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三农”问题的解决

2009-12-25 10:18郭宇强
理论月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三农问题解决途径三农

郭宇强

摘要:本文先就“三农”问题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农村面临的几大问题,然后就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作了论述。解决“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农民的人均生产效率,提出了具体的公式,并就其出路方面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三农问题;人均生产效率;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9-0179-03

农业、农村、农民共称之为“三农”,在我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而“三农”问题正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向前发展。许多学者都纷纷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进行探讨。林毅夫教授关于“依靠中小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观点,蔡继明教授关于“土地私有化以解决‘三农问题”的观点。也有“搞农业科技创新来解决‘三农问题”的观点等等,众说纷纭。本文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农民的人均生产效率,提出了具体的公式,并就其出路方面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建议。

(一)农民收入低下,城乡差距不断增大

“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主要是收入问题。全国农村有近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近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温饱状态。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04-2008年我国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情况如下。

由以上图表可知。2008年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比上年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

以2001年为基年,我国2001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如下表:

可知城乡差距比例由2001年的2899:1扩大到2008年的3.315:1,绝对收入差额达到11020元,比之2007年的9646元,绝对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尽管近些年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尤其在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广播电视网络、免除农业税、农业补贴、义务教育免费、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电器下乡购货补贴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实惠,但同城镇相比,农村消费投资不足,基础设施明显滞后。社会福利方面也远远比不上城镇。诸多因素使得城乡差距不断增大。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我国“三农”问题最深刻的根源。在于过多的农村人口与过少的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人多地少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矛盾。我国有近14亿人口,其中近一半以上是农民;每个农民占有的土地资源数量少,势必存在着很多的剩余劳动力。如果不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那么不论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农民的收入水平都难以有大的提高,“三农”问题也难以改善。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农民工已经进入了大小城镇,尤其是沿海和大城市,但收入基本上不高,而且极不稳定,特别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广大农民工的就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三)农村教育水平低下,教育资源匮乏,城乡差距较大

近年,教育成本费用飞速增长,由于农村人均收入水平明显的低于城镇,农村儿童的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镇。据2005年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的抽样调查数据表明,2004年我国城、镇、乡的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其以上人口的4.81%、1.72%、13.68%,差别明显。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农村教育资金和教师资源匮乏,职业教育更是薄弱环节。另外,由于在收入方面脑体倒挂现象严重。在我国农村中普遍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也不高。重财轻才的现象大量存在。正由于在农民的人力教育资本方面投入不够,导致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且基本上没有什么与现代化相衔接的技能。就目前我国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而言,与农业现代化要求相比,差距甚大。

“三农”问题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问题。牵动着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集中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解决。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其核心便是提高农民人均生产效率。它可以由以下公式来表示:农民人均生产效率;农村总生产产量/农村人口=(单位生产效率*农村总资源)/农村人口。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人均生产效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1人口方面。中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尽管我们的现代化已经有了初步繁荣的局面,工业化与信息化都有了显著的成就,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在以至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都会有着庞大的农村人口。又由于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矛盾。在中国就会有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要解决农村人口问题,主要的方法有二。

第一,严格控制人口。“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首先是人口问题。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必须控制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控制农村人口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如果不控制人口数量。将会人满为患,人均资源越发稀少,届时人均生产效率甚至可能会下降,我国取得的任何成绩都可能被新增的人口所抵消。因此,要坚决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从根本上改变农民“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思想。当然,要改变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思想,必定需要很长的时期。要经过无数代人的不断努力,任重而道远。当然,也要考虑农村人口发展的不平衡与各种客观实际,在应付老年时代的到来和农村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可以做局部的调整,但在整体上要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努力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第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工业化过程的一项基本内容。转移剩余劳动力,可以依靠大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依靠大城市的辐射力尤其是发展中小规模的城镇。提高和开拓他们的容纳能力来得到解决。

首先要依靠大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辐射和带动,吸纳大量的农民工去参与,同时又由他们去带动各个地方经济的繁荣,去大量地参与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因吸收大量的就业人口而成为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重点。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可以予以适当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积极促进中小银行的发展和完善。完善中小银行的健全的贷款体系,并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配套行之有效的比较刚性的社会服务体系,刺激和帮助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它们的稳定性和容纳力。

而中小城镇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经济的枢纽和源泉。它连接着农村和城市,是城乡相连的

桥梁和纽带,也是转移剩余劳动力,实现农转非的最低门槛、最基础的场所与最广阔的天地。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太多,靠现有数量和规模的大中城市难以容纳。故需要大量发展规模小,分布范围广,经济发展空间大。农民进城成本低的中小城镇,使得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顺利执行。实际上这也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一个必要的步骤。是我国农村走向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当然,不论是从控制人口方面,还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都会是一个历时长、影响大的艰巨任务。但是,我们只有严格控制好、实现好这两点,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口问题才能得到改善和解决。

2农村资源方面。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但是这个最大的资源在当前的制度条件下却没有完全地参与市场经济,没有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实行的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它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执行,给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实质,是实现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一定程度的分离,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给与农民承包期内的土地使用权。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产权结构。但正由于只是一定程度。使得我国农村土地的具体权属不清楚,产权关系不清晰,由于承包农户并不具有法定的永久使用权,使他们感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对投入缺乏热情,这样效率自然不高。而且农民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农转非”收益被各级政府和工商企业截留侵蚀,使得资源更加匮乏,未能农转非的农民也因为未得到相应的补偿而境况更差。

所以。应该改革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清晰产权,明确所属权,让农民以更大的积极性投人土地资源,提高使用的效率,并且放开使用权,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广大农村在产业化、规模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与更高程度的现代化方面具有许多实质性的大发展,迎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攻坚时期中关键性的一步。因此。建立更加合理和完善的土地产权制度和监督制度,提高对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生产效率,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出路的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

3生产效率方面。提高生产效率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从外部着手,精简机构,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效率;从内部入手,增强农民生产素质,提高效率。

第一,精简机构。“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但它本身同时又是一个制度问题。由于我国实行的政治改革制度并不是那么的彻底。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行政机构都过度膨胀,机构林立,人浮于事,而且机构交叉重叠,办事效率低下。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需要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这就需要我们走创新之路,坚持体制创新,科学地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提高整个系统的流动性和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量地精简乡镇与村两级机构。同时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监察和罢免制度,坚持民主、文明、公开与阳光操作等程序建设。严格地将政务与商务分开,将大量的原属于政府机关的经济部门剥离出来,成立相应的各种经济实体,严格地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严禁官商勾结并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能够大大减轻农民负担,而且能够大大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

第二,提高农民自身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农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发达国家的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民比受到较少教育的农民有更高的意识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而且更能适应非农就业的要求。事实上。就是我国农村的现代化也必须需要广大的农民群众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科学人文素质,否则将一事无成。目前,我国农村农民在经济追求方面有了许多可喜的改观,经济生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他们的素质普遍较低下,主要表现为麻木、盲从、无知、被动与技能的缺乏。因此,国家更应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普及并坚决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在不久的将来还要普及高中与幼儿园的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教育和培养,让广大农民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自治成员。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这说明国家有必要加大投资,重视提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进城农民工的素质,加强对他们就业技术的培训。掌握现代科技新知识,提高进城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继而提升农民自身的能力。比如,政府可以大力支持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深化职业学校的改革,真正使得每一个农民都能得到学习和培训,获得就业所必须的技能。也应对农民进行公民意识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在法律等社会素质方面的培养,缩短与城镇居民的差距。

其次,要有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初步繁荣的基础上,应该体现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这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国家应该建立起覆盖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对农民的就业、培训、教育、工伤、医疗、养老等要做好保障,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在就业方面,广大农村缺乏有效的信息,也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混乱的状况非常明显;在培训方面,目前并没有针对农民个人。而是让某些政府机关和培训学校钻了空子,浪费了国家大量的惠民资金;在教育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国家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资非常少,加上许多人为的因素导致教育资源极端的不平衡,导致教育乱收费的问题层出不穷,而且教育成本逐年增加,而大学生就业困难越来越大,导致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而坚持让孩子读书的农村家庭却因此负债垒垒而重新致贫;在医疗方面,尽管有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金额不多,解决问题不大,再加上看病难、看病贵,很多农民不敢去医院看病的局面并没有改观。而很多大病如白血病、癌症等只能在家等死。尤其是儿童白血病等大病更是让许多农村家庭因此而倾家荡产:在养老方面,国家政府投入的资金太少,而商业保险费用太高,农民承受不起,同时因诚信的缺失还缺乏必要的保障,因而养老问题在农村亟待改善。

因此,在就业方面应该加强信息服务和组织引导,在培训方面实行直接的惠民政策,在教育方面实现普遍的免费义务制与均衡制,在工伤方面实行城乡同命同价,在医疗方面加大国家的支出份额和对大病的有效覆盖,在养老方面基本由国家承担。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真正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福利待遇,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积极性,从自身素质和精神思想上得到全面提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真正实现我国城乡同步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总之,只有真正从以上三方面着手,切实做好这三方面工作才能提高农村人均生产率,加上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的同步并获得稳定的提高,解决“三农”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真正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责任编辑李萍

猜你喜欢
三农问题解决途径三农
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审计策略优化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社会保险争议解决途径探究
电网规划设计与改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陇原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