油菜籽收购计划后,9 月下旬又下达了第二批100 万吨的临时存储油菜籽收购计划,中储系统成为托市收购的主力军,国储菜油数量将继续增加,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到10 月25 日,中储粮总公司在内蒙等17 个油菜籽主产省累计收购临时储备菜籽388.2 万吨,已经加工成菜籽油119.8 万吨。由于菜油储备基本集中国家手中,在排除外部干扰的情况下,国家将主导国内菜油价格,从而实现国储菜油的顺价销售,降低库存。

三、气温下降棕榈油需求受限,但低底棕油价格仍坚挺

本月,由于美元指数见14周来新低,包括棕榈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马盘和大连盘棕榈油期价的大幅反弹带动国内棕榈油现货价格随之反弹,市场成交量也一度放大。不过随着下旬美元止跌反涨,外盘回落,市场观望气氛增强,购销放缓。后期,由于天气快速下降,棕榈油需求受限,未来几个月国内高度棕榈油消费量将会减少,国内棕榈油价格持续向上动力不足,不过鉴于后期棕榈油到港口量较少,且国际市场植物油价格短期大幅下降可能性较低,棕榈油港口分销价格也不具备大幅下降的条件,短期内窄幅波动可能性较大。另外,低度棕榈油因搀兑需求价格较为坚挺。

四、植物油进口数量环比继续增加,供应压力持续存在

海关初步统计数据显示,9 月份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榈油硬脂)97 万吨,较上月进口量增加18 万吨,较去年同期59 万吨的进口量(不含棕榈油硬脂)增加38 万吨。今年 1~9 月份我国总计进口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榈油硬脂)613 万吨,较去年同期559万吨的进口量增加54 万吨,增幅9.7%(今年开始海关不再将进口棕榈硬脂列入食用植物油)。如果考虑 9 月份我国棕榈油硬脂进口量在8-10 万吨,全月植物油进口总量将超过105万吨,再次创下我国月度植物油进口量的历史纪录,预计10 月份植物油进口量将会下降。

综合所述,目前国内油厂库存较高,基本面偏空的格局没变,不过短期内外盘主要植物油品种期价仍将高位震荡,加之国内利好政策的支持,预计11月国内植物油价格多数时间仍将在当前价位上下震荡运行,这其中菜油价格会最为坚挺,一级豆油价格在7050~7450元/吨;四级菜油价格在7800~8300元/吨;棕榈油价格在5650~6050元/吨。

猜你喜欢
收购价稻谷大豆
谦卑的稻谷
人潮涌动
稻谷的故事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大豆农场
江汉平原辞
给小嘴安个开关
主产各省子棉11月收购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