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与大脑皮质荧光屏作用的病理关系

2010-02-10 00:23车泽邦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精神压力痕迹皮质

车泽邦

贵州电建二公司职工医院,贵州 551800

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对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未能在大脑器质性改变和微观代谢障碍等方面取得突破。病因病机的不明,导致此病至今仍以对症治疗为主,故进行大脑皮质功能性病理变化的探讨尤为必要。过去,由于大脑皮质功能的特殊性,让人却步,不敢企及。其实不然,大脑皮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功能活动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规律,而精神分裂症又有其典型的病理特征,通过对两者的客观比对和有理有据的逻辑推理,就可发现二者之间转化的规律和方式以及转化的条件。

大脑皮质被忽视的重要功能——大脑皮质荧光屏作用,却是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常人在兴奋状态下,脑海中可出现浮想联翩的生动影象画面;而在正常浅抑制睡眠状态下,则表现出不断变化的梦的画面,这些都是大脑皮质荧光屏作用的结果。前苏联科学家用仪器在大脑皮层上看到物体形象,已能证实大脑皮质荧光屏作用的存在[1]。而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的很多病理特点与做梦时表现出的特点有很多相似之处,似梦非梦,两者必然有其某些内在共同之处,也就是说与大脑皮质荧光屏作用不无关系,本文重点在于探讨这种病理关系和变化。

在大脑皮质处于正常兴奋状态时,如果我们闭眼回忆往事,随着我们的回忆,一幕幕影象便出现在我们脑海中。这种回忆是主要受正常思维控制的、有意识的形象痕迹再现,当然也可能出现正常思维有意识的抽象画面。影象显现的基础,就是大脑皮质的荧光屏作用,睁眼时并不是没有荧光屏作用,只不过荧光屏作用由于感官眼睛受外界现实环境的影响,注意被分散,感知被减弱而已。

在睡眠时的浅抑制状态下,大脑皮质的荧光屏作用更为突出,此时的大脑皮质不可能出现正常思维意识活动,所做的梦只可能是各种活跃痕迹的再现。大脑皮质的荧光屏作用,为形象痕迹的再现,提供了一个显现的平台。梦是一个以自我感受为主的封闭式心理活动。梦中的你自已,实际是通过你自身存在的固有潜在意识在荧光屏作用中产生的自我存在的虚幻感觉。通过简单联想把其他显现的活跃痕迹联系在一起,从中获取了梦的自我感受。如你在梦中看见狗的痕迹,联想到它要咬你,吓得你到处躲,从而感受了梦中的惊吓和紧张。梦中的你自已,不能正视梦的虚构性,也不能正视梦中你自已的虚幻性,不现实性,这种特殊封闭式的虚构心理感受形式与正常思维意识活动时皮质对现实的直接感知和认知是两种生理状态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方式。由于梦是由各种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内容的活跃痕迹组合而成,所以它不存在时间性。由于是痕迹的再现,所以不可能留下新的记忆,所以梦随做随忘,能记起的也只是临醒前最后一个浅抑制睡眠周期做的梦,并且醒后经过反复回忆的结果,由于显现的痕迹不可能选择,所以梦并不都是美好的,实际上大多数梦给你的内心感受是困惑、紧张、忧虑,甚至恐惧害怕。

在讨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前,先讨论一下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特征。从精神分裂症的各种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虽有空间性,但无时间性;②没有客观正视自已的能力;③没有正视客观世界的能力;④不能正确感知外界各种客观刺激,发病前原有的精神刺激也不再起影响作用;⑤患者漠视客观现实的同时,却表现出怪异行为,唸唸有词的自言自语、喜怒哀乐的错位情感表现等,当然这些不可能是运动肌和表情肌的自主收缩所致,应该说有什么样的外在表露,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就应有什么样的自我心理感受。也就是说精神分裂症应该是一种沉浸于自我心理感受,而不能对外界客观事物直接感知和认知的病理心理活动疾病;⑥记忆缺失,病好后,不再记起病时的情况;⑦发病初期,能够治愈,但遇新刺激后又易复发,这就是初期的双相可逆性,说明初期存在功能性病理变化的可能。

精神分裂症的这些病理特点,与正常生理浅抑制睡眠期做梦时的特点多么相似,这难道是偶然吗?不,两者必然有其内在共同之处。只有一种可能,才能解释这一切,这也就是本文的论点:两者表现内心活动的方式应该相同,都是通过荧光屏作用这种方式来完成其心理活动。两者共同之处造就了两者相似的特点,不同的是一个处于生理性的浅抑制睡眠状态,一个处于病理性的觉醒状态。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很多人都可体会到,在遭到重大精神刺激的瞬间,大脑一片空白,恍恍惚惚,什么也反应不出来,经过短暂时间后,才恢复正常。上面的表现实际已处于超限抑制状态,正如巴甫洛夫学说所认为的,大脑皮质在机体内外不良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易出现超限抑制。前面过程,随着人的不同,时间的长短亦不同,表现的程度也不同,极少数人在此过程后继续发展而成为精神分裂症。这说明大多数人的大脑皮质具有一种自身保护功能,能使皮质很快终止超限抑制,恢复正常兴奋状态,这种皮质自身保护作用,在此暂时叫皮质精神压力弹性。对具有分裂素质的人来说,不但皮质精神压力弹性脆弱,而且常人看起来很微小的精神刺激,也能引起患者强烈的心理反应。当机体内外不良致病因素积累到皮质精神压力弹性的最大承受限度,就能使脆弱的皮质精神压力弹性失去其弹性,失去其恢复正常皮质兴奋状态的能力,使超限抑制得以惰性出现。根据前面论点,可以得出如下推理:惰性超限抑制为进一步的病理变化创造了条件,形成一个特殊的与梦相同的内环境,产生强荧光屏作用,自我存在的固有潜在意识通过荧光屏作用产生的自我感受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各种形象痕迹的涌现增添了这种病理心理活动的自我感受内容。当然活跃的非形象痕迹可直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由于患者沉浸在这种病理状态中,眼睛看见的一切,耳朵听到的一切,已不能引起大脑皮质的注意和反应,从而形成脱离现实的半封闭式的病理心理活动状态。这时的痕迹显现,只能是无意识、无规律的组合再现,所表现出的病理心理活动,必然显得紊乱、东拉西扯。由于这时的皮质下语言中枢和运动中枢未受到病理影响,仍处于正常兴奋状态,自我感受的病态言语、病态行为和病态情感都表露出来,从而形成了精神分裂症的固有特点和各种症状,也就形成了似梦非梦状态。其实古今中外很多学者早都注意到这种现象,正如中医《医林改错》所言:“癫狂症……如同作梦”。

上面论点有一最好佐证,就是盲人不易患精神分裂症,尤其是从小至盲者,即使直系亲属有此遗传病史,笔者在本省也未能搜集到一例。按理说盲人遇到的困难和打击(刺激)比正常人多,但由于盲人缺少形象痕迹这最基本的荧光屏显现内容,荧光屏显现失去其作用,超限抑制状态也就不能持久,因无任何器质改变的高度发达的人的大脑皮质在醒觉状态下,不可能长期无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而处于空白状态,故思维活动得以很快恢复。

再从治疗上来说,氯丙嗪之类抗精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之所以比单纯镇静安眠剂效果好,就在于氯丙嗪之类加强大脑皮质抑制的同时,还具有减少病理性精神活动的特殊作用。1970年,有实验就曾指出:“氯丙嗪更可减少梦的复杂程度和视觉的清晰程度[2]”。通过氯丙嗪等药物的治疗,荧光屏作用减弱,清晰程度降低,使形象痕迹的荧光屏组合显现逐渐减少,从而达到减少病理性精神活动的作用。

治疗的关键应该是怎样才能恢复皮质精神压力弹性的自身保护功能。由于皮质精神压力弹性的脆弱是先天抗压能力差,后天缺乏心理锻炼的结果,而非后天皮质功能衰竭所致,所以单纯应用兴奋剂不能达到目的,只能加重兴奋躁动色彩,中医在恢复皮质精神压力弹性方面有很大潜力[3]。

此病在研究治疗的同时更应注重预防,中、小学时期正是皮质精神压力弹性可塑的最佳阶段,所以从中、小学时期起就应开始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锻炼,甚至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宣泄的方法以减缓心理压力,尤其对具有分裂素质倾向的人来说,心理辅导、心理疏通和挫折教育特别重要,可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弥补先天的不足。

总之,本文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在觉醒状态下,与大脑皮质荧光屏作用有关的病理性心理活动疾病。

[1] 肖柏.苏用仪器在大脑皮质上看到物体形象[N].贵州日报,1985-03-08(4).

[2] 王祖承.睡眠与睡眠障碍[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3] 车泽邦.精神分裂症的中西医病机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17(4):41-43.

猜你喜欢
精神压力痕迹皮质
人参-黄芪与熟地-山茱萸影响肾上腺皮质瘤细胞皮质酮生成的比较研究
皮质褶皱
迎秋
一张图就能自测精神压力?
小偷留下来的痕迹
生命痕迹
颈动脉狭窄伴局限性皮质脑萎缩22例临床观察
触摸岁月的痕迹(2005)
怎样控制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