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利益表达的失衡及矫正路径选择

2009-12-25 10:18
理论月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当代中国对策思考

姚 望

摘要:当代中国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利益主体掌握资源的差异性,出现利益表达发育及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利益表达地域分布的非均衡性、时间的断裂性、表达主体的表达能力的差异性及利益表达组织发育的不平衡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进程,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厘清当代中国利益表达不平衡的现状,分析这些现状形成的原因,对利益表达意识进行培育、对利益表达行为进行合理激励、引导与约束以解决当代中国利益表达不平衡问题。

关键词:当代中国;利益表达;不平衡;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f2009)09-0139-04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由于社会利益的分化。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掌握了不同的资源。资源掌握的多寡使多元利益主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产生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影响利益格局的调整与优化,引起利益表达发育与发展的不平衡。认真分析这些不平衡状况。采取一定措施解决当代中国利益表达不平衡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一、当代中国利益表达的失衡

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非均衡性。传统政治体制及文化的影响,使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利益表达发育与发展不平衡问题,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累积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第一。利益表达地域分布的非均衡性。首先,区域之间利益表达发育与发展不平衡。当代中国东中西部各区域之间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国家政策的某些偏好。出现一种不均衡、不协调的发展,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影响着利益表达行为的不平衡。在一些自然条件较好,交通较为优越的地区,生产力水平相应较高。就会孕育出符合现代民主政治发展需要的表达意识。使利益表达水平相应也较高;在一些自然条件较差,交通较为偏远的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则低。受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影响较少。传统意识仍然主导着利益主体的思维。造成利益表达发育发展水平较低,呈现出一种非均衡状态。

其次。城乡之间利益表达发育与发展不平衡。在发展中国家,政府政策常常以牺牲乡村地区为代价。这进一步增加了城镇的吸引力,促进了城市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政府因城市化的偏好,把大量资源集中于城市,使城市获取优先发展的趋势,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素质、民主政治意识及法制观念;在制度化上强化了城市利益表达的能量。特别是在国家政治安排如人大代表的选举中实行的是城市与农村不同的比例,这些都为城市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利益表达平台;由于市场或国家的政策偏好。使城市和农村利益主体占有资源出现差异,占有资源较多的城市利益主体具有较高的利益表达能力和素质,而占有资源较少的农村则缺少利益表达所基本拥有的资源。造成城乡利益表达分布的失衡。

第二。利益表达时间的断裂性。首先,利益表达的偶发性。作为政治系统的良性运作来说,一种政治活动,特别是参与活动不能是经常的。也就是说,当政治成为所有人的事情的时候,则政治是十分危险的。政治系统的运作自身要求政治活动的时间发生发展的间歇性。但是这种间歇性不等于否定政治活动不能是经常的。政治活动的中断不等于政治活动的偶发。作为政治活动的一种利益表达本身也不能要求利益主体经常进行利益表达,否则政治系统就会因利益表达输入信息的过多,导致政治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以及政治系统张力的加重;但利益表达也不能时常处于沉默之中,也就是说不能经常处于偶发性中,因为偶发性的利益表达对政治系统的冲击力更大。偶发性的利益表达源于:一是持续表达成本的高昂性。任何一个利益表达行为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坚持持续不断的利益表达,其耗费量更大,由于中国社会利益主体特别是一些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他们没有较强的物质基础来支撑经常性的利益表达活动,所以只有在自己利益受损的情况下才进行维护自己利益的表达,这就造成利益表达时间的间断性。二是源于国家政治动员的间歇性。这特别表现在作为国家正常政治生活的选举活动中。由于国情与制度的不同。中国的选举与国外那些每年每月都有选举活动的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选举更多的是集中的,是国家动员的,所以国家动员时,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较为强烈,但动员过后,则会出现表达的沉默。三是源于利益表达动机的单一性。理论上,利益主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其动机是复杂的。有的是想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有的是想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有的只是出于一种泄愤的需要。从目前中国的利益表达行为来看,利益表达的动机大多都是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当这种利益的维护和实现被满足时,利益主体则会放弃另外的利益表达,当这种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不能得到满足时,可能因支付不了二次表达的成本而放弃表达。但二者的最终结果都是出现利益表达时间的断裂性。四是源于利益表达的被动性。主动性的利益表达是利益主体认为通过利益表达能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并且相信自己的利益表达行为对个人能起到积极作用,具有高度的政治信任感和政治效能感。但是由于传统政治体制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我国的利益主体在表达利益时是处于消极地位的,只有当自己利益受损时才被动进行表达。在现代民主政治社会中,民主政治的良性运行和发展依靠的是公民主动表达的开放社会,利益表达的被动性结果产生一种时间的间歇性。造成这种偶发性利益表达局面,是封闭式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分散性的社会结构特征、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体制以及由此而必然带来的传统政治参与文化的闭锁性、依附性、脆弱性和非理性等因素共同化合的结果。

其次,非常态性。常态的利益表达是利益主体在制度化架构下,运用合法的渠道,通过理性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表达行为。常态的利益表达是制度化的、合法的、理性的利益表达,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利益主体维护和实现自己利益的必然要求。在社会转型的当代中国,利益表达却因种种原因出现冷漠与过于热忱的困境,彰显出利益表达时间的断裂性。有些时候利益表达是沉默的,但在有些时候利益表达却是过于热忱的。利益主体对自己的权益表达缺乏自觉性,久而久之就造成利益表达的冷漠,与此相左的是,利益表达在市场化条件下又出现了过于热忱的非常态的行为,造成群体性事件。2006年1至9月,全国处置群体性事件1.79万起,同比下降22.1%,但农民参与的群体性事件居高不下。全国1至9月有38.5万人次农民参与群体性事件,居各类参与人员之首。

第三,利益主体表达能力的差异性。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利益主体利益表达的效果,关系着其利益的实现与维护。影响利益主体表达能力的因素有:一是利益主体的知识水平。“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会使民主实

践产生很大差别;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包括民主政治模式。”HL般来说,知识水平较高的人,易具有权利意识,也较易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反之。知识水平较低的人,较多在自己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保持沉默。但这不能说明知识水平较高的人会采取一种理性的表达方式,否则就不能解释中国20世纪70、80年代每年都发生的学生运动。二是利益主体的政治社会化程度。政治社会化是利益主体接受民主政治知识与权利的重要途径。受政治社会化影响较深的人比较浅的人更易于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较多接触政治的人比较少接触政治的人易于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由于当代中国各个利益主体所处环境相异。接受政治社会化无论是在渠道上,还是在方式及程度上都存在着重大差异,这些差异性会影响到利益主体对表达权利的认识及其行为。三是利益主体参与组织的情况。一般来说,那些参与一定组织的人,无论是参与经济组织还是参与政治组织,在组织的培育下,具有一定的民主政治素养,较易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那些没有参与过任何组织的个人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愿望要小的多。所以参与一定组织是影响利益表达主体性的重要变量。

表达能力的差异源于不同利益主体发育程度及自己所拥有政治资源的多寡。政治资源主要包括金钱、信息、武力、职业、友谊、社会地位等东西,政治资源掌握程度的多寡是影响他人行为力量的重要指标,政治资源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决定着利益主体表达活动的质量与效能。一些利益主体拥有较多的政治资源。他们的利益表达意识及利益表达行为的质量与数量要高于那些拥有较少的政治资源的利益主体。掌握政治资源的差异影响利益表达个体表达效果,“有钱有势的人拥有大量接触政府的途径,而穷人和没有组织的人们却没有如此的通道,可以说,有时正是这种状态导致了暴力。”

第四,利益表达组织发育的非均衡性。亨廷顿认为。组织是通往政治权力之路,也是稳定的基础,因而也是政治自由的前提,公民有组织地参与政治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一个趋向。但许多小的组织。既无财力也无人员可以进入讨论过程。除非他们联合起来,否则他们无法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强大的集团的侵蚀。利益集团能够表达需求,这并不意味着需求就会得到重视。在利益集团之间,资源的分配是高度非均衡的。一些集团很富有且势力强大,拥有重大影响力,而有些集团力量太薄弱而为人所忽视。当前中国利益表达组织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弱势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组织发展滞后,强势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组织发展迅速。

首先,工会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资双方利益纷争、维护职工利益的重要组织,是工人利益表达的诉求对象。也代表着工人的利益要求向有关政府或政党进行利益表达,以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但是在目前,在资方占统治和主导地位情况下,我国工会组织处于难堪的局面。使得工会在反映和表达工人利益时受到了很大阻碍,不能切实有效地维护工人权益,无法代表工人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签订劳动合同以及进行维权诉讼。也就很难成为工人阶级有效的利益表达组织或表达渠道。

其次。随着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日益成为中国社会中的弱势阶层。由于政府在解放后逐步取消了农民协会,农民至今还没有专门代表自己利益的社团组织。缺少利益表达的组织依托和阶梯。村委会对农民的利益表达作用有限,其代表农民利益的初始意向日益削弱。全国各阶层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社团组织,惟独农民阶层的组织却很少。虽然在湖南衡阳、河南太康、江苏沐阳都建立了农民协会。但是这只是个人组织的协会,缺少区域性和行业性,并且这些协会离真正意义上的农会,还有一定的距离。无法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利益。

最后,拥有巨大经济财富的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崛起的受益最大的阶层之一。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和各种私营企业主协会等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的行业组织。全国工商联首先就要代表民营企业家,为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而呐喊。尽管私营企业主阶层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私营企业主在经济地位上的上升及他们拥有的政治资源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必然要求在政治上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引导或迫使政府制定出符合他们利益要求的政府政策。

二、机制构建:利益表达失衡矫正的路径选择

虽然利益表达地域分布的非均衡性、时间的断裂性、表达主体表达能力的差异性及利益表达组织发育的不平衡性是一种自然的结果,也是任何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任何时期都会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长时期任由这种不平衡发展持续下去,必然会使那些占有资源较少的利益主体发出的声音较弱或无法发出利益诉求。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进程及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因此,必须对利益表达意识进行培育。对利益表达行为进行合理激励、引导与约束以解决当代中国利益表达不平衡问题。

第一,构建利益表达的培育机制。社会转型的当代中国,利益表达失衡部分源于利益主体的自身素质。因缺乏利益表达权利意识、法律知识,使他们在表达利益的过程中处于非对等地位,应构建一个利益表达的培育机制,提高他们的表达意识。一是培育利益主体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自主意识,就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自强意识。就是个性解放的独立意识,就是我是社会的主人,我是我自己的主人意识。是农民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农民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二是培育利益主体的权利意识。利益表达是现代社会中公民不可剥夺的权利,是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弥尔顿说:“让我有自由来认识、发抒己见,并根据良心作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㈣三是培育公民身份意识。现今民主社会是以民主的公民身份意识为建构基础。身份意识就是一种自觉的身份认同,也就是在明确自己的身份的前提下,按照系统对这种身份来获取自己的权利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而使自己的权利、言行与自己的身份相一致、相符合。身份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基础,是有效表达的前提。四是培育利益主体的参与意识。特别是农民在进行利益表达时,表现出较弱的参与意识,因为“农民对自己活动视野之外发生的国家大事难得了解和关心,对政治活动缺乏政治意识和政治热情。”束缚了他们的利益表达能力,阻碍了利益表达活动。五是培育利益主体的法制意识。有效的利益表达应该是一种制度化的、理性的利益表达,因而也是在法制框架范围内的利益表达。所以培育法制意识就是要求利益主体在表达利益时一定要遵守法律法规;当利益主体的利益受损。可以在法制意识的指导下向法院等进行诉求。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第二,构建利益表达的补偿机制。一般来说。利益主体凭借表达权利向表达对象进行表达时,会产生两种效

应:一种是帕累托效应。就是向着帕累托最优态方式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表达结果不仅符合了利益主体的表达意愿,使利益主体行使了表达权利,完成表达行为,而且表达结果也对政府决策带来积极影响。有利于政治运行;另一种是非帕累托效应,即表达的结果可能会对利益主体或政府决策以及政治稳定等任意一方产生破坏作用。现阶段主要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利益主体在向强势地位的表达对象进行表达时会出现非帕累托效应,即在表达行为中受到损害。无论哪种效应的出现都需要构建利益表达的补偿机制,当利益主体在表达过程中如果遇到了表达对象的侵害,应有权利向表达对象索取补偿,如果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可以申请国家赔偿:另一方面,当利益主体的表达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给国家或政府带来巨大益处时,利益主体应当享有部分的利益补偿。也就是说,国家或政府可以用公共财政来表彰那些对政府政策等产生良好效益的利益主体的意见与建议。

第三,构建利益表达激励机制。激励是对人的动机进行激发,动机被激发起来,积极性得以提高,人就会自觉地去努力实现目标。所以恩格斯说:“就个别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因此,解决当代中国利益表达的不平衡问题,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利益主体能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必须构建一个激励机制,使部分利益主体进行常态的利益表达,维护社会的稳定与政治系统的运行。一是要进行信任激励。利益主体在进行利益表达时,表达对象应该相信他们有能力在常态范围内进行表达。二是进行知识激励。在日常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向利益主体输入现代民主政治知识,使他们了解社会政策、政治系统的运行规律,提高他们对政治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并最终促使他们以常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三是情感激励。表达对象在利益主体进行表达前、表达中或表达后要多关心利益主体的生活,动真情办实事,关心利益主体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提高利益主体表达的情绪控制力和心理调节力。四是运用目标激励。利益主体进行利益表达都是为了某种既定目标,当利益主体进行利益表达时,表达对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条件及资源掌握的情况,适度地满足利益主体的表达要求,鼓励利益主体主动地进行诉求,有利于下一次的表达。五是运用荣誉激励。对于一些在利益表达活动中,能通过合法渠道诉求自己的利益并得到利益实现的一些表达主体,表达对象应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些精神上的认可与奖励,既体现出对利益诉求行为的肯定。也通过这种荣誉的授予激励了其他组织或利益主体表达的积极性。

第四,构建利益表达的引导机制。利益主体在进行利益表达的活动中,都有自己的既定目标,利益主体的行动决策都是根据追寻的既定目标来加以思考、选择何种方式,通过何种渠道来表达。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因其自身能力、掌握的各种资源的差异性。使利益主体都在计算自己能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能使自己以最简易、经济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常会产生一些非理性行为,影响其利益的维护与实现及社会的稳定。要充分运用政治上的政策引导、经济上的利益引导、文化上的价值引导、社会上的榜样及角色引导以改变个体行为发展方向,将个体的表达行为纳入到政治系统可控制的轨道上来。引导利益主体合理的利益诉求通过合法形式来表达。

第五,构建利益表达的约束机制。多元的利益主体必然会产生多元的利益诉求、多元的表达方式、多元化的行为。这就需要有一个外在的约束机制,不仅约束着利益主体的表达行为,也约束利益表达客体的行为。一是构建利益表达的法律约束机制。按照公共选择理论,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是自利的。这些自利的主体有自身无遏制的利益扩张本能,使他只顾自身的欲望与要求,不惜牺牲别人来设法满足这些欲望与要求,并克服一切对这些欲望与要求的阻力,就有可能使社会产生潜在的不稳定。构建法律约束机制,一方面可以使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行为在法律范围内进行,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他人的利益表达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约束一些表达对象的权力,使他们能合理地运用人民的授权处理利益主体的表达行为,避免出现错位、缺位、越位、虚位现象。二是构建利益表达的道德约束机制。道德是一种内在的法律,运用道德约束机制可以使利益主体在行为前、行为中、行为后按社会所赋予的权利,在不影响社会或其他主体权利的前提下进行表达,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责任编辑仝瑞中

猜你喜欢
当代中国对策思考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反思当代中国哲学的精神构建
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的山水精神
关于中高职联合办学的思考
浅析当代中国中学德育的风险和建设对策
高校大学生对MOOC认识的现状调查及思考
中学生课外作业家庭作业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