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工业10年间重塑步伐坚定

2010-01-09 01:31
中国石化 2010年2期
关键词:化学品全球化欧元

随着2010年新年钟声的敲响,新千年首个10年结束。过去10年间全球化工业发生了一些对该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业务合并和分拆、收购以及管理规定的日趋严格,再附之以临近10年结束之际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摧毁了需求的基石,这些都成为过去10年间重塑全球化工业的一些决定性力量。

中国崛起

中国崛起成为全球主要的化工生产大国可以算做是新千年前10年全球化工业一个重要的事件。据美国化学委员会估计,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化学品产值已经增长近7倍,预计2009年中国化学品产值将达到6000亿美元。中国很有可能在2011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1998年中国化学品产值与法国持平,约为900亿美元,2002年超过德国,2005年超过日本,2009年将是日本化学品产值的近两倍。

2005年中国首批3个主要的石化合资项目投产,新增230万吨/年的乙烯产能。扬巴、上海赛科石化和中海壳牌石化是中国和西方公司之间在石化项目领域的大手笔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

在2009年美国《化学周刊》十亿美元俱乐部的排名榜中,中国石化以312亿美元的化工销售收入跃居该排名榜的第八位。而在10年前,中国石化的化工销售收入还没能达到10亿美元的这个底线。2001年中国石化首次跻身于十亿美元俱乐部排行榜。

中国化工业的飞速发展与国家经济强劲增长的基础是分不开的。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的GDP从2000年的1.2万亿美元快速增加至2009年的4.3万亿美元,涨幅超过300%。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也没有幸免,但其GDP增速仍然让西方经济体羡慕不已。当前西方经济体仍处于缓慢的复苏中,而中国相对强劲的经济增长环境正在持续吸引全球化工公司的关注。据埃克森美孚化学公司估计,现在起到2015年全球化工业增量约60%将发生在亚洲,其中约一半发生在中国。

中东成就石化霸主地位趋势明显

在21世纪的首个10年,中东继续成为全球石化工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巩固了其作为全球基础石化产品生产中心的地位。

沙特、卡塔尔、科威特和阿布扎比等中东国家已经建设了大量巨无霸级的石化生产设施,由于采用原油生产过程中副产的廉价乙烷为原料,因此这些生产装置在成本上极具竞争力。中东地区的石化设施主要采取的是合资的形式建设。

中东已经取代北美(包括墨西哥)成为全球最大的乙二醇生产地区,约占到全球乙二醇产能的1/3。中东地区的乙二醇产能将从2009年的620万吨/年增加至2014年的880万吨/年,未来5年中东地区乙二醇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比例将从28%升至32%。

2015年前中东地区的聚乙烯和聚丙烯产能将增长一倍多,分别达到2260万吨/年和990万吨/年。中东地区聚乙烯产能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将从2008年的13%升至2015年的19%,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聚乙烯生产地区;同时聚丙烯产能所占的比重也将从2008年的9%升至2015年的13%,成为仅次于亚太(不包括中国)、中国和西欧的全球第四大聚丙烯生产区。

在过去的10年间,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已经逐步成长为中东地区最大的也是业务范围最广的非石油公司,同时已成为全球5家最大的石化生产商之一。截至2008年底,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总的石化产品产量已达到5600万吨/年,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1.35亿吨/年。

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的石化公司已经利用其充足的现金资源在国际并购市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07年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收购了GE塑料公司。此前在2002年时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收购了帝斯曼欧洲石化业务,2006年收购了亨斯迈(英国)石化公司。此外,沙特公司已经将收购的触角触及石化业务以外的范畴。沙特国家二氧化钛公司2006年从前利安德巴塞尔公司手中收购了千禧无机化学品公司。阿布扎比国际石油投资公司和奥地利OMV公司2005年同意收购挪威石油公司在北欧化工中所持有的股权。阿布扎比国际石油投资公司在2009年出资23亿美元收购了诺瓦化学公司。这些交易的完成促使阿布扎比国际石油投资公司除了快速发展国内石化业务外,还进入了欧洲和北美化工市场。

一些巨头烟消云散

在过去的10年间,全球化工业一些曾经声名赫赫的巨头被收购而成为记忆。汽巴精化、ICI、罗门哈斯和联碳公司这些曾经很响亮的名字如今已经烟消云散。汽巴精化、ICI和联碳公司在被收购前都曾经历过重大的重组活动,但一切都是徒劳。

陶氏化学在2000年收购了联碳公司,在2009年又收购了罗门哈斯公司;巴斯夫公司在2009年收购了汽巴精化;而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在2008年收购了ICI。

陶氏化学在收购联碳公司近10年后,再次收购了罗门哈斯公司,公司的战略目标已经从基础材料生产商向特种差别化材料生产商转变,该交易帮助陶氏化学成为全球领先的特种化学品生产商。

ICI在被收购前经历了一系列的业务剥离活动,以偿还其1997年以49亿英镑收购联合利华时欠下的债务。ICI在2007年以12亿英镑的价格向瑞士奇华顿公司出售了旗下Quest香料香精业务。

化工产品成为反垄断调查重点

过去的10年中,一些地区和国家的管理机构加大了对垄断行为的调查和制裁力度,化工业成为调查制裁的重点。

在全球所有地区和国家中,欧盟对垄断的制裁是最严厉的。在这10年间欧盟反垄断专员马里奥·蒙堤(1999~2004)和尼利·克罗斯(2004~2009)对操纵价格的联盟发起了大规模的调查,向那些告发本联盟价格操纵行为的成员公司提供免予罚款的优惠条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欧盟对价格操纵联盟的罚款金额从1990~1999年期间的6.15亿欧元大幅提高至2000~2009年期间的129亿欧元,其中超过41亿欧元的罚款来自于化工行业。

在过去的10年间,欧盟罚款金额最大的10起化学品价格操纵联盟案件分别是:2001年对维生素价格联盟的处罚额达到7.905亿欧元,2008年对石蜡价格联盟的处罚额达到6.76亿欧元,2006年对聚丁橡胶和乳聚丁苯橡胶价格联盟的处罚额为5.19亿欧元,2006年对双氧水和过硼酸盐价格联盟的处罚额为3.881亿欧元,2006年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价格联盟的处罚额为3.445亿欧元,2007年对氯丁橡胶价格联盟的处罚额为2.476亿欧元,2005年对一氯醋酸价格联盟的处罚额为2.169亿欧元,2009年对聚氯乙烯添加剂价格联盟的处罚额为1.73亿欧元,2003年对山梨酸酯价格联盟的处罚额为1.384亿欧元,2001年对柠檬酸价格联盟的处罚额为1.35亿欧元。

需求大崩溃

进入2008年下半年,生产商们开始担忧通胀压力以及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暴涨的影响。国际油价大幅上升至147美元/桶,原材料价格的暴涨刺激了化工产品价格的全面大幅上涨,上涨幅度平均超过40%。到8月份,这些担忧被美国信贷市场的不确定性所替代。到2008年三季度末,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终于促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从而促使工业品市场需求崩溃。

在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全球各大公司均启动了危机管理计划。在欧洲和北美地区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裁掉,数以百计的工厂被闲置,还有数十套装置永久性关闭。这些对危机的应对措施已见到成效,2009年三季度全球化学公司的赢利能力已开始回升,尽管产品销售量仍然低于一年前的水平。

Reach法规改变全球化学品管理

Reach法规的出台是本世纪前10年对欧盟乃至全球化工业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该法规加大了对化学公司的监管和财务负担。Reach法规将对全球化工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一些化工公司因为负担不起高额的测试费用,或将停止一些低产量化学物质的生产。

欧盟各成员国在2006年12月批准了Reach法规。该法规的出台重新定义了法律相对于责任在化学工业的地位。当前对于化工生产商而言的责任是要证明他们的产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没有危害。

Reach适用于在欧盟范围内生产和销售的超过3万种不同的化学物质。根据Reach法规,如果化学物质每年的产量超过1吨,化学公司就必须要对这种物质进行注册。化工生产商们和经销商们必须根据Reach法规对其产品进行注册登记。对于低销售量的化学品的注册截止期限是2010年12月1日,而对于量较大的化学品的注册截止期限是2018年12月1日。

美国杜邦公司负责产品管理的副总裁James Romine感慨道:“Reach已经改变了世界。”

并购交易猛增

自2007年5月底开始的10个星期内,全球化工业接连宣布了4起交易价格每起超过10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美国阿波罗管理公司、美国Access工业公司和荷兰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分别宣布以超过1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GE塑料、亨斯迈、利安德巴赛尔和ICI。而就在此前,全球化工业只有陶氏化学在1999年时宣布以超过1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联碳公司,该交易获得成功。

时隔10年后的2009年4月1日,陶氏化学再次完成了交易价格超过10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以163亿美元收购罗门哈斯的交易。尽管陶氏化学公司一再宣称将多方筹集资金,以减轻此项交易带来的债务负担。但事实上沉重的债务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的困境下,更是如此。陶氏化学此前为收购罗门哈斯公司使用了总额达92亿美元的过桥贷款。

化工厂安全重要性彰显

在美国经历了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后,近年来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化工业的主要议题,美国则首当其冲。美国化学委员会自2002年起开始要求化工公司在责任关怀报告中增加安全措施内容,在随后的几年里,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一再地要求国会通过化工厂安全法案。

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海上运输安全法,赋予海岸警卫队保障国内港口(包括港口区域内的船只、工厂以及海上设施)安全的责任。美国的一些州也在联邦政府采取措施之前提前行动。2005年,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投入913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州和地方政府部门购买安全设备以保护社区安全。还有重要资产保护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这是美国国土安全部与化学工业界合作开发出的一种用来区分和评估危急化工厂的方法,它基于未控制的化学品泄漏、材料被盗、特种产品性质和经济危险性来进行区分和评估。

美国化工行业自身还积极采取措施来增加安全性。美国化工协会的责任关怀安全法规要求其成员单位实施工厂安全管理行动。美国合成有机化学品生产商协会通过开展“化学品管理”活动来增强安全意识。美国涂料和油漆协会开展了“涂料关怀”活动,美国化学品分销协会实施了“责任分销过程”行动。类似的行动还包括要求评估安全漏洞、实施增强安全措施以及开发安全管理计划。此外,关于在工厂系统内提高用于安全和工艺控制的通信的透明度的商业倡议在一些领域也引起了重视。

美国国会最终在2006年通过了化工厂安全法案。新安全法规的实施迫使更多的化工企业进行本质安全评估,增强安全措施。美国国土安全部和其他参与法规制定的相关者也正努力对新法规进行完善,提高其可操作性和成本效益。

恐怖袭击对美国化工业的最终影响仍然没有定论,但一些变化却非常清楚,那就是在美国不可能再见到没有门禁的化工厂,或一辆满载氯气的轨道车辆轰隆隆地通过一片人口密集的区域,或是一个不能确认身份的人在化工装置的地面上行走等。

业务剥离重塑欧洲化工业

在过去的10年间,业务剥离已经重塑了欧洲化工业,欧洲地区化工行业最显著的业务剥离案包括法国道达尔剥离阿科玛、瑞士罗氏公司剥离奇华顿、德国拜耳剥离朗盛、瑞士阿斯利康—诺华剥离先正达、挪威海德鲁剥离亚拉公司等。这些化工巨头剥离资产的目的是为了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剥离的业务通常是一些可以独立运作的业务。

业务剥离是全球化工业一个永恒的主题,未来化工业仍将继续上演业务剥离。德国赢创工业已经计划剥离旗下房地产和能源业务,从而将发展重点聚焦化工业务。德国拜耳也有业务剥离的考虑,而全球一些石油巨头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进行业务剥离。

猜你喜欢
化学品全球化欧元
三欧元淘得百年玉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欧元二十年
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实践与探索
The Euro Turns 20欧元20年
欧元20年
全球化陷阱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解读
危险化学品事故为何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