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材的创新使用

2010-01-18 06:01关黉谚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尊重创新

关黉谚

摘要:教师使用教材要本着尊重加创新的原则,努力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才能有效服务教学。要达到得心应手,必须做到:研究教材,宏观着眼,统穿成线;钻研教材,微观着手,分清主次;创造使用,举一反三,注重迁移。

关键词:使用教材;尊重;创新;研究宏观;钻研微观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120-01

一位好教师。只有努力钻研教材,才能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教学实效。教师要达到得心应手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过好三道关:

第一关:研究教材,宏观着眼,统穿成线。

研究教材首先应做到中国画中的“胸有成竹”。即宏观把握,整体梳理,目标定位,统筹规划。对于教材,应基于学段从宏观上把握,从其整体编排上梳理,每个阶段应达到怎样的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固定的话题,体现出了内容的统一性和丰富性;文体上七年级现代文和文言文混编,三大文体并不明确区分,八、九年级则区分明确,八年级以说明文为主,九年级议论文有一个单元,文学体裁则占得较多。综合性学习一以贯之,体现了成长主线,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主线梳理清楚之后,对于教学的整体安排便可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关:钻研教材,微观着手,分清主次。

一是吃透教材。为师者研究教材应该具体到每册书、每个单元再到每课,把宏观上要把握的内容落实到位,然后再对每课进行深入的钻研,把每课都吃透。无论是哪一个学科,吃透教材是用好教材、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但在教学实际当中,各种教参、练习册五花八门,可借鉴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教材很容易被忽视,以至于考试试卷上出现教材中的原题学生不会做。所以,教师应该思考,是设计自己的课堂,还是模仿别人的课堂?设计自己的课堂可以借鉴别人课堂的东西,但却不能照葫芦画瓢。以语文学科为例,拿到一篇课文,是先把教材认真地读几遍,自己尝试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计划一下怎么上这堂课?还是先翻教参,翻可参考的教案,看人家让我们怎么上;讲一篇文章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是否真的读懂了,是否真的明确了该引领学生掌握些什么,还是模仿现成的教例教课。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有独到见解的读者,而且能以己之读书方法、读书体会、读书认知去把握教材、运用教材,以教材为媒介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学会灵活掌握运用知识。

二是分清主次。在实际教学中,教材要挖掘的点可能很多,但一定要有重点,不能求多。如英语教学中的每一个单词后面都有若干个用法和习惯用语;历史教学中每节内容都有若干个故事;语文教学中每一个篇章都有数不清的教学点,分清主次很重要。笔者认为,主次把握不好,就容易成为跑题课。曾听到一名中学生这样评价他的语文老师:“我们老师特有才,她知识特丰富!可以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尤其是历史。今天老师讲了好几个历史故事,讲着讲着,老师说,我怎么讲上历史了。”教师学会分清教材主次,需坚持两个原则:一要拓展延伸,但不是过宽过多;二要学科联系,但不能喧宾夺主。

怎样才能做到延伸但不过宽过多,联系但不喧宾夺主,以初二语文《芦花荡》一课为例,文章背景、人物形象、景物描写等都与《荷花淀》极为类似,两篇文章同出孙犁一人笔下,恰当联系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了解作者。但如果过多联系有关时代背景的其他作品,就会喧宾夺主。

第三关:创造使用,举一反三,注重迁移。

1尊重教材是得以创造之本。“举一反三,注重迁移”的根本是把握教材。用好了教材中的“一”才能有效引导“反三”,务实了教材的“本”才能有效实现学有所用的“迁移”。

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认识教材中描述的定理,研究探讨例题的论证,并加以梳理和印证。这是学习掌握“一”的过程。在掌握这个“一”的基础上做课后习题、补充练习册各种题型练习,于练习中强化对前面知识梳理所得,并于练习中学会运用梳理所得独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对基础的延伸——举一反三。反之,丢了“一”,忽略了“本”,就会造成教学中的“舍本逐末”。如语文教学中,典型文章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不讲,那么学生就不能举一反三做好阅读中的景物描写分析赏析;数学教学中巩固所学定理的练习题没做,让学生直接迁移其他题,只能是做过的就会,没做过的就不会。那种跟着中考跑,拼命地让学生做课外阅读、大量地讲文学名著,却忽略了教材中的“本”的学习,显然是在舍本逐末。

尊重教材应该避免进入误区,尊重不是死守;就教材而讲教材与舍本逐末的做法一样不可取,从某种意义讲,那会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力和机会。

2教材不是预设的“圣经”,而是待“创读”的“案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因为它永远可处理加工,可批判改造。学会用教材教,要学会增加、删减、补充、更新、重组。依教材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删繁减多;依基础教育改革背景补充、更新;依未来学习需要重组内容。

所谓创造,即对于适用的要用好,不适合的不要强求。还可以以某个内容为点扩展到面,对教材重新编排。可以根据需要自编教材。总之,不可拘泥于教材。受其限制,要灵活。

创造使用也要避免误区:为创造而创造。创造使用教材必须处理好应试任务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讲好“一”,求好“本”,能够实现“举一反三”,切实做到“迁移活用”。应对考试虽然需要多做题,但不必非搞题海战术。同样在一所学校读书,但不同教师门下的学生的作业量明显有不同,考试结果却不见得是做作业多的班级成绩一定好。好的老师永远都不会让学生只知道低头做题,不知道抬头看路。

参考文献:

[1]刘国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8,(5)

[2]周正逵,语文教材体系陈旧已延续了上百年[J],语文学习,1999,(4)

[3][作者不详]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星曈

猜你喜欢
尊重创新
合作共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