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视阈下教科书内容选取

2010-01-18 06:01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

邢 光

摘要:本文依据教科书的社会学观点。社会文化是教科书的内容来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何种文化会进入教科书内容体系的动因。然后,借助文化软实力的观点,具体阐释了其对教科书内容选取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文化软实力;教科书内容;选取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106-02

文化以及文化现象与教科书和教科书内容关系紧密,进入教科书内容体系的文化需经过严格筛选和适当改造,新形势下,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观点,无疑会对教科书内容的选取有其独特的要求。

一、教科书内容选取

教科书内容的选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若从宏观方面加以考察,可以将教科书内容的选取归结为两个问题:教科书内容的取材问题,也就是教科书内容的来源;教科书内容的体系构成及此种内容体系构成的原因。

(一)教科书内容的来源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课程是一种社会控制的中介,Ⅲ这种控制中介功能的发挥需诉诸于教科书及其内容。教科书作为课程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静态的文本,它铭刻着社会支配文化的印痕,体现着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志。∞同时,教科书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内容必然来自社会生活,而文化作为社会生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积淀则理所当然成为教科书内容的直接来源。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人类群体对于社会历史基于自身体验的意义积淀。文化发展的长期性导致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对其内涵、外延所指往往差异很大,这使人们对文化的认识难以达成共识。一般来讲,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文化,又称作“大文化”。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他所指的这种文化即广义文化,其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都统摄其中。狭义的“文化”又被称作“小文化”,它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排除在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在内的复杂整体,确切地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可归入此种文化观念之中。

(二)教科书内容的选取动因

文化资源博大精深,面对如此浩瀚的文化成果,教科书将其穷尽是不可能的。这必然牵涉到文化资源的选择问题,即选取何种文化作为教科书的内容。教科书作为社会控制的中介,其内容必然要发挥社会控制的功能,所谓的社会控制就是使代表统治阶层的利益,体现国家意志的文化在教科书内容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好恶直接决定着何种文化进入教科书的内容体系和它在教科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统治阶层的主观意志直接推动着教科书内容的选取,这是教书内容选取的主观动因,即教科书的内容是由国家决定或审查通过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一般讲,维护统治是国家的首要需要,这种需要推动着官方意识形态,是非善恶的标准及具体的行为准则等内容进入教科书的内容体系并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制度性和规范性的文化。是教科书内容体系中的永恒内容,因为维护统治永远是统治阶层的最高需要。

统治阶层的需要是教科书内容选取的主观动因,也是直接动因,但这种需要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形势的研判之上,社会形势的客观发展态势才是决定教科书内容选取的根本动因。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和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伦理道德在教科书内容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自然科学知识不被重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而近代机器化大生产的逐步普及,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客观上使自然科学知识在教科书的内容体系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这些变化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文化软实力对教科书内容选取的影响

文化软实力一词出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所著的《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致胜之道》一书,他在该书中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所谓硬实力(HARDPOWER)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SOFT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软实力是一种包括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在内的能力,表现为一种同化式的实力,即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在软实力的诸多构成要素中,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它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足见文化软实力对国家发展的意义。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这就要求从时代要求出发,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出发,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目立足现实,以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基础,大力弘扬时代文化,以开放的胸怀接纳外来文化,将类型多元的文化建设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和谐共存与发展的有机整体,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和认同感。这种多文化的有机整合,是发挥文化最大功能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时代文化、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文化发展体现的教科书内容,在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进程和举措面前必会有所体现。

(一)教科书内容对时代文化的大力弘扬

文化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相应地,时代文化就是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反映。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会生活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反映这个建设的文化就是主流文化。也是最能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获得全国人民广泛认同的文化。同样,反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文化,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文化软实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国家的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当前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多样

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这就需要有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是这种需要的最佳选择。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价值观为核心,以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补充。它们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同时也是时代文化的主要体现。

上述时代文化按照梁启超对文化的划分,可归结为社会文化和规范文化,但这并不是时代文化的全部。每个时代的生活都是多样、丰富多彩的,尤其是现代社会,娱乐文化和通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种文化有很大的受众,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像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等等。大众文化并不是粗俗的代名词,它的巨大受众一方面表明它得到多数人的欢迎与认同,另一方面更表明它自身也包含很多好的有益成分,这部分具有积极意义的通俗文化理应成为时代文化的组成部分,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一起进入教科书的内容体系,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时代文化作为当下生活的最集中反应,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体部分,在教书中内容体系中理应得到大力弘扬。

(二)教科书内容对传统文化的再现与加工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文化之源,是现代文化提升的基础,所以,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必须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首要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吸引力。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全局出发,传统文化的弘扬必须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富有时代气息,与时代进程相一致。这就要求既要再现传统文化,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加工,使其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对传统文化进行加工,关键是实现古今的价值认同,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积淀形成的传统文化,对全球化时代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困境,有着重要的参照借鉴价值,这种借鉴价值有助于使其取得当代人的认同并在其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以“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在当代有着较强的价值趋同性,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同时。其文化活力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也会再次进发,其文化内涵也会因留下时代的烙印而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三)教科书内容对外来文化的接纳

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具备战略的眼光,不仅要处理好时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而且还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关系。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全球化作为一种现象,从物质形态看,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这也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基础上逐步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并进一步带来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目前世界正处于全球化逐步深入的进程之中。我们国家将全球化定位为机遇与挑战共存,在积极参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要全面预防各种风险。这就使全面深入了解世界、认识全球成为首要任务。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看待全球化现象,作为全球化的应对之策就是要接纳外来文化进而了解、研究外来文化。接纳外来文化是面对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但接纳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接纳外来文化的目的是建设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提高自身文化在全球的认同感和吸引力。这就要以面向世界的开放胸襟、容纳古今的兼容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对待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接纳外来文化,研究外来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使之最终真正有机融入“中华文化”。只有兼容了外来文化的中华文化才能拉近与世界的距离,才能进一步在世界上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普遍的认同感,而这也正是建设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将文化软实力建设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必然要求对外来文化有所反映,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为教科书内容体系所接纳成为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南京师大“课程的社会学研究”课题组,简论课程研究的学科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1997(7)

[2]王友升,语文教科书的社会学阐释[J],教育科学,2000(3)

[3]梁启超,什么是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89:98-99[4]詹得雄,“软实力”的含义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7)

[5]刘洪顺,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刊,2008(1)

责任编辑:曙光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国产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探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