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精神分裂症与大脑皮质荧光屏作用的病理关系

2010-02-09 12:40车泽邦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精神压力病理性痕迹

车泽邦

贵州电建二公司职工医院,贵州 551800

笔者在“精神分裂症与大脑皮质荧光屏作用的病理关系”[1]一文中提出:在体内外不良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具有分裂素质的人,由于皮质精神压力弹性的脆弱,失去其恢复正常兴奋状态的能力,使超限抑制得以惰性出现,形成了一个与梦相似的内环境,病理性荧光屏作用增强,形象痕迹的不断涌现,使自我存在的固有潜在意识通过荧光屏作用产生的自我感受占据了主导地位,由此而产生的病理心理活动代替了正常的思维意识活动,从而形成了精神分裂症。

上文所述的主要内容,其实有两个核心焦点:①大脑皮质荧光屏作用的存在;②病理性荧光屏作用的形成及由此而产生的病理心理活动。鉴于此,笔者再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这两点的成立。

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红巴后镇有一个名叫丹尼的人,出生时头顶没有头盖骨,只有一层透明的薄膜掩盖大脑。当时很多医生认为此儿至多活三、五天,但丹尼一直好好地活着,只是头顶上有薄膜掩盖的部位,始终不见生出头发来。一天,母亲突然发现丹尼的头顶上面好像有些东西在移动,仔细一看,居然如银幕上的影像一样,一幕一幕地映现出来。更令人惊异的是,当丹尼的眼睛看到什么东西时,头顶上面就反映出实物图像;甚至他所幻想的事,也会从头顶上显现。有人要欣赏他的“电视脑”时,一掀帽子,便纤毫毕露,但他的其他生理机能都很正常[2]。这一例证,说明大脑皮质荧光屏作用的确存在。

如果说模拟试验是最好的验证方式,当人类大脑皮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在具有相似的内环境和相同条件时,早已对精神分裂症进行了模拟演示。即在生理性浅抑制睡眠期,在运动中枢和视觉中枢脱抑制的特殊条件下出现的梦游,正是这种模拟试验的结果。梦游时,没有时间性,没有正视客观现实的能力,没有客观正视自已的能力,整个过程都沉浸在半封闭的心理活动中,醒后一切都记不起来,这和精神分裂症有何不同?如果语言中枢也能在此时脱抑制的话,就可以等同于精神分裂症的再现。梦游时,一切行为都受梦境所支配,这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极其相似。

对症状的解释是验证病理机制的最简单方法。既然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性心理活动替代了正常的思维意识活动,那么一切症状都取决于病理性荧光屏作用中形象痕迹的显现内容和变化。在上文已经提到形象痕迹的显现,是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的痕迹组合再现,故表露出的语言或书写文字必然出现联想和逻辑障碍的特点。妄想实际是病理性荧光屏作用中的自我感觉对显现的形象痕迹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惰性出现的形象痕迹的内容决定了妄想的内容。精神分裂症常有的听幻觉也是病理性荧光屏作用中的自我感觉对显现的非形象痕迹语意的感应,病后的情感和行为都受病理性荧光屏作用中的自我感觉所支配,有什么样的病理性心理感觉,就有什么样的情感和行为表露。由于病理性心理活动不能正视客观现实,所以表露的情感和行为也必然与现实不相吻合,从而形成情感和行为障碍。虽然注意力被病理性荧光屏作用所吸引,但通过眼、耳感官获取的强剌激,仍能使患者不自主的被动作出反应,但由于病理原因,所作出的反应往往只能与病理性荧光屏作用中显现的形象痕迹有关,即是答非所问,这就是错觉产生的原因。巴甫洛夫学派认为当高级部位的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时,按正诱导原则,皮质下中枢的机制就被释放,可出现各种原始本能反射,例如,幼年时期存在过的生理性模仿反射的释放,在临床上便表现为模仿运动、言语和一些幼稚行为;保持身体空间平衡的非条件反射的释放,便表现为蜡样屈曲;防御本能的释放,便表现为冲动行为。此外,本病的其他各种精神运动兴奋也都被看作是皮质的脱抑制现象。所以说精神分裂症各种症状都是超限抑制惰性状态下,病理性荧光屏作用增强而产生的病理心理活动的直接产物,也是病理性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

发病以后,患者眼睛看见的客观环境或外界刺激的表象,仍能不自主的直接反应在大脑皮质荧光屏作用中,荧光屏作用中的客观环境表象能作为显现的其他形象痕迹的背景而相融合在一起。虽然眼睛看见的只是外界环境的表象,并且注意力被病理性荧光屏作用中的形象痕迹的显现所吸引,但凭着病前通过眼睛对周围环境和地物感知的积累,形成的深刻印象。病后也就能通过眼睛条件反射式的不自主的表现出某些空间定向能力,如本能的找到门进出房屋,看见板凳能准确坐下,能从病前熟悉的路回到家(但对病前不熟悉的地方,并不能定向找到家)。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定向能力,与其不具有正视客观世界的能力,表面看起来似乎相矛盾,其实不然。要正视客观现实,是要通过感知、认知等正常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在没有正常思维意识活动的情况下,只是凭条件反射是不能正视客观现实的。

精神分裂症是因思维、情感和行为彼此分离,不相协调的特点而得名。如前所述,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是病理性荧光屏作用产生的病理心理活动代替了正常思维意识活动。既然正常思维活动被取代,那么思维、情感和行为就不存在分离,不相协调的问题,精神分裂症的病名也名不符实,应该叫“梦态样精神病”更为确切,更能反映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实质。

目前,西医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以抗精神药物为主,对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控制症状、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是行之有效的。但毕竟对症治疗有其局限性,存在痊愈率不高、疗效不巩固、疗程长等不足,只有对因治疗,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如前所述,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就是大脑皮质精神压力弹性脆弱,当受到一定体内外不良致病因素的打击时,即失去其恢复正常兴奋状态的能力,使超限抑制得以惰性出现,由此而产生出一系列病理变化。如果能阻断或终止发病机制中的任何环节,虽然也能达到治疗目的,但最根本的还是如何恢复皮质精神压力弹性,恢复大脑皮质正常兴奋状态的问题。过去的对症治疗,由于病人的皮质精神压力弹性功能没有明显改善,就会在变性的临界线左右摇摆,故其病情也就出现时好时坏,反反复复的现象。电休克疗法属于一种物理刺激疗法,从其特点和原理分析,应属于对因治疗,首先有利于大脑皮质摆脱病理性超限抑制;同时电刺激能使皮质精神压力弹性恢复,激活皮质正常兴奋状态的出现,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当然,电休克疗法有其不足之处,有很多禁忌症,也不易掌握,如果掌握不当,也会给肌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损伤。所以现在很多医者正寻求安全可靠的方法,如采用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3]。当然也不能偏颇,应视病情,结合抗精神药或其他治疗方法使用,尤其可配合选用活血行气、宣开解郁等中药治疗,以增加大脑皮质微循环,提高大脑皮质生理代谢能力,有利于皮质精神压力弹性的修复,促进大脑皮质正常兴奋状态的出现[4],从而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

[1]车泽邦.精神分裂症与大脑皮质荧光屏作用的病理关系[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0,2(2):88-89.

[2]阳兴伟.“电视脑”人[N].贵州广播电视报,1993-07-14.

[3]赵卓玫,吴乐平,王丽霞.无抽搐电休克用于难治性精神疾病的护理观察[J].贵州医学,2009,33(2):185-186.

[4]车泽邦.精神分裂症的中西医病机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17(4):41-43.

猜你喜欢
精神压力病理性痕迹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一张图就能自测精神压力?
小偷留下来的痕迹
生命痕迹
两种护理方式配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对照分析
触摸岁月的痕迹(2005)
怎样控制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