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公信力构建

2009-12-28 02:12彭世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

李 莉 彭世文 侯 盾

[摘要]公信力是一个组织发展的社会基础,是社会对一个组织的认可程度。大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从社套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的社会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却不断下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应坚守大学理念,弘扬大学精神。勇担大学使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引领社会先进文化。不断提高大学社会公信力。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社会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5-0061-04

社会公信力是一个组织发展的社会基础,是指社会对一个组织的认可程度。大学作为一个非盈利组织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密歇根大学原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在其所撰《21世纪的大学》中称:“大学作为我们的文明中的一个社会机构保持了其辉煌而持久的地位。在一千多年中,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坚守人与传承者,曾经改变了它所在的社会,甚至成为变革中的巨大力量。”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的社会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却不断下降。知名学者陈平原指出:“大学有自身的利益,其继承传统与生产知识,并非绝无私心。或陷入繁琐的日常事务,或跳不出体制围城,……总的趋势是:大学的公信力在下降。”大学的社会公信力越来越受到挑战。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坚守大学理念。努力促使其适应时代的变化,在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张力中,尽可能兼顾知识生产、社会效应以及精神价值,不断提高大学社会公信力。

一大学理念与大学社会公信力

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社会公信力指国家机关或公共服务部门在处理社会公共关系事务中所具备的为社会公众所认同和信任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也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组织体系、社会政策实施以及其他社会性活动的普遍认同感、信任度和满意程度,公民对社会组织及其政策的一种积极评价。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作为在社会进步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大学,已成为社会系统信用的重要内容。

1大学理念体现着社会公信力所赋予的权威表达

大学的社会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在长期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它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如果没社会有公信力,大学将失去生命力,走向边缘化。

一所大学的理念就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她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方向,不仅决定着她的今天,更决定着她的明天。《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理念始终体现着社会公信力所赋予的权威表达。1809年,威廉·冯·洪堡(Wilhelm yon Homboldt)建立了柏林大学,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最早对大学理念进行系统的论述的是牛津学者纽曼(Newman),他认为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大学教育要达到提高社会理智格调,培养大众的心智,净化民族的情趣等目的。大学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社会公信力。

2大学理念的“前瞻性”体现着社会公众的追求

大学理念的形成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理念的概括和阐释,对大学发展历程和大学观发展的反思与提炼;二是新型理念的生成和提出,对现实社会及社会各种思潮对教育发展的预测与洞察。“前瞻性大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出版的《促进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提出的,这种大学应该是:一个开展高质量培训的地方;一个择优录取学生的地方;一个追求、创造和传播知识的人、促进科学发展的人和开展技术革命与发明的人荟萃的地方;一个使未来毕业生立志追求知识和使他们以利用知识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己任的地方;一个让政府或相关机构获得各种可靠而科学的情报以供决策的地方;一个汇集了坚决遵守学术自由原则的人的地方;一个置身于世界各种挑战和机遇的地方等等。这些,体现的是社会公众对大学的要求,也是对大学公信力的一种“信仰”。

3大学的社会公信力使大学成为社会的中心

在知识社会,大学正作为个人、社区和国家的文化、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在法国巴黎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出了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认为作为社会中心或社会主要组成部分的大学,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及伦理价值标准的多元化,无疑应对社会尽职尽责,帮助社会对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并采取行动,起着社会良知、思想库的作用,发挥着批判、前瞻功能。大学的社会公信力使大学成为社会的中心。

二大学精神与大学社会公信力异议

大学被誉为“象牙塔”,是社会的“良心”,也是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大学的社会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大学所产生的持久而广泛的信任。在经济学的社会营销实践中,存在着不同消费者异议,对于目前大学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社会公众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更大程度是对大学社会声誉和职业道德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即大学的社会公信力异议。

1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精神缺失

大学精神是人们投射到大学这种社会设置上的一种精神祈望与价值建构,是大学发展的理想、信念、追求和动力,更是大学之为大学的确证依据。大学精神是大学在扮演一种特殊社会角色过程中所操持的某种“追求”,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它是大学的使命、功能、目标和理想等内容的概括和浓缩,是大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迅速过渡到“大众教育”,短期内凸显出高等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大学也暴露出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一些不足:学术腐败、人才培养质量下滑、校园腐败案件增加等等,大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的办学声誉一定程度下降,社会对于大多数大学的社会公信力普遍存在着怀疑,产生公信力异议,大学的社会公信力受到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大学精神的缺失。从陈平原的《大学公信力为何下降》一文中我们不难看出,高等教育的“大跃进”、大学的过分“世俗化”、迷信“标准化”、人文精神的缺失等等,已成为大学社会公信力的公敌。

2大学精神的核心是“独立”与“创新”

缺失大学精神,必将失去社会公众对大学的信仰。大学精神的核心是独立与创新。前者是大学的基本属性、社会地位及其社会“边界”,是大学在“确证”自身之为大学方面的一种“警戒”和努力;后者体现在大学生产和再生产知识、生产和再生产人才、

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是大学为“实现”自身价值而进行的追索。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本质上应该体现:第一,大学是塑人格或培养人才之地,大学之责在于向社会、向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普世化文明教育;第二,大学独立的价值体现为大学独立的决断和独立的治理。大学不能完全受既定的意识形态的左右,大学精神在于独立地追求真理。大学是社会的构成部分,但大学的价值绝不尽如此,而在先于社会独立探求真理并以此示范于社会;第三,大学是一批具有独立人格、独立价值判断能力的知识精英(教育群体)的聚集地,大学能够积聚社会良知、彰显批判意识,展现对民族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忧患与追求。

3大学公信力异议体现“教育公信力”危机

近些年来,关于大学的“不良行为”屡见报端:虚假宣传、违规收费、学术作弊、腐败重灾区,“大学排行榜”商业炒作……对高等教育的抨击层出不穷,大学社会公信力产生危机,其深层次实反映的是“教育社会公信力”危机。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家庭的希望,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不能就业,社会、家庭对大学教育就会失去信心。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先进青年,并非弱势群体,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尽管当前的金融危机使得就业岗位减少,但我国真正需要就业的岗位是很多的,找不到需要的人才,也就是有效供应不足;同时就业数量很大,但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这其中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教育贡献给社会的“准公共产品”——大学毕业生的德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作为教育的“最终产品”被社会检出部分不合格,其实不仅仅是“最后一道工序——大学”的问题。从基础教育到中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都要通过提高质量,提高教育社会公信力,否则教育全局性质量问题所毁掉的就不仅仅是一两个家庭,而是整个教育的公信力,甚至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三大学使命与大学社会公信力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大学作为人才、知识和文化聚集的高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创新活力,培育先进文化,塑造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历史使命。从“大学社会公信力”到“教育社会公信力”,体现的是社会公众对教育的信任之力,反映的是群众的信任度,折射的是群众情绪,反映的是人心向背。大学只有勇担使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引领社会先进文化才能不断提高其社会公信力。

1从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来看,只有自觉承担大学历史使命,才能提高构建大学社会公信力自觉性

第一,大学要以培育人才、创造知识为根本使命,以服务社会、造福国民为己任。大学是以科学思想为基础,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的地方,大学总是严肃地、批判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永恒价值。而大学的功能则是要通过学术性的教学和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全面地塑造学生,传承和创造人类的知识与文化,并服务于当下社会。作为培养了五六个美国总统和530个国会议员的耶鲁大学成立之初就将其使命定位为“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领袖”,而“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则成为它的基本使命。

第二,大学的使命和精神,要求它与市场保持一定距离。市场经济“是以物质利益为动力的”,但大学的使命和精神,要求它与市场保持一定距离。一段时间以来,大学喧嚣、浮躁、拜金、学术造假、急功近利。有些大学教师成了某些特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学术大师难以出现,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受到严重影响。2008年5月4日,在北大校庆的“校长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对当前“大学围着市场转”的思想提出尖锐批评。他认为,如果大学为各种各样市场利益集团服务,成为各种各样市场利益的代言人,甚至于大学自身变成一种趋利性的活动、一种盈利性的活动,大学的自主性根本谈不上,大学的使命不可能完成。

第三,大学没有自己的私利,应该不谋求成为一个利益集团。现在大学之最流行的形象已不是“象牙塔”,而是众望所归的“服务站”。大学已非一独立研究学问之地,不再是一独立的“学人之社会”,而成为大社会知识工业的神经中枢。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洛韦尔所说,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乔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科技部部长万钢2007年5月20日在同济大学建校百年庆典上发表演讲时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赋予大学新的使命,那就是服务功能的确立与拓展。大学应帮助一切有志者亲近科学,大学有责任成为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大学必须主动为社会提供知识和技术,“除了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成果和人才,大学没有自己的私利,大学应该不谋求成为一个利益集团。”

2从大学自身发展来看,只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构建大学的社会公信力

第一,自主自治的大学制度。大学的社会功能实现的前提是大学必须对自身的作用及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负责。因此,大学需要在保持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一致的前提下,在办学方针、推进学术、培育人才等方面保持相对的独立自主,实现校园环境的自主自治。通过改变调控的方式,赋予大学制度活的灵魂,并为大学发展提供无限升华的空间。

第二,服务性的大学制度。大学是整个社会的,它应该而且必须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这种服务的直接表现就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材。从大学制度来讲,其直接的服务对象首先是学生,保证学生在大学里能够真正成材。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知识,还要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生理、心理发育成长所需的各种必备条件。用传统的话说,就是要保证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做人。教师也是大学的服务对象。大学不仅有责任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研究条件,更有责任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这样才能保证教师作为学者具有独立的学者人格,保证教师在学术上有精深的造诣,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第三,开放性的大学制度。高等教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本土化和国际化,决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开放性。要把多样化看成发展知识和保护国家与地方文化特性的先决条件。构建一个开放性的现代大学制度,有助于推动现代大学朝着高水平和更高质量方向发展。蔡元培先生正是将西方现代大学制度与我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完善地结合起来开一代风气的典范,并由此建设了一个使中国大学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北京大学。

3从大学承担的社会责任来看,只有引领社会先进文化,才能让大学的社会公信力得到真正体现

现在普遍认同大学具有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但大学从其诞生以来,聚集大

量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大学具有与生俱来的、更为独有的、影响更为深远的引领文化的社会功能。大学通过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必将大大提高其社会公信力。

第一,大学必须坚持的文化自觉。大学早已成为任何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以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追求真善美,必须坚持文化自觉,应该以理想的社会发展状态为参照系,不懈求索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引导社会以先进思想文化为指南开拓奋进。“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最早提出来的概念,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引导社会对现有的文化有“自知之明”,通过对外交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从而引领社会先进文化。

第二,大学必须坚持自己的个性文化。大学要担负引领文化的社会责任,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坚持自己的个性文化。有个性的大学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大学文化。社会对大学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建设多样化的大学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每所大学都应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人文精神、优势学科,并努力营造有个性的大学文化。不同大学之间互补、和谐的整体大学文化,才能培养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各有所长的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第三,大学必须坚持创新文化。文化的生命在于不断地进步与创新,大学作为创造并培育新文化的中心,始终辐射、影响、引领着社会文化的更新和发展。首先大学具有学术自由的宽容环境,标新立异的学术氛围,科学民主的大学制度,保障了文化的创新。二是大学汇聚了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和学生一起在宽松的学术环境中进行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直接创造着形成新文化的各种元素和种子;三是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创造新文化的重要机制,而高水平大学是国际文化和学术交流的中心,常常处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与冲突的中心。大学以其优越的条件和独特的地位在文化创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源源不断的经过多年大学文化熏陶、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带着理想信念和干一番事业的愿望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所有这些使得大学能够不断创造、培育新文化,进而引领社会文化。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大学
比萨里的大学问
至善
比萨里的大学问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