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大公报》视域下的湖南联省自治思潮

2009-12-28 02:12喻春梅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大公报长沙湖南

喻春梅

[摘要]湖南联省自治的进行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毛泽东、龙兼公、彭璜等领导的以民众为主体的湖南自治运动,另一条是谭延闿、赵恒惕等主导的以军闿、政客为主体的联省自治运动。联省自治思潮最终随着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垮台和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的去职,以及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节节胜利而退出历史舞台。在联省自治思潮兴起、发展时期,《大公,报》一直致力于联省自治的报道,并始终站在民主的层面上解读联省自治,以鼓吹宪政的形式希望达到湖南的完全民主政治。青年毛泽东也曾以《大公报》为阵地,积极宣传联省自治主张,他对联省自治的解读,着眼点放在地方自治这一环节。

[关键词]长沙《大公报》;湖南;联省自治思潮

[中图分类号]K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5-0124-05

民国初年,人心厌乱,单一制主张在思想舆论界一度成为主流。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闹剧发生后,许多人开始抛弃单一制而主张联邦制,企图通过联邦制来避免国家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袁世凯死后,联邦论再次消沉。随着1917年护法战争的兴起,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不断加剧,知识分子、地方军阀与政客各自出于不同目的,大力鼓吹联省自治思想,从而使民初联邦制的主张逐渐演化为联省自治思潮。联省自治大致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实行地方自治,第二步实行联省自治,第三步实行联邦,最终建立一个美国式的联邦制国家。湖南首先发起联省自治运动,实行自治,并且制定了当时中国第一部正式省宪法。“湖南的省宪法反映了自治和民主的理想,尽管实践中有很多缺陷,但直到被中央集权势力消灭之前,它一直在发挥作用。”“中国没有任何其他政治团体在民主的道路上超越了湖南所走的这一步。”《大公报》满怀改造中国的期待,对联省自治思潮的报道不遗余力,为湖南联省自治的实行奔走呐喊,为联省自治思潮的发展推波助澜。在湖南联省自治思潮的形成和发展中,毛泽东和《大公报》的主笔兼编辑龙兼公为其中较激进者,他们时常在《大公报》发表见解,以鼓吹宪政的形式希望达到湖南的完全民主政治。目前学术界从《大公报》视域的角度来解读湖南联省自治思潮尚屑空白。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湖南联省自治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联省自治思潮由联邦制的主张演化而来。时人普遍认为,鉴于国情,中国宜采联邦制。第一,中国地域广大,人民众多,这样的国情不适合采用单一制,只宜于联邦制。第二。中国当时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能够实行“自上而下之政治”,因此只能实行“自下而上之政治”。借用熊希龄的话说:中国之所以实行联邦制,是因为“考本国历史。国家当纷乱之际,各有力者,智力平等,而无特殊人才崛起以统治之,即不免于割据分裂。民国十三年以来之情状,与之无异,加以种种原因。遂不得不趋于联邦之势。”

湖南能成为全国首倡地方自治的省份,主要是因为湖南地当冲要,经常遭受战乱之灾,再加上湖南人饱受张敬尧的残害,所以要求“自觉”、“自决”、“自治”的呼声,较之全国其他省份越加激烈。另外,湖南驱张之后,北方北京政府和南方广州政府都没能控制湖南,尤其到了1920年夏,北方直皖战争已爆发,南方粤桂战争一触即发,南北政府更加无暇顾及湖南,这便给湖南开展地方自治提供了大好时机,在这一适当时机下,“1920年夏天,试图通过宣布自治并与志趣相同的省份建立联盟来实行自保。运动在湖南和广东得到了本地广泛的支持,四川、湖北、浙江次之。知识分子、商人以及省议会议员很快都被吸引到这一口号之下。这些人中有许多的世界观是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时期形成的,其思想影响仍不能忽视。”受了民主主义和民族自决主义影响的湖南人已产生了建设“新湖南”的想法,他们在饱受汤芗铭、张敬尧统治湖南的苦痛后,渐觉北方当局任命的官吏不能信任,不如湘人治湘;再加上“湘人性质,富于实验”,历来不喜安分守己,因此,自治思潮在湖南已经勃发不可遏了。

湖南联省自治运动的进行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毛泽东、龙兼公、彭璜等领导的以民众为主体的湖南自治运动,他们对自治寄予厚望,认为自治就是走向“民治”。另一条是谭延闽、赵恒惕等主导的以军阀、政客为主体的联省自治运动。他们不过借自治这一新招牌,以联省自治实行其攻守同盟的实质,实际上还是一种官治,离民治精神相差较远。

以民众为主体的湖南自治运动酝酿于驱张运动中,而驱张运动是受了北京五四爱国运动鼓舞,所以驱张运动也被称之为“湖南的五四运动”。1919年5月7日,长沙各校学生举行“五七”国耻纪念游行,游行队伍被张敬尧派军警强行驱散。张敬尧的专横在人们的心目中埋下了不满的种子,一场驱张运动即将爆发。8月中旬,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长沙群众举行焚烧日货的示威抗议活动,张敬尧派军警再次进行镇压并解散学联。9月中旬,毛泽东在商业专门学校召集原学联骨干酝酿讨论驱逐张敬尧问题,指出湖南学生要做驱张运动的主力,尽可能策动教员和新闻界人士支援学生驱张。12月6日,毛泽东率驱张请愿团离长沙赴北京,北京成为当时湖南驱张运动的大本营。1920年3月,大家已预感到张敬尧不久可被赶走,毛泽东开始考虑湖南建设问题,他在与彭璜共同起草的《湖南改造促成会发起宣言》修订稿中指出,以“驱张”为第一步,以“张去如何建设”为第二步。6月11日,毛泽东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湖南人再进一步》,指出湖南人在驱张后,应更进一步,废去督军,建设民治,中国民治的总建设,要先由一省一省的人民各自解决。毛泽东的观点代表了当时进步知识分子阶层的看法,这一阶层鼓吹自治的目的是希望以此来打破武人政治,建立全民政治。

1920年7月6日和7日,《大公报》发表了毛泽东复曾毅书《湖南改造促成会对于“湖南改造”之主张》(该文最先发表在1920年6月28日的上海《申报》)。在信中,毛泽东主张湖南应实行自决自治。此后,《大公报》开始了对湖南自治问题的报道。从1920年9月3日开始,《大公报》开辟“湖南建设问题”专栏,讨论湖南自治问题。

《大公报》不仅连篇累牍地刊载关于湖南自治的报道。报人们还身体力行,尤其是激进派龙兼公更是积极参与制宪请愿活动。1920年10月21日,毛泽东、龙兼公代表制宪请愿团参加由自治期成会等召开的各公团联席会议,结果自治期成会等六团体要求对省议会起草的宪法进行表决,毛泽东、龙兼公等代表制宪请愿团和报界联合会。对此极为失望,声明反对。他们认为:制宪是自治运动中关键的一步。宪法起草是宪法会议的事,其程序应该为湖南革命政府召集全省人民代表来到省城,即由代表自行集会,先推出相当人数,起草湖南宪法草案,然后将宪法草案议决成为正式宪法。最后用湖南宪法会议全体代表名义,正式公布宪法。湖南自治宪法一经公布,即根据宪法产生正式的湖南议会、湖南政府,及七十五县的县议会、县政府,及县下最小区域的市、镇、乡自

猜你喜欢
大公报长沙湖南
“希望大家向张季直先生学习”
为什么久坐久站腿会发麻?
打卡长沙网红地
长沙之旅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赢韩!球迷陪国足硬汉战长沙
媒介生态视角下的新记《大公报》研究
大公报:从民办到“官媒”的转变
湖南童谣
在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