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37°2

2009-12-25 10:17卫西谛
董事会 2009年12期
关键词:贝蒂克斯段落

卫西谛

我如果会喜欢一幅画,一定是画家有吸引我的特质,他画了什么,其实我不太在乎;电影也是一样的,我真正在乎的是导演是谁

《早晨,37°2》自拍成到现在已经超过20年,印象当中它极度热烈,放在今天也无法冷却。许多简介上这样写:“当佐格遇见贝蒂之后”,其实佐格和贝蒂从来没有遇见过,他们一开始就是在一起的。于是那个被称为“悲剧”的结局——佐格闷死已经彻底疯掉的贝蒂,独坐桌前继续创作他的小说,画外依然传来贝蒂的声音——也可以看作贝蒂没有离去,她已经在佐格的身体里,精神里,书本里。爱到无始无终,却极致,或许不能称其为“悲剧”吧。

这部电影从头至尾是不真实的,它常与另一部法国爱情片《新桥恋人》被一起提及,原本这两位导演:让・雅克・贝内克斯和卡拉克斯,都曾被归于法国影坛 “新新浪潮”中的一员(虽然这个标签完全不是电影史意义上的),同样他们的作品极少,拍着拍着就不知所踪。他们的作品似乎隔绝于现实。他们的人物都是以逃避的姿态流浪着,以自私的姿态恋爱着。贝内克斯和卡拉克斯恨不得每一帧画面都耀眼,每一格胶片都燃烧起来。虽然有时,那些人工的置景过于色彩斑斓;有时,那些人造的爱情过于煽情虚假,但是拍到了极致,即使是成了“明信片式”的爱情,似乎也成了许多人青春期记忆中的标志物。

这部电影的故事,就仿佛里面的人物过的生活那么……随心所欲。开始是一片漂亮的人工场景,仿佛是沙漠,数十座相仿的木屋,甚至还有一个旋转木马。佐格和贝蒂过着波希米亚式生活,没有物质的欲求,只有肉体的爱。贝内克斯用油漆木屋的段落,展现了他对画面和色彩的偏好。渐渐我们发现了卡车司机佐格是一位业余作家,而性感女神贝蒂则是一个精神疾病患者。影片就在趋于内敛的文学气息和趋于疯狂的暴力场景中相互角力起来,第一个段落以贝蒂清空他们的住处,并用火点燃结束了。观众在震惊之余,耳边却响起了轻快的乐曲,引导你认为这不过是一场爱情喜剧中的恶作剧而已。

恶作剧在巴黎愈演愈烈,贝蒂在为佐格的书稿寻找出版商的过程中,她的暴力倾向暴露无疑,最终佐格也成为她疯狂的同谋——殴打了一位出版商。《早晨,37°2》将这些不安往往镶嵌在五光十色的欢乐中。巴黎的段落,始终在描写两对男女躲在一间旅馆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私人小世界的生活,有歌、有舞、有酒、有爱。直到其中一个友人的母亲去世,这一段巴黎时光才结束。不过本应悲伤的丧葬时刻,在这里也是贝蒂和佐格双双钢琴演奏的浪漫时刻。接着开始的小镇岁月中,一袭红裙的贝蒂,看着佐格挥动铁锤,破除一座墙壁,为他们创造一个二手钢琴店面。这个画面比这部电影中诸多的激情场景更令人难忘,它将性感、粗暴、优雅、浪漫融在一起。这部电影一直隔绝着爱情与现实,疯狂又不失可爱:神经紧张的警察,情欲不可遏制的女邻居,以及疯癫的断手搬运工,所有的角色似乎都是漫画式的、非正常的。可以说这部电影中的世界,也是贝蒂的世界。

《早晨,37°2》的另一个“通用译名”《巴黎野玫瑰》实在过于烂俗——不过电影本身就有着诸多俗丽过火的好莱坞手法(类似广告片的彩色房子、落日、跑车、餐馆、小街,当然还有大摇臂的俯拍)。这个名字之所以通行,多少是因为这部电影里的女主角贝蒂的扮演者贝阿特丽丝·达勒(Béatrice Dalle)实在太让人过目不忘了——以至于片商只能用“野玫瑰”这样的名字来形容她。她的表演赋予了这个人造爱情以生命,使这个除了冷冰冰的病理学之外无法解释、不可理喻的女人,却可以让人接受。观众似乎排除了一切不可能,来承认她的存在。据说,贝内克斯在选择达勒的时候,她没有任何演戏经验,但是贝内克斯知道,她不需要演,只需要表现自己:具有毁灭意识的狂热。她的演出理论是:“我如果会喜欢一幅画,一定是画家有吸引我的特质,他画了什么,其实我不太在乎;电影也是一样的,我真正在乎的是导演是谁?”

猜你喜欢
贝蒂克斯段落
趣味•读写练 答案
怎样做一个受欢迎的人(续)
【短文篇】
最温暖的馈赠:1250万美元的遗产
心理小测试
百变猫咪
吹曲子
奥克斯警长失踪事件(下)
Glaucus/格劳克斯 GL609(DLCS01A)
冷冻胚胎库,“狸猫换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