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点—轴”理论的 “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空间结构研究

2010-01-26 06:42胡国贤庄立会
文山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增长极文山州经济带

武 锐,胡国贤,庄立会

(1.文山学院生化系,云南文山 663000;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理论分析

根据地理因果律,任何地理系统中的某一因子发生变化,都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化。高速公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运输通道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出现是交通运输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以强大的通行能力,快捷的运行速度,灵活的运行方式等运输特性极大地提高和丰富了运输的能力和内容,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影响是显著而深刻的。这种影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依托的带状区域经济系统——高速公路经济带[1]。文山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是滇—桂—湘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滇—桂—湘重要通道的衡昆高速公路 “平—罗”高速公路则是云南省通向东部沿海地区最便捷的陆路通道,直接从富宁剥隘镇的驮娘江港口通向广西防城港出海口。这条通道同时也把文山州与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大市场有机地连接起来,通过大力发展通道经济,使文山州成为滇—桂经济通道的枢纽。

“点—轴系统”理论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以克里斯塔勒 (W·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赫格斯特兰 (T·Hagerstrand)的空间扩散理论和佩罗克斯 (F·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研究,于 1984年首次提出的。这里的“点”是各级中心地,即各级中心城 (镇),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轴”是由交通干线、通信干线、能源输送线和水源干线连结起来的“基础设施束”,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而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物质流和信息流对附近区域有空间扩散作用[2]。空间扩散是由社会经济空间结构不均衡引起的,由于存在着“梯度”和“压力差”就会形成空间扩散,扩散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作用于附近区域,与区域生产力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导致区域空间结构均衡化,这就是“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3](P157-164)。“点—轴系统”理论反映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规律,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中广泛应用,对于高速公路经济带开发与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 “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基本情况

(一)“平—罗”高速公路的基本情况

衡昆高速公路 (或 G075,075国道,衡昆线),是横贯中国大陆南部一条国道主干线,是中国高速公路规划五纵七横的一条横向线。起点为湖南省衡阳,终点为云南昆明,全长 1980公里,途经湖南、广西、云南 3个省,①在文山州境内称为 “平—罗”高速公路,由东向西分别通过经济较发达的稼依镇、平远镇、砚山县、珠街镇、富宁县和剥隘镇,除此之外,文山县、丘北县、广南县均有公路与之直接或间接相连。全段可以分为砚平 (平远街—砚山)高速路段、富砚 (砚山—富宁)高速路段、罗富(富宁—罗村口)高速路段,罗村口距离富宁剥隘镇 26公里,为滇桂交界,行政上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平罗高速公路西段通过平锁高速公路到达昆明,东段通过百罗 (百色—罗村口)高速公路到达南宁。因而 “平—罗”高速公路为滇桂重要的交通通道。

(二)“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的演化过程及地域空间系统分析

1.“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的演化过程

“平—罗”高速公路的建成,使原有的处于低等级平衡状态的区域经济系统受到冲击,诱发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在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及道路的交叉口处,“集聚”作用加强,经济发展加快,原有的增长极规模变得更大 (例如:砚山县),有的区域将形成新增长极 (例如:珠街镇、稼依镇)。区域继续受高速公路的影响,物流、人流、技术流和信息流以较高的速度以经济增长极为中心向周边渗透,区域配套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局部地点经济由于交通或资源的优势顺次被 “激活”,从而出现新的局部不平衡。但高速公路沿线整体趋于平衡。高速公路继续作用于沿线区域,区域内各点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提高,受高速公路影响的程度趋向均一。并且在远离高速公路区域内的其他原有增长极 (例如:丘北县、文山县、广南县)由于有公路与高速公路相通,区内物流、人流、技术流和信息流能自由高速流动,并融为一体,在同一系统之内,区域内各“点”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相邻地区,整体经济空间结构达到高等级的均衡,这时高速公路经济带就基本形成了。

2.“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地域空间系统分析

为了形象地说明“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地域空间结构,制作了如图1所示拓扑图。从图1中可以明显看出整个区域内,增长极、增长轴呈近似倒“中”字形结构 (图中黑色实线所示),该区域结构可归纳为 “三横两纵”、“一轴多极”。

图1 “三横两纵”、“一轴多极”的空间格局

3.增长轴分析

“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增长轴线包含 “一轴”、“三横两纵”。

(1)一轴:“平—罗”高速公路,一级增长轴。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施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有一条经过文山州,即衡阳至昆明公路 (GZ75)。衡阳至昆明国道主干线从广西入境,在文山州境内主要经过罗村口、富宁、砚山、平远街,总里程约307公里。

(2)三横:除了作为一级增长轴的 “平—罗”高速公路外,“三横”还包括丘 (北)—广 (南)线和文 (山 )—天 (保 )二级路文 (山 )—新(街)段。丘—广线,二级增长轴,三级路,长 125公里,路基宽度 7.5米,最大纵坡 8%,设计行车速度为 30公里 /时,2008年 9月通车;文—新线,二级增长轴,为文山至天保口岸二级公路的一段,全长 50公里,路基宽 8.5米,设计车速 40公里 /小时,计划 2011年 6月通车。

(3)两纵:丘北—砚山—文山线,二级增长轴,由丘 (北)—炭 (房)线,砚 (山)—平(远)线一段和文平公路组成,全线长约 170公里,全段除了文平公路为二级公路外,其余均为双向 4车道高速公路。广南—珠街—西畴,二级增长轴,其中,广南—珠街现为三级路,正在改建为二级公路,45公里,路基宽 10米,设计车速 60公里 /小时,沥青路面,2011年 6月通车,珠街—西畴 (不通过新街),三级公路,水泥砼路面,全长 75公里,设计车速 40公里 /小时。

随着 “平—罗”高速公路建成,连接地区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附近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生产要素在“点”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 “轴”,若干等级的 “轴”又构建成“带”,整个区域内,增长极、增长轴呈近似倒“中”字形结构,此结构对称均衡,对于构建区域的均衡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4.增长极分析

“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内受该高速公路影响较大的城镇主要包括稼依镇、平远镇、丘北县、砚山县、文山县、广南县、珠街镇、西畴县、新街镇、富宁县和剥隘镇,其中,根据受高速公路物流和集聚效应程度的不同,稼依镇、平远镇、珠街镇、新街镇、剥隘镇的涓滴效应将大大加强,成为新的增长极。而丘北县、广南县、西畴县极化效应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增强,并在构建区域结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山县、砚山县、丘北县、平远镇及其周边乡镇共同形成文砚丘平城镇群成为区域的核心地区。众多原有的和新兴的城镇形成多种层次增长极,即 “多极”格局。

一级增长极:区域内的一级增长极主要是在“平—罗”高速公路修建以前就已经存在的各个中心城市,主要包括文山县、砚山县、丘北县、西畴县、广南县、富宁县各县府所在地。这些地区自始至终在文山州的区域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以多职能综合性服务为主,除包括生产、服务、金融和流通等作用外,还是政治和行政管理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与科技中心和人才密集之地。在“平—罗”高速公路修建以前,连接这些中心城市的均为二、三级公路,物流平均速度 40公里 /小时,速度较慢,流通量低,2005年底全社会旅客运输总量达 1630万人,全社会货物运输总量达 1650万吨,直接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平—罗”高速公路修建后,直接连接了砚山、富宁,间接连接了文山、丘北、广南和西畴。使上述地区通往广西南宁的耗时由过去的 12小时降到 7小时,货物流通量也随之增加,客、货运输总量年递增分别为 8%和12%,即到 2010年底全社会旅客运输总量达 2395万人,全社会货物运输总量达 2910万吨②。

二级增长极:区域内二级增长极主要是受“平—罗”高速公路物流影响较大较直接的乡镇,主要包括稼依镇、平远镇、珠街镇和剥隘镇。上述乡镇由于“平—罗”高速公路直接穿过,形成区域内次一级的交通中心,它们与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在生产、生活等方面,既有一定联系与依赖,又有自身特有的优势,并且能按规划建成自成体系的住宅区和成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形成相对独立和具有一定规模的次一级增长极。这类增长极在今后 5~10年内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三级增长极:也可以称为潜在增长极,主要是间接受“平—罗”高速公路物流影响的乡镇,这类乡镇距离“平—罗”高速公路有较大的距离,但由于是某种产业的集群,例如马塘工业园区、坝美旅游区、位于文—砚之间的三七药物工业园、丘北生物资源加工区、平远特色农产品加工区和马关工业园区等,因而形成特定的增长极。它主要服务于区域内特定对象,虽然服务范围狭窄,但在区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内的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主要使地区获得区位经济、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从而使区域整体收益增加。

三、结 语

从文山州全州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来看,“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已经成为吸纳产业和人口的强聚集体,具有经济、人口进一步集聚的巨大空间和潜力,随着核心地区与周边腹地联系的不断加深,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纳入其经济辐射互动范围内,经济带的空间规模也将随之扩大。因此通过加强经济带建设,以市场为基础,整合地区优势资源,加强区域分工协作,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成为促进文山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区域整体进步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就是在该经济带内以各增长极 (轴)依次逐级推进,优先发展一、二级增长极 (轴)经济影响地区,重视发展潜在增长极 (轴)地区。并把麻栗坡—船头边贸走廊囊括进来,形成以文山县、砚山县、丘北县、平远镇即文砚丘平城镇群为核心,以其余县、镇为支点的“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共同打造文山经济崛起的战略增长极 (轴)。

注 释:

① 文山州“十一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专项规划。

② 数据出自《云南省文山大通道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纲要》统计。

[1] 叶宝明,金华,李诚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和发展 [J].经济地理,1994,(3):89-96.

[2]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1):1-6.

[3]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增长极文山州经济带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西海岸增长极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文山州第七次文代会剪影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文山州扎实推进油茶产业发展
文山州“利剑”专项行动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