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系统与元素用字

2010-01-04 01:41齐元涛
中国科技术语 2010年3期
关键词:声符构形用字

齐元涛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汉字系统与元素用字

齐元涛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汉字是成系统的,元素用字作为汉字系统的一部分,也受制于汉字系统的整体状况。元素用字的选用、创制或演变,都受到整个汉字系统的控制,最终形成了既符合汉字总体系统,又具有自身相对完整的元素用字子系统。元素用字的状况可以为专科科技术语及其用字的研究提供启发与借鉴。

汉字,构形,元素

一 汉字的系统状况

汉字是成系统的。汉字系统包括如下一些要素[1]:

构件。构件是构成汉字的单位,其中最小的不能再拆分的构件叫做基础构件。例如“氧”字的基础构件是“气”和“羊”。

构造意图。构件在构字时所提供的意义信息或声音信息,叫做构造意图,简称构意。例如“氧”字中的“气”提供意义信息,表示它是一种气体,“羊”提供读音信息。

构形功能。构件在构字时所承担的构意类别叫做构形功能。例如“氧”字中的“气”承担的是表义功能,“羊”承担的是示音功能。

构形模式。不同功能的构件组成全字,就有了不同的构形模式类型。如“氧”字是由表义构件“气”和示音构件“羊”构成的义音合成模式。

构形层级。一个字中的不同构件处于不同的构形层级。如“氧”字是由“气”和“羊”构成的具有一个构形层级的汉字。

组合模式。构件在二维空间中呈现出的位置组合关系叫做组合模式。如“氧”字的构件“气”和“羊”的组合模式属于半包围结构。

汉字系统就是由一定量的构件及其功能、按照一定的构形模式和构形层级构成的、以一定的组合模式呈现的具有相互联系的汉字的集合。汉字系统成熟于小篆阶段,其后的今文字阶段的隶书和楷书沿袭并继续发展,但总体格局基本稳定。以成熟楷书——隋唐五代楷书为例,汉字系统的状况表现为:以 500个左右的基础构件为构形元素,以表义功能和示音功能为主要构形功能,以义音合成为主导构形模式,以左右结构为主导组合模式,以层级生成为主导生成方式,以 1层和 2层为主导构形层级而生成的具有多维联系的汉字群[2]。

二 汉字系统与元素用字的演变

本文所说的元素用字,只限于记录单音节元素名称的汉字。

元素用字作为汉字系统的一部分,或者说,属于汉字总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字形的创制、选用、定型都会受到汉字整体系统的制约。例如:“金”“银”“铜”“铁”“锡”“硫”等字,就是直接沿用汉字系统中原有的字形,这些字很自然地属于汉字总系统的一部分。在为元素用字创制新字的过程中,那些遵循了汉字系统的结构要素的字形自然也是符合汉字总系统的,如:“锂”“钠”“钾”“铷”“铯”“钫”“砷”“硒”“碲”“碘”等,它们以汉字系统中最常见的义音合成模式构成;以汉字系统中原有的“金”或“石”为义符,表示这些元素属于固体金属或固体非金属;以汉字系统中原有的“里”“内”“甲”“如”“色”“方”“申”“西”“帝”“典”为声符,标示这些元素词的读音;并以汉字系统中最常见的左右组合模式呈现出来。

元素用字经历过一个汰选过程,字形的胜出或淘汰,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些字形是否合乎汉字的总系统有关。下面从汉字系统的几个主要方面来考察元素用字的演变情况。

(一)基础构件与元素用字

汉字基础构件的数量是有限的。对一定量的汉字来说,基础构件的数量越少,汉字的系统性就越强。

在元素用字的创制过程中,陆贯一[3]曾提出过一套方案,举数例如下:

这些字是汉字吗?陆贯一自己认为是汉字。他说:元素用字皆为形声字,形声字的义符依据元素的状态类属选择,形声字的声符皆由国际通用的元素符号充当,元素词的读音,皆直读其所含英文字母之音。

既然这些字是形声字,那么就应该合乎形声字的系统。这些字的义符是汉字原系统中固有的,属于对原系统有限符号的无限运用。这些字中表读音的部分“K”“O”“C”“Au”“Cu”“Pt”是原汉字系统所没有的,也无法纳入汉字系统之中。对汉字使用者来说,要识记和书写这一批元素用字,就要在原有的汉字储备中增加一批全新的符号,而这批符号的构字能力极为有限,对汉字使用者是一种负担,对汉字系统是一种干扰。因此这套方案最终为汉字系统所淘汰。

(二)构造意图与元素用字

在汉字总系统中,一个构件表示什么样的构意具有一定的约定性,这种构意一旦为使用的群体所公认,便与字形稳定地结合在一起。汉字使用者在识读这些汉字的时候,会依据约定俗成的习惯来理解字形所显示的构意信息。违背了汉字使用者的心理约定,汉字的命运就会受到影响。

津田仙、柳泽信士、大井鎌合译的《英华和译字典》[4]曾使用过一批新造的元素用字,举数例于下:

在这批字中,构件“行”表达的构意是“元素”。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世间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英语中的“element”本指“土”“水”“气”“火”四要素,与“五行”说的五种基本物质相近,因此在翻译化学著作时有人就将“element”译作“行”,这样在化学译著中“行”就有了“元素”的含义。但在汉字原系统中,单用的“行”字没有“元素”这一意义;构件“行”也从不提供“元素”这一构意。“行”在甲骨文中作“”,象道路之形,意义即为“道路”。由“行”参构的汉字,意义都与道路有关,如“街”“衢”“術”“衕”“衖”“衙”“衝”“衞”等,其中构件“行”的构意都是道路。上述元素用字中“行”的构意与一般大众对“行”的构意认识是不一致的,这就影响了大符“臭”就具有提示词源的功能。“氧”“氮”“氯”也曾出现过“氱”“”“”这样的写法,或许是因为这些写法对词源的提示不像“氧”“氮”“氯”那么清晰,这些字最终还是被淘汰了。

同样,陆贯一提出的元素用字中,西文的“K”“O”“C”“Au”“Cu”“Pt”是纯粹的记音符号,将它们用在汉字系统中,显然无法像汉字声符那样提供词源,无法进入汉字的声符体系。

(三)构形模式与元素用字

一些新造的元素用字,采用了会意的构形模式。上述《英华和译字典》中从“行”的那一批字都是会意字。《化学指南》[5]中的元素用字也全部采用会意的方式。例如:众对这批字的认可程度。

汉字示音构件的功能也并不完全是纯粹的记音,有很大一部分兼具示源功能,即声符带有提示意义来源的作用。“氢”元素曾名为“轻气”,因为它是最轻的气体,“氢”字的声符就带有提示词语来源的功能;“氯”元素曾名为“绿气”,因其单质状态是绿色的气体,“氯”字的声符“录”(“绿”的省体)就带有示源功能;“氮”的词源是“淡”,表示把空气中氧冲淡了,其声符“炎”(“淡”的省体)带有示源功能;“氧”元素曾名为“养气”,表示滋养之意,“氧”字的声符“羊”(“養”的省体)也具有提示词源的功能;“溴”元素的单质有恶臭味,“溴”的声

形声系统的优势何在?择要言之,有这样一些方面:(1)形声字的义符是意义类聚的标志,同义类的字可以由义符而类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一个的子系统。化学用字的义符可以体现术语的系统性,进一步通过义符“望文生义”就可以提示元素的具体类别。(2)形声字的声符具有示音功能,可以与字形所记录的词保持有机的联系。元素名称大都是音译,用形声字便于人们读出元素的名称。(3)形声字一半义符一半声符的格局便于构造新的字形,这为创造新的元素用字提供了延展的空间。(4)汉字的形声系统可以实现同义符的字以声符别,同声符的字以义符别,从而形成系统。那些不是形声构造方式的字形,因其可以充当形声字的义符与声符,最终也可以纳入整个形声系统之中。

虽然会意这种构造方式也有自己的优势,即字形可以显示意义信息、可以满足人们对字形理据的追求,但会意字所提供的构意信息是个体的,会意字之间的联系也是个体的,很难系统化,再加上会意字不能提供读音,不便于人们读出元素名称,因此近代以会意方式构造的元素用字最终还是被形声字取代。

(四)组合模式与元素用字

汉字在创制之初,多由描摹物象而成,因此字形的摆布与物象的实际摆布状态有对应关系,致使汉字的空间组合模式很不规则。后来汉字逐渐脱离象物性,构件的组合关系不必完全与物象对应,组合模式逐渐规整为两个直接构件组成的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那些原本多构件组合的字逐渐变成了两合结构,汉字的系统性逐渐加强,这样的系统状况从小篆一直延续到楷书。近代为元素所造的多构件合成的会意字,不符合楷书汉字的组合模式系统,最终被两个直接构件组合模式取代。例如,上述《英华和译字典》中那一组从“行”的字和《化学指南》中那些多个直接构件构成的字,最终被两个直接构件的字取代。

三 元素用字子系统的状况

元素用字作为整个汉字系统的一个部分,需要符合整个汉字系统的总体状况;同时,元素用字作为专业领域用字,又有着自身的特殊要求,即在达到一般日常用字系统的要求之外,元素用字子系统有时还需要进一步作内部调整。例如,元素“硅”的拉丁名称是 silicium,以往曾音译为“矽”,这个字是合乎汉字系统的,但在元素领域,这个字与元素“硒”“锡”读音易混,且这三个元素在化合物定名中应用较多,易造成混乱,于是后来将“矽”改为“硅”。

汉字是成系统的,但这种系统不是一开始就很明确,而是随着汉字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的。元素用字作为汉字的子系统,也是在逐步调整中不断完善的。例如“碳”和“磷”这两种元素在早期化学著作中曾沿用汉字中既有的字形“炭”和“燐”,这两个字的义符都是“火”,两个字的各个构形要素均合乎汉字的总体系统。随着元素用字的逐步完善,“炭”加义符“石”写作“碳”,“燐”将义符改为“石”写作“磷”,这样做的好处是:(1)用“石”来标记这两种元素属于“固体非金属”这一类别;(2)这两个字和其他从“石”的元素用字就有了形体上的联系,它们在子系统中的位置就更清晰;(3)从元素用字中消减了“火”这个义符,使元素用字的义符更为集中,元素用字的系统性就进一步增强。

形声字的义符可以为汉字子系统的类聚提供形体上的依据。经过多年的发展,元素用字逐渐形成了几个大的类别。元素据其常温状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其中固体元素又可分为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两类。这些不同类别的元素体现在字形上,就实现为不同的义符类别,如:

气体类以“气”为义符:氢、氦、氮、氟、氖、氧、氯、氩、氪、氙……

液体类以“水”为义符:溴、汞;

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性格差异等因素将学生搭配分组,组成学习的基本单位,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种方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固体金属类以“金”为义符:银、铜、铁、锡、铅、钠、钾、铝、锌、钙……

固体非金属类以“石”为义符:硼、碳、磷、砷、硅、硒、硫、碘、砹、碲。

四 余论

(一)汉字理据与专业知识

汉字与元素分属于两个不同领域,两者是记录与被记录的关系。正如汉字与汉语的关系一样,表意的汉字可以体现汉语语义信息,但二者不是一一对应的。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元素类别与汉字义符形成了较强的对应关系,但不同类别的元素还是存在义符交错的情况。例如:

“汞”是一种金属,俗称“水银”,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写法,其中就有从“金”的字形“銾”,义符显示其意义类别和化学属性,但这个字形并未通行,最终被“汞”所取代。究其原因,主要是普通民众对物质的认识与化学专家对元素的认识存在差距。“汞”这种元素在常规状态下呈液态,不像其他金属元素那样呈固体状,因此人们选择“水”做义符,造了“汞”这个字形。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其他专业领域用字上,例如“鲸”这个字。根据生物学科的分类,“鲸”属于哺乳动物,但人们根据对这种动物的感性认识,将其视为“鱼”类,造字时选用“鱼”为义符。当然,“汞”胜“銾”汰也存在汉字系统对个体字形制约这方面的原因。“銾”以“汞”为声符,如果弃“汞”用“銾”,那么“銾”的声符“汞”就在汉字系统中找不到,“銾”字在系统中就失去了形体依据,其识读与构意解读都会成为问题。

“汞”这类例子反映了人们的日常认识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它提示我们,元素用字遵循汉字的约定俗成原则而不完全按照科学的专业知识系统来构造。这种情况对今后的元素用字规范或专科用字规范都有很重要的启示,即:在规范和调整专业领域用字时,不能完全从科学、逻辑出发,而要照顾民众约定俗成的用字习惯。

(二)日常用字与专业用字

近代元素用字中,有人主张利用汉字中既有的字形来记录元素名称,这样做可以减少人们的识记负担,这种主张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哪些元素沿用既有字形?哪些元素创造新的字形?在元素用字的发展过程中,曾被使用过的历史既有的字形很多,例如:

(1)钾、锶、铊、铬、钫、铋、钯、钐;

(2)金、银、铜、铁、锡、铅、硫、碳;

(3)“养 ”(今通行“氧 ”)、“绿 ”(今通行“氯”)、“轻”(今通行“氢”)、“弗”(今通行“氟”)、“淡”(今通行“氮”)、“蒙”(今通行“锰”)、“鉗”(今通行“铍”)、“錯”(今通行“铈”)等。

上述前两组字被沿用至今,第(3)组字被新造字形取代,这反映了日常用字进入专业用字领域的适用状况。

第(1)组字是古代曾经使用过的形体,“钾”指铠甲,“锶”指铁器,“铊”指短矛,“铬”指剃发,“钫”指方形壶,“铋”指矛柄,“钯”指兵车,“钐”指长柄大镰。随着这些字所记录事物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到近代时期它们已成“死字”,普通民众已经不再使用它们。近代学者用“钾”“锶”“铊”“铬”等形体记录元素名称,不会与历史上曾用过的字形产生使用上的混同,因此这些字得到了系统的认可。

第(2)组字在日常生活领域从古至今一直沿用,近代拿它们记录元素名称,同样得到了系统的认可。原因是:作为日常用字和元素用字,这些字的所指基本相同,即不论“金”字的意义是日常的黄金制品,还是元素中的金元素,在普通使用者看来两者相差不大,因此这些字得到日常用字和专业用字两个领域的认可。

第(3)组的“养”“绿”“轻”“弗”“淡”“蒙”等字从古至今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当这些字被用来记录元素时,它们的语言文字属性发生了很大改变。例如,“养”“蒙”原来是记录动词的,“绿”“轻”“淡”原来是记录形容词的,这些字作为元素用字时记录的是名词,语法类别和所记录的意义都完全不同了。“养”“绿”等这些元素用字极易受到日常生活用字“养”“绿”等的语法语义属性的干扰而造成理解的偏差。元素用字作为专门的学科用字,尽可能保证其所指的精准与唯一,因此这些字后来都被专用字“氧”“氯”等所取代。

[1]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3-65.

[2]齐元涛.隋唐五代碑志楷书构形系统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3.

[3]陆贯一.原质之新译名 [J].科学,1932(12):1858 -1864.

[4]刘泽先.从化学字的兴衰看汉字的表意功能 [J].语文建设,1991(10):28-29.

[5]李丽.近代化学译著中的化学元素词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172-173.

[6]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

Chinese Character System and the Expression of Chemical Elements

Q I Yuantao

Chinese cha rac te rs form ed a sys tem,w hich controls the subsys tem of chem ica l e lem ents,tha t is,the se lec ting,form ula ting and evolution of cha rac te rs for chem ica l e lem ents a re controlled by the Chinese cha rac te r sys tem.A t the sam e t im e,cha rac te rs of chem ica l e lem ents have the ir ow n fea tures.Ana lys is of cha rac te rs about chem ica l e lem ents can p rovide som e refe rences on the s tudy of sc ientific te rm inology.

Chinese-cha rac te r,cha rac te r form a tion,chem ica l e lem ents

N04;H1;O601

A

1673-8578(2010)03-0022-05

2010-05-12

齐元涛(1970—),山东淄博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汉字学。通信方式:qiyuantao@ 263.net。

猜你喜欢
声符构形用字
容易混淆的词语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双星跟飞立体成像的构形保持控制
秦汉时期“迹”字声符的历时演变*——兼谈锡、铎两部通转及相关问题
科技论文表格的编排要求(五):用线和用字
通有构形的特征多项式
英文摘要(Abstracts)
对一个几何构形的探究
辽代避讳用字“元”
罕见韵书《声均表》古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