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学生心理需求的有效途径

2010-01-18 06:01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心理需求心理问题青少年

杜 虹

摘要:结合青少年心理现状,着重阐述探索学生心理需求的有效途径,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自由发展的教育氛围,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069-02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青少年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普遍较弱,特别是我国独生子女学生比例日渐增大。特定的家庭环境以及教育方法上的不当,导致这些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如怯懦、自卑、自负、经不起挫折与打击、并伴有逆反心理等。所以,探索如何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使其具备健康心理的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

一、当代独生子女负面的心理现状分析

(一)自我中心意识强、协作能力差

具备优越家庭背景的独生子女,往往呈现出重索取轻奉献、重自己轻他人、重享乐轻劳动、重独立轻协作等不良的价值取向。不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逞强好胜、我行我素、惟我独尊等不良行为方式和习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只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而不懂尊重别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缺乏“平等”、“共享”意识,因而使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甚至引发严重的矛盾冲突。

(二)心理承受能力差

情感脆弱、心理承受力差,意志薄弱等不良性格因素,在许多独生子女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非独生子女学生要弱得多。

(三)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差

人际交往是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一种有效途径,由于家庭教育的局限,很多独生子女在幼儿园时期与同年龄孩子交往较少,更多时候是被家长“禁锢”在家中,在与家长的频繁交往中,他们很难实现平等的心灵对话,只会按照家长成人化、程式化的行为要求玩耍、学习和生活。这样的家庭教育大大地阻碍了孩子交际能力的发展。以至于在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交场景时会显得手足无措,甚至逃避交往,进而形成孤僻、自闭等不良心理。

(四)易产生焦虑情绪

焦虑是自卑心在受挫时或受挫前的一种外在情绪表现,失衡的心理暗示以及失当的行为方式均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情绪,而独生子女学生不论在行为方式上还是在心理承受力上,均呈现出比非独生子女学生弱的特性,所以频繁出现焦虑情绪。

(五)教育的不当极易产生恐惧和逆反情绪与仇视心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当和缺失以及家庭的不完整,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极大,会使学生的思想偏狭和消沉。主要表现在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非常迫切,且部分教师只重视优等生忽视中间生和后进生,学生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会给他们在心理上造成很大伤害。因为学生在其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中,感觉不到家长的关心和完整家庭带来的那种自豪快乐,还有教师不公平施教的冷漠与歧视,从而在他们心灵深处始终有一种压抑感觉。因而会导致青少年的恐惧和逆反心理出现,这时候如果家长和教师不能很好的疏导,会使青少年产生一定仇视的情绪,这种心理状态不消除,会严重影响他们,同时也会助长学生们的颓丧和厌学情绪,甚至会出现一些“危言耸听”的不良行为。

基于以上对当前青少年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教育工作者施教要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必须采取有针对性且利于青少年接受的方式,而不是家长、教师居高临下靠高压方法进行“育人”。

二、探索学生心理需求的有效途径,营造和谐发展的育人氛围

(一)善解人意、做到有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成功的交流应该是心中装着对方的要求与想法,话语说到对方的心坎上、言谈举止牵动对方的心灵。马斯洛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被尊重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需求被尊重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在与学生沟通时无论学生说什么,教师都要为其保密,绝不能让第三者知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对学生谈的话给予保密是对话交流的心理基础,也是对学生人格、隐私权的尊重。只有严格保守秘密,才能建立相互信任的交流关系,这也是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困扰的开始。

(二)宽容、理解和接纳学生的行为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师就是大海,青少年处于有史以来最开放,信息交流频繁,价值冲突最激烈的时期,他们所面临的一切都在变,他们有独立、自主、积极参与的意识。但由于其年龄特点,社会阅历决定了他们思想不成熟、不稳定、行为有偏差,犯计么错误都可以理解。每个人都可能犯不少错误,尤其是青少年,教师的责任赋予了教师批评学生的权利,但是不能滥用。老师的责任是在于如何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去调整孩子的不良行为。老师批评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的自身。在批评时,老师应该指出学生行为的错误,及错误造成的影响和改正错误的方法。教师的态度应该诚恳、可亲、语气温和友善,切莫急燥,杜绝嘲弄讥笑口吻。有人说,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教师应学会宽容和理解。教师要应用灵活的方法,高尚的情操来启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他们的道德修养不断生成,主动成长。比如:当学生做了错事,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上看,犯错误的学生往往会有自卑感,害怕周围的冷嘲热讽,由于心理防御机制作用又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和过失,即使有悔悟,反复性也很大,往往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就需要老师有耐心,有宽容之心,给学生留出正确认识自己、矫正自己、改变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宽容、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远远比简单的责惩效果要好的多。

(三)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满足并支持学生的正当需求

有效支持,包括专心的倾听,理解性的认同感、情感的共鸣和合理的保障机制等。心理学证明,有了心理负担和心理冲突的时候向一个合适的倾听者说出心里话,是最好的解脱办法之一。诉说是发泄心理能量、维系身心平衡的重要途径;倾听是走进对方内心世界,实施心理辅导的渠道。只有专心倾听才能了解对方存在的心理问题,才能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倾听要耐心,尽量不要打断对方谈话;倾听要专注,要及时给予鼓励。在教育教学中,当学生在各种压力下,心理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他就需要找一个他所信任的对象倾诉内心的痛苦,只有消除学生心中的郁闷和紧张情绪,才可能全面准确的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教师在倾听时要作出积极的反应,合理的要支持,不合理的要引导,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更不能无动于衷。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敞开心灵之门的前提条件,教师关爱学生,师生间平等相处,彼此尊重,推心置腹,心心相印,使青少年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亲近感、信赖感、共鸣感。在这样的心理气氛环境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智力、能力都将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恰当地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从而心理平衡地修整自我,发展自我。然而知识和阅历浅薄的青少年很难认识到这一点,他们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有识之士的正确引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兴趣,培养团队的合作意识,完善健康人格,培养自立、主动的参与活动的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责任。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尽管千百年来人类第一流的头脑均在不断地探索,什么是良好教育这一主题,但仍有许多的理论盲区。尽管我们无法设计出普遍有效的人的培养模式,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尊重学生的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却是普遍有效的法则。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2002

[2]郭念峰,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魏一禧,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5

责任编辑:习咏

猜你喜欢
心理需求心理问题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满足职工心理需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基于老年人居住行为与心理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老年电子产品中的人性化考虑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