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及职业道德之关系

2009-12-28 02:12朱红霞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新闻报道人文关怀

朱红霞

[摘要]人文关怀精神是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的精神,新闻报道必须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同时,科学精神也是新闻报道活动应该体现和追求的一种精神。两者并不矛盾,共同为新闻报道活动服务,甚至可以进一步说,科学精神最终是为人文关怀服务的。当前的新闻报道中尤其应该加强这种精神。另外,新闻职业道德同样应该体现人文关怀,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关键词]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科学精神;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5-0129-04

我们这里所论述的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在内涵上包括中国儒家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精神”。所谓儒家的人文精神,就是由其道义学理所体现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包括三个基点,一是以道德之仁为中心的五常道德观;二是强调“天地之间人为贵”的人生价值观;三是“天下为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不仅是一种道德理论,也是一种道德实践,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努力促使三者和谐。起着重要的沟通与协调作用。中国的人文精神传统源远流长,不仅儒家思想中贯穿着一种对人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道家思想中法自然,无为,抱朴守真等思想都体现一种对人和人的心灵自由的人文关怀。墨家“非攻”,“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本身也体现对人的一种关爱,此处不展开论述。

以孔子为典型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代表,这种人文精神具有明显的道德形而上学特性,或者说是一种道德哲学。这种道德人文精神在中国的知识分子身上就没有中断过。从孔子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到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关怀苍生,忧劳兴亡,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人文精神。

西方人文精神的传统也很久远。古希腊的文学和哲学都可以看出对人本身的认识和重视。而漫长的欧洲中世纪。封建神学的统治和笼罩下,人文精神经历了茫茫的黑夜。直到文艺复兴时代,一批人文主义者重新发现了“人”并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让沉寂多时的思想界重新回荡起人文精神的铿锵巨响。随后,以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启蒙学派,高呼“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的口号,这样一种空前的思想启蒙,使得对人本身的发现,人是万物的中心的人文主义深入人心。但人文主义并不就是人文精神(我们下文会有论述)。东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也不完全一致,中国以儒家道德人文精神主要重在对他人的关怀,西方人文精神虽然也有博爱的口号,也多强调重视自身,强调个性。

我们所要求的新闻报道体现人文关怀,就是既要体现对人自身的生存关怀,又要关怀他人的命运。包含对人自身命运与价值的关注。“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

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关系

通过我们前面的分析可知,当前所论的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精神,就是融合了东西方人文精神的新的人文精神。在此前提之下,我们继续来谈它和科学精神以及新闻职业道德的关系。

第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不对立。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不对立,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部分。

“一般说来,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如果超越上述科学观和人文观的狭隘视野,便不难看到,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活动,它所体现的精神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更确切的说,是人文精神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建伟先生的这一观点代表了哲学界的基本观点。

在2002年香港澳门和大陆学者研讨会上,很多学者也都持这种看法:

“科学精神并不是与人文精神迥然相异的另一种文化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从根本上说,科学精神从属于人文精神。从历史上看,科学精神原本就是作为人文精神的一个历史形态出现的,只是由于后来它的片面发展,最终在解决人的生存价值问题上脱离了人文精神的轨道,暴露出了自身的局限性。今天人们真正认识到,科学虽然是展示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的书本,但并不能合理的解释和解决人的生存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现在应该让它回到人文精神的怀抱,使它真正成为人类持续发展和持久幸福的可靠保证”。

回到人文精神的怀抱,是科学发展的真正出路,也是人类持续发展和持久幸福的可靠保证。

第二,如何处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是使得两者协调发展,更好的为人类的解放和发展服务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在实践上应该做到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不能一味重视科学精神而忽视人文精神,这正是人文精神学者所关注和批判的。人文精神批判极端物质主义、商业主义和狭隘的科技主义,反对一味的世俗化,商业化和技术至上,认为他们忽视对人的心灵的呵护、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关怀和人丰体件的发掘,会导致人的精神世界的荒芜。成为“旷野上的废墟”。因此,人文精神呼唤对人的精神家园的关注与关怀,呼唤人文关怀。也不能狭隘理解人文精神而排斥科学精神在为人类造福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人类历史的发展一次次证明,科学造福人类的巨大作用。

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这一切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日渐多元化,也逐渐得到满足,这正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发展,平衡发展的意义,以及科学精神最终服务于人文精神的历史使命。

“在建设新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中,必须在文化的科技向度与人文向度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产创新与消费享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之间寻求一种‘中庸之道。为此,即必须切实按科学规律办事,弘扬科学精神,又必须坚持人文精神,提倡人文关怀;既应该正确评估自然科学家、工程师们的价值,正确对待科学家、工程师的意见,多与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沟通和交流,多听听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是建立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有效机制”①二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关系

在新闻报道领域,更需要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上述关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在新闻报道领域同样

存在。

1新闻是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活动

新闻所关注的事,无论是自然界发生的事还是人世间发生的事,大多同人的生存发展有关,新闻从不问津同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事实。我们生活其中的客观世界,每天有多多少少的事情发生,而媒体对它们感兴趣并光顾的,也总是那些同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事实。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新闻既是事学又是人学,是同人密不可分的“事学”。

人文精神是以人为关怀对象的一种哲学精神,既然新闻报道与人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新闻报道中就一定要体现人文关怀,才能保证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

人文关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纬度之一。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其实质和精髓,就是强调要关心和重视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力量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及其满足,要求一切社会历史活动,尤其是一切社会治理理念和措施,都必须在根本上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利于人民群众作为“人”所具有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及其才能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所以,人文关怀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应有之义。人文关怀不仅是新闻理论要求,更应该体现在新闻实践上,并一定程度上成了评价新闻报道价值,新闻媒体价值的标准。以2008年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这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所以,在报道时体现对人的关怀是最基本的立场。央视的迅速启动直播,派记者赶往现场,发回来最新最快的声音和图片,这一举动得到网友以及很多研究者的肯定,既报道了受灾群众的安危情况,又请救援和专家谈,可以说对受灾群众给与了高度的同情和帮助,也满足了观众的知情权,对两者都能够做到人文关怀。但是也有些记者在采访和直播中出现了干扰救援或者不当采访而给对方造成二次伤害等现象,引起了网友的愤怒,被指为冷血,缺乏人文关怀。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新闻报道,尤其是灾难新闻报道,起码的人文关怀是多么重要。具备人文关怀,新闻就有价值,就会得到肯定;失去人文关怀,新闻报道就会失去价值,甚至遭到诟病。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成了新闻报道评价标准的一个标杆。更进一步说,如果新闻报道没有人文关怀,不仅广大被报道者没有得到关注和关怀,受众的知情权也受到剥夺,媒体就失去公信力,就将失去立足之地,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

2新闻报道也要讲求科学精神

新闻报道讲求人文关怀,一定是在尊重科学精神基础之上。新闻报道首先要客观真实,这是媒体立足的根本,也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新闻报道追求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两点

第一要真实客观。主要指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果等等细节都必须真实可靠,要能够做到有案可稽,有据可查,来不得一点含糊。“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具备准确观察世界、向人们提供可靠的、可以查证的事实的能力。这就要求媒体工作者注重科学精神,加强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用求知、求真、求是的‘科学之眼观察世界”。

“具备‘科学之眼还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在报道中尽量排除主观性的干扰,即使是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也严格遵守公认的思维准则,对新闻事实不带任何偏见的如实记述”。

真实和客观是新闻的生命所在,只有真实,才能可信,既满足民众的知情权,也增强了民众对媒体的信任,使传者、受者形成良性互动,是新闻媒体追求的最佳境界。如果一个新闻不真实不客观,不可以如科学实验一样,能够经历检验,就不能为受众所信任。在媒体日益市场化生存的今天,没有受众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意味着要被淘汰,也就不能够存活。可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一样,都是新闻报道所必需遵守的职业精神。

同样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地震的震级,根据检测,三次通过媒体修正。新华社在地震发生后不久发布第一条消息,随后的前方报道不断跟进,电视台通过卫星通信技术,进行现场直播,这一切都迅速及时,而且眼见为实,为我们在地震报道上争取到主动权,也得到国外媒体的肯定。

第二,采用科学技术为新闻报道提供更先进的手段。

新闻的科学精神还在于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大大提升了人类新闻传播的能力和水准。使得人们获得信息更加快捷准确,这些都是新闻的科学精神在起的作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送更加快捷,地球一边发生的事情,另一边的人马上就能够知道。美国“九一一”事件发生时,大洋彼岸的人们已经通过网络,即时通讯等手段得知并打越洋电话告知处在大楼低层还不知情的人们,很多人得以逃生。“地球村”曾经是预言,而今已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正是科学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功劳。

我们今天无时无刻不在享受先进传播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极大便利。比如卫星连线直播,激光照排等新闻编辑技术等等。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新闻信息量,满足了我们多样的信息需求,是科技为人类造福,对人的人文关怀表现。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错位。如片面追求人文关怀,而忽视科学精神;为追求新闻细节的感人,而故意渲染,虚构的情况。像非典病人病房里的婚礼报道,艾滋病人也应该享有结婚生子的权利的报道,貌似体现人文关怀,感人至深,但是违背科学精神。如狭隘理解真实客观的科学精神,对色情、凶杀、明星隐私的报道,图片清晰,语言生动。东南亚海啸报道,尸横遍野的沙滩的图片,貌似真实,符合科学精神,实则毫无人文关怀,也是对科学技术的亵渎。

再比如虚假新闻,欺骗受众,既不符合科学精神,更是缺乏人文精神的体现。还有貌似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但实际上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甚至反而造成了对人身心的伤害。比如摆拍送温暖的场景,让被资助人一一从镜头前走过,对领导的“慷慨施恩”表现出感激涕零等等,类似这些违背人文精神或者科学精神真正意义的新闻报道还有很多。

我们要建立的新闻观是科学和人文的新闻观,这种新闻观既尊重科学的严谨求真的精神,肯定科学技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又强调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要用人文关怀的精神对待新闻传播活动,尤其是新闻报道的对象和受众。“同人文精神一起,科学精神像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三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关系

当前我国的新闻报道要正确看待和加强人文关怀,同时又要遵守新闻职业道德。但是,对于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的关系,学术界研究得较少,那么,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关系究竟如何?

1各行各业都有职业道德,新闻也应该有自己的职业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和准则,它包括指导思想、思想修养、立场态度、工作作风、社会公德、事业心、责任感等”

1991年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此后,经过1994年4月和1997年1月的两次修订,成为全国新闻工作者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

但是,《准则》颁布以后,根据《调查新闻职业道德现状四家新闻院系提出报告》中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到,新闻从业人员对目前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和教育的情况的了解程度高于公众,而对于开展新闻职业道德的必要性的认识程度则低于公众。2002年,研究者对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又有一个问卷调查,但是,结果表明,“从1997年至今,中国传媒的从业人员在职业意识方面,以及对职业规范的遵循方面,没有任何进步。但从多数人态度暧昧来看,其实人们心中还是多少明白是非的,只是在利益驱动下这种心底的良知被掩盖或压抑了”。

可以看到,新闻职业道德意识在新闻从业者中间普遍缺失,自从《准则》出台,对改变职业道德现状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大多数人也认为应该加强,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体现还是很微弱,主要是利益驱动导致职业道德意识的被掩盖和被压抑。

2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关系

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关系密切,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本身就包含了新闻职业道德,可以说具备正确的人文关怀意识的新闻报道一定同时具备职业道德,反之则两失。两者的关系是“合则双美,离则两伤”。2005年5月10日,《东南晚报》刊登记者柳涛的一组照片,拍摄的是一位骑车人雨中摔倒在没有阴井盖的马路上的过程,这组照片引起了很大争议。有部分网友认为明知水下有大坑,不提醒过往路人,却在雨中等候一个多小时,终于拍到有人摔倒,这缺乏职业道德。另有的认为记者没有义务去提醒路人,而通过这组照片却能够让主管部门看到后果,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这个新闻不仅暴露出职业道德缺乏的问题,还表现了记者缺乏对骑车人起码的人文关怀和对读者的阅读感受的理解,真实是真实,但是,背后是可怕的冷漠,我们不认为这样缺乏人文关怀的新闻能够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新闻职业道德目的。

当然,新闻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也是有差异的。

第一,职业道德是对自身的要求,强调自律;人文关怀虽也是对自身的要求,但是更多的体现要求自己对对方,对他人方面,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自律。比如山西的“繁峙矿难”,记者受贿无闻,这不仅是缺乏自律,违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同时又是对死难的矿工和家属缺乏人文关怀,冷漠无情,对广大受众知情权的无情剥夺,缺乏人文关怀的自律意识,这样的记者不配“铁肩担道义,辣笔著文章”人民记者的称号。

第二,职业道德已经有成文的规范,可以按照《准则》学习和考核,而人文关怀没有成文规范,无法量化。所以,新闻职业道德也可以称为职业规范,职业准则,李良荣老师说,它是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底线,不可逾越。而人文关怀至今没有明确的成文文件规定,不好监督和规范,它更多的是需要新闻从业者人文素质的提高,提高自我意识。中国式的人文关怀,前面我们说过,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哲学,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具有的胸怀苍生民瘼,立志兼济天下的道德文章,是康德所谓让越凝望越敬畏的“心中的道德”。

当然,我们国家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虽有成文文件,但并没有严格执行,现行的约束性还比较小。道德规范的现状尚且如此,没有成文规范的人文关怀需要新闻工作者更加严格的内化的意识,没有显性的尺度,正如童兵教授所言,新闻观中的人文精神是无形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人文精神却是可以感知的。

总之,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都有自律要求,但是职业道德可以通过学习求得,而人文关怀需要新闻工作者各方面的修养,尤其是人文修养。所以,人文关怀是比职业道德更加严格,更需要自律。有学者甚至建议要“提高采编人员的素质,使人文关怀成为一种职业道德”,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新闻职业理想,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达到。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新闻报道人文关怀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