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的动态化思考

2009-12-23 02:28蔡晓敏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动态化分组组间

蔡晓敏

所谓课堂教学的“动态化”,是针对过去那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而言的,提倡在教师的主导下,从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技能发展出发,配以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教育控制,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自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方面有其生存和提高的空间。为此,则要求教师要精心构筑教学策略,跳出教材对教学新思想的束缚,跳出传统课堂教学框架对教学新构建的束缚,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对全体可开发的学生。

1.教学目标动态化。我们知道制订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制订是根据知识的特征、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一般性来考虑的,但各地区学生有着素质和个性品质的差异,这就决定着教学目标的确定存在着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科学化、系统化、具体化、分层化、活性化,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共同要求和学生多样性的需求,又要考虑丰富多样自主课堂教学现实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等因素,做出适合其学生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目标”、“降调目标”、“发展目标”、“超纲目标”的动态调整,力避教学目标整齐划一。

2.教学内容动态化。由于各类学生存在着思维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其思维差异直接表现在学习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上,因此,提供的学习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学有所得,在原有的起点上有所发展,教师首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不应该将课程内容看成固定不变的,而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吸收时代信息、收集数学与儿童生活联系的信息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部分内容,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关于人民币的知识还有很多,谁能把你了解到的人民币的其他知识告诉同学们呢?这样把人民币的“一条金属线”、“人头像”用来识别假钱,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供少数民族看的,人民币一个角上有一个或几个小黑点供盲人辨认的,还有一行字母和数字是发行的代号和年代等知识内容引进课堂,开阔了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

3.教学组织形式动态化。就学生群体而言,其智力和思维能力相差悬殊,理解问题的速度和深度差异较大,为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适应各类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中,按其智商和知识水平将学生划分为A、B、C三类,面向全体,动态分组,分层教学。分组的方法一般有两种方式:组内分层和组间分层,前者分组后组内成员有差异而组间无差异,后者组间有差异而组内无差异。教学中,两种分组方法可有机结合,交替进行。组内分层法,即组内成员之间有程度上的差异,但各层次的成员都能在其他组中找到相应的竞争对手,以便采取竞争的方法促进发展,这种分法我们称为“显性分组”和“隐性分组”相结合的方法,分组是外在的和显性的,分层是内在的,组间分层消除了被歧视的现象,而且这种分组法可恰当地运用到各个学科中去。各学科的分组不必是固定不变的,数学课的组中尖子也许是音乐课组内的潜力生,如此,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既能在被帮助中不断提高,又能在帮助他人中获得自信。这也是学生由“群体主体”向“个体主体”发展的体现。

4.教学媒体动态化。从教育学的观点来说,教育有三个最基本要素:一是教育对象,这就是我们的学生;二是教育者,这就是我们的教师;三是联系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的桥梁,过去叫教育资料,现在叫教育媒体。现行的教科书是教育的主要媒体,这种媒体的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呈现是叙述性的,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比较抽象;二是静态的图表文字表述;三是所涉及的知识面也受一定的局限,它不利于儿童自主获取知识。如果将这种教科书和音像电子教材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动态化的多媒体教材体系,那么学生在多媒体智能化信息下,课堂教学就有了全新的感觉,多媒体按人脑信息的处理程序,由点及面,由形象到抽象,由静态到动态,使学生的感受、视觉形成鲜明的时空印象,动画技术、音像剪辑和粘贴组合技术,化静为动,学生能身临其境,在强烈逼真的情境中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种动态的多媒体教材可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新动力源。这就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大力开发音像电子教材软件。

猜你喜欢
动态化分组组间
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诊断工具IPDT的动态化编制及其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中的应用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浅析标志的动态化发展
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论述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分组
关于建立经典动态化的文化传播史观:文学史课程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