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及案例分析

2010-01-25 09:28方金城朱斌
关键词:企业

方金城,朱斌

(1.福建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系,福建福州350108;2.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技术进步的基础性力量。截至2009年年底,在我国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1023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以上,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1]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其总体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研究表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创新定位不准、创新战略缺乏规划、创新资源网络利用不足是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不高的重要因素。[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结并借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实践经验与做法,由此提炼出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技术创新路径,以便对我国中小企业合理制定技术创新规划、正确选择创新战略路径,充分利用创新资源网络,有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一、技术创新路径的概念界定及其相关研究综述

路径是地理学的一个名词,它用以表示到达目的地的路线。许庆瑞(1986)将其引入对企业的技术发展进行研究,认为“技术路径”是指达到战略目标所拥有的不同技术战略方案和未来机会的吸引力之间的技术通道。[3]8张思民(2000)则首次提出技术创新路径的概念,并将其用以不同社会环境与制度背景下的国家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研究。[4]其后,众多学者分别从创新定位与模式选择、[5][6]创新路径依赖与突破、[7][8][9][10]产业(企业)创新战略对策[11][12]等视角对技术创新路径进行延伸研究。综合已有研究观点,笔者对技术创新路径作如下定义:技术创新路径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所拥有各种可选择的、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技术发展方案,它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指明战略方向。文献检索表明,过去学者对技术创新路径的研究,多数侧重于从宏观层面研究技术创新的主导模式和策略,而从微观层面研究具体企业技术创新实践路径的尚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根据福建省科技厅2008年创新型试点企业调研资料,有针对性选择出多家福建省知名企业,并对其技术创新的成功实践进行梳理总结,以求探索出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特点的技术创新路径。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及其合理选择

企业技术路径选择取决于企业积累的优势能力和出现的可能性机会。[3]考虑到中小企业的成长是个多阶段不断积累的过程,根据中小企业成长各阶段的能力特点与潜在机会,本文归纳出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五种可选择的技术创新路径,如图1所示(下文结合案例说明)。战略是企业行为的方向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时,首先应该明确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然后依照企业所处成长阶段的技术状态、资源能力特点、组织结构、行为惯例和战略目标,选择适合企业现有条件和长远利益的技术创新方案。

图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案例分析

下面以部分受调研的福建省创新试点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为例,剖析中小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应如何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技术创新路径。

(一)创业期——外部技术源诱变整合式技术创新

在创业初期,由于企业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比较薄弱的特点,企业需从外部获取技术,技术创新采取上图路径②③④(即由模仿到自主创新、由技术引进到二次创新、技术集成创新)中的某一条,这是中小企业以最小代价、最快速度追赶世界先进技术的现实途径,是最终实现技术自主创新的必经阶段。例如福建晋江安踏鞋业公司以模仿李宁、耐克、阿迪达斯起家,经历从早期简单的产品复制,基于品牌宣传、渠道网络等高层面的模仿升级,到2005年创立全国首家“运动科学实验室”,确立“创新求变”为公司宗旨,自主创新正在成为安踏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的代表性体育品牌,安踏走出了一条由早期模仿到自主创新的技术创新之路,建立了一支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美国等地的上百人设计开发队伍。迄今为止,安踏已获得40多项国家级专利,并成为国内体育用品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之一。而福建三祥工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则选择由技术引进至二次创新的道路,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小企业起步,瞄准世界前沿,通过引进日本、美国等先进技术,坚持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再创新。目前,公司具备生产国际一流品质的特种合金系列产品、锆系列产品、单晶刚玉磨料的核心技术能力,尤其在单晶电熔铝晶粒控制技术和高纯度电熔氧化锆技术上,公司技术位列世界第一,2005年公司被国家科学技术部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万利达集团有限公司自成立伊始,就以集成创新为主要突破口,通过创造性地整合现有电子电器与通信等技术,不断推进产品创新。上世纪90年代公司通过集成DVD播放、M ID I、录音、MP3等专有技术推出雄霸市场的“歌王DVD”。近年来,公司又通过集成LCD、DVD、电脑、数码相框、无线传影等技术,推出一系列的集成创新产品,如电视电脑一体机、移动电视、网络播放器等。万利达总裁吴惠天表示,创新产品是集团利润的主要来源,这些产品都不需要核心技术,只要把现有技术进行集成、整合就能实现。

(二)成长期——自有技术拓展升级式技术创新

进入守业发展时期,中小企业为改善资源结构、分散和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缩短创新周期和扩大创新空间,技术创新方面应加强纵向和横向合作,进行开放式的创新,技术创新选择上图路径①(即合作创新的道路)。其中,纵向合作是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通过产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横向合作是中小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实现利益的共同增长。如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创立于1988年,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公司确立了在国内大中型客车市场的领先地位。为迅速抢占新能源汽车市场,2001年起,公司与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了长期广泛的合作,同时与国际知名零部件制造商联合研发、设计,从最早的CNG、LPG客车,到刹车节能产品,再到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客车。通过横向和纵向上的有效合作,公司在新能源产品研发和商品化转换方面,多次获得行业头筹,其研发的混合动力车远销新加坡,还有非洲、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福建鑫展旺集团有限公司从生产化工涂料起家,经过几年的发展,成长为国内化工涂料行业知名企业。1999年,公司与香港雅亮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大规模进军汽车漆、工业漆市场。公司通过与厦门大学合作成立“厦门大学—鑫展旺涂层材料研发中心”、“厦门大学成果转换中心”、“厦门大学研究生实习基地”,依靠产学研结合,不断推进企业技术升级。此外,公司还与美国杜邦公司、3M公司,德国费斯托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保持长期技术合作。目前,“鑫展旺”牌汽车漆已被国内几十家汽车制造企业指定为专用油漆,在国内汽车原厂漆的民族品牌占有率已超过30%。鑫展旺研发中心研发的产品多达上百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其中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2008年,鑫展旺作为我国规模最大、最专业从事汽车漆、工业漆企业参与了多项国家涂料标准化的制定。

(三)成熟期——自主研发滚动累积式技术创新

企业进入成熟稳定期,技术创新以路径⑤为主,即进行独立自主研发,走自主创新之路。这是中小企业形成自身核心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企业的要求和必然选择。如福建星网锐捷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著名的企业级网络、通讯、终端设备、视频应用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2003年以实达电脑起家的星网锐捷公司在成功实现向互联网厂商转型之后,通过坚持自主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第一时间为用户提供最新、最优性价比的软硬件产品及解决方案和服务,迅速成长为国内主流的三大网络通讯厂商之一。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星网锐捷建立起了以企业研究院为核心的自主创新体系,在教育、金融、电信、政府、企业、医疗、军队等信息化建设领域确立了全面的领先地位。目前,星网锐捷基于自主创新和自有知识产权的“安全可信新网络”解决方案,成功地在网络核心领域实现了对国外品牌的超越,得到了众多企业用户的青睐。公司许多业务已拓展到海外,ADSL、无线通产品已成功进入非洲、东南亚、欧洲等地区,图形终端产品成功进入美国市场,海外销售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再如福耀集团在发展中,坚持不间断的技术研发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的快速转变。经过十几年的技术开发,福耀能生产的玻璃产品已逾万种,能为国内市场上80%的进口车提供配套用汽车玻璃。福耀集团是目前国内最具规模、技术水平最高、出口量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供应商,产品“FY”商标是中国汽车玻璃行业迄今为止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现阶段福耀已经掌握了汽车玻璃生产线的高精尖技术,研制出了许多国内先进的汽车玻璃生产工艺,开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环保、节能型汽车玻璃,进入了国际品牌行列。

四、结论与启示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因素共同驱动。结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特点,本文认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路径为:企业技术战略/政府引导、激励、推动→设备引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产学研合作创新、技术组合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自主创新→制定行业标准→技术跨越。在宏观方面,政府应着力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采取一系列直接在经济上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和政策,引导并推动中小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微观方面,中小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企业技术战略,走由技术引进迈向自主创新,最终实现技术跨越的创新道路。

[1] 宁立志.危机干预政策的竞争法审思[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 沈必扬,陈炜.网络中心度、吸纳能力与中小企业创新绩效[J].科技管理研究,2007,(3).

[3] 许庆瑞.研究与发展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4] 张思民.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制度背景[J].经济学动态,2000,(5).

[5] 朱华桂,吴林海.定位与模式: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6] 付亚玲.技术知识定位矩阵在技术创新路径组合中的应用[J].科研管理,2005,(6).

[7] 郭小平.从“路径依赖”到“后发优势”——刍议西部大开发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8] 陈恒,宋侠.中国NIS对跨国公司集成创新的路径依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

[9] 姜劲,徐学军.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研究[J].科研管理,2006,(3).

[10] 吕晓刚.制度创新、路径依赖与区域经济增长[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1] 王生辉,张京红.路径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

[12] 姚苏秦,孙锐.基于TRM方法的产业集群创新技术路径规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0).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