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美育渗透功效的探讨

2009-12-24 10:48聂国林姜曼莉
党史文苑 2009年22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教学

聂国林 姜曼莉

[摘 要] 本文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美育渗透功效的目的出发,分析了美育渗透的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审美心理、学生思想道德实际、教师审美素养的关系,探讨了优化美育渗透内容的具体要求。同时,探讨了运用美育渗透的科学方法,使之与美育渗透内容相得益彰,以达到美育渗透的最佳功效。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 美育渗透功效 教学

美育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已经在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证明。高校不少教师正在尝试利用美育渗透开展“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然而,如何优化美育渗透的内容,如何合理运用美育渗透的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美育渗透的功效,达到以美引善,寓教于美的目的,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以“四个坚持”优化美育渗透内容

美育渗透的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丰富与扩展,是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优化美育渗透内容,对于提高美育渗透的功效起关键作用。在优化美育渗透内容中,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坚持美育渗透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目标既是教学工作的方向,也是检验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其目标在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优化美育渗透内容必须牢牢把握并紧紧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来进行。首先,突出思想性。美育渗透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来优化内容,把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与教育价值无缝结合。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红色资源就是美育渗透的很好的内容。思想性不强的审美对象不宜作为美育渗透的内容,如教育意义不大的流行音乐等。其次,突出针对性。对于“思想道德修养”教学而言,与美育渗透相关的内容很多,必须对此认真筛选,采用能最直接、最集中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再次,突出实践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在学生的道德实践上。美育渗透内容要与学生思想、生活相贴近,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真受感染,真受教育,真受激励,在学习和生活中真见行动,最终实现审美对象蕴涵的实践价值,提高美育渗透的功效。

2.坚持美育渗透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符合。教学活动必须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教学内容,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美育渗透对德育具有积极意义,但其功效的发挥却有赖于本身的内容与学生心理特点的契合度,美育渗透内容越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就越容易发挥功效。一要符合学生的普通心理特点。“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的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接受新生事物较快,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独立意识强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协作精神不够,内心较封闭、脆弱、敏感等。根据这些心理特点,选择美育渗透内容应注重加强针对性,要着眼于以正面教育为主,以美引善。如壮丽的山河、雄伟的建筑、葱郁的森林等,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并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对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生成团结的精神等具有示范和激励作用。二要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特点。人的审美心理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定的年龄阶段会呈现一定的特征。青少年时期,对美的理解大大加深,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因此,美育渗透的内容不宜太浅显。如儿童影视《葫芦娃》,虽然故事吸引人,体现了葫芦娃顽强的意志和疾恶如仇的品质,但是整个故事与大学生的心理水平不匹配,对大学生而言娱乐性大于教育性。当然,美育渗透的内容也不能太深奥。青少年缺乏一定的审美素养,对专业性较强的审美对象无法真正欣赏,如一些弹奏乐曲、雕塑等虽然高雅,但只有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人才能欣赏,因而也不宜作为美育渗透的内容,否则美育渗透功效的发挥将失去“知”的前提。

3.坚持美育渗透内容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相呼应。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过程是一个反复培养教育和纠正训练的过程。选择美育渗透内容,既要有利于巩固提高学生已有的积极的思想道德,更要关注学生最需要形成和最需要纠正的思想道德,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在矛盾运动中形成与发展,朝着更加符合社会期待和教育者要求的方向进步。从总体上看,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关心国家大事,荣誉感和正义感较强,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但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有着冲击作用,少数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拜金主义较重、诚信意识不浓、社会责任感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美育渗透要注重选择对克服上述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为审美对象所感染,并对照反思自己思想和道德品质中的不足,从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觉陶冶情操,达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如针对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的问题,可以组织欣赏摄影作品《我要上学》。作品中,小女孩手握铅笔头,乌黑透亮、渴望读书而又无助的两只大眼睛直视前方,专心学习。她不畏困苦、顽强求学的精神能够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伴随着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学生会激发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状况的雄心壮志,进而将其升华为甘于奉献、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坚持美育渗透内容与教师的审美素养相适合。在进行美育渗透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审美素养实际,扬长避短,尽量采用自己熟悉或精通的内容。如确属教学需要,至少应在教学前吃透审美对象的情况及其背景知识,否则即使是再好的渗透内容,也要忍痛割爱,因为教师在进行美育渗透时不仅仅是对美的事物和形象进行简单的呈现,而是要结合审美活动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使审美对象真正成为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诱因和动力。教师只有对审美对象的背景知识有相当的了解,对审美对象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有准确的理解,对审美对象的德育价值有科学而独特的判断,才能够自如地运用美育渗透开展教学活动,提高美育渗透的功效。如带领学生接受社会美的教育——参观节能减排的优秀企业,教师应该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非常了解,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要了然于心,这样才能把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有效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使社会美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发展、关注社会未来、勇于担当责任的优良品质。

二、合理运用美育渗透方法

好的美育渗透内容需要恰当的方法来表达。进行美育渗透的方法很多,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可以在自然中,也可以在社会中,只要方法运用合理,就能够提高美育渗透的功效。

1.欣赏法。这是进行美育渗透最主要的形式,即在课堂内,教师通过展现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形象,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而提升思想素质,提高道德品质,促进全面发展。这种方法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同时也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科学制订课时计划,精心选择审美对象,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准控制展示美的时间。根据审美活动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出现时间和作用,欣赏法可以分为:(1)导入欣赏法。即在一节课的开始就向学生展现美的形象,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引发思考,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学习兴趣、端正学习动机、调动学习情绪,为整堂课达到最佳效果作好铺垫。如以交通事故的宣传片来导入社会公德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地讲解社会公德的概念、特征、主要内容与要求等。(2)插入欣赏法。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处理的需要,适时向学生展现美的形象,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调节气氛、掌控节奏的目的。这种方法在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枯燥、学生感到疲劳的时候使用最好。

2.审美指导法。即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审美活动,达到改善审美认知结构、丰富审美情感、形成审美价值观、产生道德行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这是对课堂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延伸,有益于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能力。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如下情况:一是审美活动需要较长时间,在课堂内不能完成,只有借助课外活动。如欣赏电视连续剧《井冈山》等;二是审美对象很有教育意义,但无法在课堂呈现,审美活动只能在课外进行。如大自然的美景、社会生产场面、街头大型雕塑等;三是为配合课堂教学布置课外作业。如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师在对学生审美指导时,要紧密联系思想道德教学和美育渗透的目标来进行,明确审美的具体内容、任务要求、方式方法、需要思考的问题等,还可以适当组织心得体会交流,促进学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保证美育渗透的功效。

3.审美参观法。教师根据美育渗透任务的需要,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校园、展览馆、工厂、社区等场地进行参观考察,实地审美,以打破课堂和教材的空间局限,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开阔视野,吸取精神营养,陶冶道德情操。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把参观对象的美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朝着教学任务的方向,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审美,获得美的感受和启迪,使美育渗透的功效充分发挥。值得一提的是,出于时空方便和安全考虑,参观目的地离学校以近为佳,尤其要重视开发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学校在办学进程中,在自然景观、人文艺术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财富与学生相依相伴,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极好教材。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财富中存在的审美价值与教育价值,以便组织学生带着审美的态度去参观,使之成为美育渗透的生动素材。

4.实践锻炼法。“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思想道德修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知行统一,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把提高美育渗透的功效落到实处。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发挥校园活动在美育渗透中的重要作用。如,组织学生参加摄影、演讲、红歌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实践,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植物种植、移栽、浇灌、除虫、除草、修剪等义务劳动,为美化绿化校园贡献力量。这些实践活动都能使学生在创造美中不断提高认识,锻炼意志,强化良好的道德行为。

当然,在进行美育渗透的同时,还需要处理好一些细节问题,如美育渗透内容与教材内容的衔接、审美活动时间的控制、审美活动秩序的维护等。美育渗透只有内容和方法很好地融合为一体,才能达到最佳的功效。○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高医学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强化“孝道”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关于民办专科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思考
分析在校大专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丰富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