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东:尊重差异,打造英才

2010-02-08 06:00
游泳 2010年6期
关键词:体教学业中学

足球、排球、乒乓球、台球,游泳、滑冰、象棋、围棋,桥牌……现任校长蔡晓东的爱好可谓广泛,用他的话说,虽然水平不高,但“都能玩起来”。身为校长,他日常与校队的队员们接触不多,但逢设在北京地区的比赛,他都会去现场为队员们加油助威。与他聊天,某些瞬间你会有点恍惚,他对体育的一些精辟的见解,会让你觉得他是一个体育圈里的人。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怎样看待“体教结合”的?

蔡晓东(以下简称蔡):“体”在我校主要是指在某个体育专项上有比较好的基础,现在达到相当水平的体育人才,不是泛泛的“体”的概念。“教”就是指教育,侧重于基础教育,指从初中到高中这6年。以前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局限于专业层面,通过体校、运动队来培养,疏忽了12-18岁这样一个人的黄金成长期的基础教育。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我感觉综合素质决定了高端体育人才的发展后劲。到一定高度出不来成绩,或者高水平状态不能持久,很多时候就在于他中学底子打的不好。因为高端体育人才不光是身体条件、运动天赋,很多非智力因素、甚至做人方面,都对他的高端发展有影响。

记:您是怎样定位实验中学“体教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为什么?

蔡:对于实验中学学生的培养目标,我有三句话。

第一句,全面发展。中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培养专门性人才的地方,而是要为今后学生们成为高端人才打基础,所以必须把握好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劳。

第二句,学有特长。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兴趣、爱好、甚至今后的职业倾向,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承认这些差异,在中学阶段就应该张扬他们的个性,凸显他们的个性。所以中学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具体到体育特长生,不能因为他进了实验中学,就按对待一般孩子那样,把让他考上重点大学作为唯一目标,把他的专长压制掉。不仅不应该压制,反而应该扬他之长。这就涉及到人才标准的问题,我们实验中学对人才的定义不是狭隘的,不是说你考上清华、北大才是真正的人才。我们不会为了我们的面子,而去怎么样。

第三句,培养英才。按成绩来说,实验中学和四中、人大附中作为北京市中学的前三甲,每届高中几乎把北京市最精华的孩子都招进来了。不管是为国家输送领军式人物,还是孩子个人价值的实现,包括家庭的期待的实现,我们承担的责任很大。所以我们很自然地有培养“英才”的概念,还真不是一般人才的概念。对于基础学业非常优秀的学生,希望他们能百分之百地进入全国重点大学,更出色的让他们进入最有名的学府,比如清华、北大。对于体育生,我们对他们的期望没有降格,对他们同样期待。今年高考我们是100%进入重点大学。

记:实验中学这些年向国家游泳队输送过多名优秀队员,但更难得的是这些孩子文化水平也不弱,您认为实验中学在培养“体教结合”方面有哪些优势或是独特之处?

蔡:苗子很重要。孩子们的成长很大一方面来自于彼此间的相互影响,这种间接的影响效果胜过刻意的教育,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而作为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校,实验中学有着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它的文化环境真是太好了。我们还有一支非常敬业、专业底子非常厚实的教师队伍。正常的教学活动外,大量的师生接触使孩子们耳濡目染到积极向上的作风,这种教育的影响力非常巨大。

再加上我们学校比较在意孩子的后劲。我们虽然对学业要求高,但不会为追求高升学率而牺牲其他方面,比如孩子的身体。后劲首先是好身体。没有好身体,什么都是空话。在实验中学,每天锻炼一小时是进入课程的。所谓课程化,四个因素时间、空间、师资、管理都是要到位的,我们的教育活动也非常丰富,体育节、艺术节、文化节,高三成人冠礼等,学生还有大量的社团,

另外实验中学校队的孩子们都是分在普通班的,除了体育特长之外,其余种种与其他孩子没有任何区别。所以,他们“文武双全”一点也不奇怪。

记:今后实验中学会在“体教结合”这个领域继续做哪些探索?

蔡:我比较在意的一点,是体教结合可否作为教育科研的课题做深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解剖体教结合到底怎么回事,哪些是合乎成长规律的,让今后这件事的操作更具科学化。这样,它的价值就会更大。

比如,对这样一批专业水平很高的孩子,如何评价他们的学业?要不要给他们特殊?多元化人才必须要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有多元化的评价,否则这些孩子永远不可能有成就感。一个标准的人才评价方式后果是很严重的。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大新闻,钱伟长去世了。钱伟长在物理方面过去是空白,假如你用现在的这种尺子来量他,就没有后来的钱伟长了。总之人是有差异的,才、兴趣也是有差异的,将来实验中学给校队孩子们提供的课程、管理模式也应该有差异。这些都涉及到育人模式的研究。

记:实验中学在办校队过程中,您认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蔡:主要是观念上的。观念上要不断改进,尤其在一线教师里面。我作为校长,可以站得高一些,但具体到教师,他们受传统的影响,更在意学业成绩,潜意识里靠这个评判好生和差生。这个是不对的。学业只是学生素养的一个方面,老师必须要坚定“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你的才是念书,他的才就是游泳,那个是舞蹈,另外一个是科技,后几者的学业可能一般,但他们同样是才。社会不可能由同一种人构成。所以老师必须有这个意识,人人都是可造之才。当然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造成的。观念的东西,要慢慢来。

记: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体教结合”,未来您认为怎样才能办得更好?

蔡:要鼓励多元化人才的成长。应该在政策上创造更宽广的空间,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比如招生,比如跨系统的合作。专业训练这一块,仅仅依靠学校的体育教师来做,力量远远不够。我的期望是与高端的教练,区里的、市里的、国家队的教练建立一种合作模式,他能进到学校里来。这样学校负责教育,专业也不耽误。这就涉及到了体育和教育两个系统的真正融合。

现在社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功利化,做事的目标非常明确,过于功利。但人才成长有一个过程,素养性的东西上不去,最终有个瓶颈制约你,你上不去。

猜你喜欢
体教学业中学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阐释、构成与超越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业精于勤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