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电关注中国食品安全委员会

2010-02-11 13:35
环球时报 2010-02-11
关键词:奶粉委员会食品

●本报驻日本、德国、加拿大特约记者 蒋丰 青木 陶短房●纪双城●本报记者 王跃西

在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前夕,中国成立了由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牵头、共3名副总理领衔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令世界看到中国整治食品行业前所未有的决心。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但损害了国内民众的健康和由经济增长带来的幸福感,也严重损害了中国食品乃至“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形象,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一个软肋。近期再次发生的“问题奶粉”事件又让中国蒙羞。国际舆论10日对中国设立新机构的态度似有观望和怀疑。中国学者何茂春10日对《环球时报》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迫在眉睫,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形象日益提升,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与我国地位严重不符,这使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成立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中国打响新的食品安全战役

中国食品安全委员会9日的高调亮相,引来不少国际关注。美国《商业周刊》直接以“中国任命副总理为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为标题,强调除李克强之外,这个委员会的两名副主任也是中国现任副总理———回良玉和王岐山,称中国成立了“迄今为止最高级别的监督食品安全的机构”。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这个委员会的首次亮相,表明食品安全已经被中国看作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美联社报道的标题是“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一场新的食品安全战役”。与很多媒体一样,美联社强调这个委员会成立的背景是“近几个月又有三聚氰胺超标奶粉出现,当局刚回收了超过170吨的问题奶粉”,并重点引用李克强9日讲话中称要对问题奶粉“彻底追查”、“全部销毁”,对不法分子要予以严惩的表态,但报道同时称,“迄今为止,中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还仅限于国内市场”。

几乎所有媒体在报道这条新闻时都回顾了一年多前发生的“问题奶粉”事件。路透社说,2008年的“问题奶粉”事件导致至少6名儿童死亡,损害了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名声,也严重损害了“中国制造”品牌在国际上的声誉,“政府还担心愤怒的家长们会威胁到社会稳定”。

10日,一向报道迅速的日本媒体却好像集体失语一样,很多媒体没有对此事作报道。只有《产经新闻》网站转载了日本共同社的消息,简单报道了中国政府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消息。10日,日本《朝日新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记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日本媒体的冷淡,显示出日本在这个问题上对中国的不信任。他认为“毒饺事件”已过去两年,却还没有一个正式的说法,因此对中国监督食品安全的决心持怀疑态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1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并且由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牵头,表明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如果在客观上有效果,会对中国食品的国际形象有利,会维护中国的形象。”

问题食品让中国蒙羞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对中国形象的损伤非常严重。现在,在日本、美国和欧洲一些档次较高的店外往往看到这样的标识———‘本店无中国食品,这样的字样会让每个中国人感到十分丢脸。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曾报道说,中国的猪肉中含有治哮喘的药物,鸡肉中满是抗菌素,大虾是在违禁的营养液中养成,面粉中含有石膏。中国蔬菜中含有杀虫剂、甚至早已禁止使用的“敌敌涕”残留物,养鱼场用违禁药物喂鱼。报道形容说,“中国现在到处都在争取生产更多更快的产品、获取更多的利润,全然不顾消费者的健康”。新加坡《海峡时报》曾这样罗列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用致癌物质苏丹红喂鸭子生产的红心鸭蛋事件;多宝鱼含致癌物事件;劣质婴儿奶粉导致大头宝宝事件;至于假烟,假酒,注水猪肉,墨汁和颜料染黑木耳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国外遭到抵制的中国食品也是层出不穷。韩国人一度禁止中国输入海鱼,说中国的鱼放了多少防腐剂,海水是多么脏,媒体还宣传不要买中国的泡菜,说中国的大白菜使用人粪施的肥,所以叶子里有很多寄生虫。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等国要求进口月饼中不能含蛋黄;澳大利亚则规定月饼馅料中不得含有肉类。2007年,南美出现产自中国的“毒牙膏”和问题咳嗽糖浆事件,此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都先后加入了抵制中国“毒牙膏”的行列。

其中最夸张的要数在日本发生的“毒饺事件”。2008年1月31日,日方向中方通报了日本消费者疑因食用可能受到甲胺磷污染的中国产冷冻水饺出现食物中毒的情况。而在今年的这一天,日本各大媒体居然还做了所谓“毒饺事件两周年”的报道。1月31日,《产经新闻》报道了日本外相冈田克也的讲话,称“在有关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好感度调查中,女性的好感度低于男性的好感度,这是不是因为饺子事件的影响呢?”这一纯粹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但多次出现在中日双方的高层接触中,甚至日方在与中国政府谈及东海油气田这样的战略问题时,也会用“毒饺子”来当铺垫。

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说:“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把中国的面子丢光了。与一般老百姓搞不清楚也不关心的国际政治话题不同,食品安全是关系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所以中国食品的不安全,往往会成倍地抵消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和平稳定作用的正面形象。”

“中国不应对丰田幸灾乐祸”

在中国宣布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之前,再次出现的“问题奶粉”事件曾在国际上遭到尖锐指责。德国《南德意志报》9日以“中国寻找100吨问题牛奶”为题指出,在三聚氰胺事件过去一年多后,中国国内仍有100吨“问题牛奶”在流通。“德国之声”评论说,中国在食品安全方面常常爆出丑闻,每次丑闻揭露以后,当地政府都保证说,要改进这方面的工作,却往往不见有效行动。

9日《华尔街日报》称,中国不应对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幸灾乐祸,这固然是一场灾难,却还不足以影响整个日本制造业的声誉。事件发生后,日本所做的是尽快采取补救措施,消除这种影响,而中国在“问题奶粉”事件一年多后,官员们还在为如何追查170多吨“问题奶粉”而头痛。中国应该在产品质量管理和危机应对方面“以东邻为师”。

文章称,经常有人将今天的中国比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同样生产大量质次价低的产品,当年的日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著名的“水俣门”,汞中毒最后导致1000余人丧命。但如今的“日本制造”已有国际声誉。丰田的“召回门”,问题是出在设计错误和电子故障等方面,而在中国,产品安全重大事故,往往是“刻意投机取巧,及人为躲避质量体系监控的结果”。

此前,新加坡《海峡时报》曾经批评说:“中国有的地方官员带头吃红心咸鸭蛋,以示这样的食品是安全的。有的地方媒体刊登一些专家的话或访谈,声称食物中发现的致癌、有毒物量太少,不足于让人生病患癌或中毒等等”,这些虽然也许是事实,但却“给造假者传递了错误信息”。

食品安全不是纯经济问题

美国近年来曾经发生一起菠菜上大肠杆菌超标的事件,立刻成为轰动全国的大新闻。在德国,即便一个小小的鸡蛋上也有明确的标码,拿在手上就知道它来自哪国、哪地和哪个饲养场。如果出现问题,可以很快找到出事源头。在英国,《食品安全法》对于违规经营者的处罚严厉到让企业不敢动铤而走险的念头。英国卫生部的官员们还会定期抽查奶制品生产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看看有没有人患有不适合在食品加工一线工作的病症。

“在食品安全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确实很大,”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1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屡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中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市场均衡被打破,一些人心理不平衡,采用非法手段降低成本以牟取暴利。其次是监管方面确实存在漏洞。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将从政策、制度、技术等方面给予严格监管。我认为,食品安全非抓不可,不仅要执法严格,还要注意给企业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

金灿荣说,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暴露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隐患,比如执法不力、缺乏有效监管等,同时也暴露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的道德缺失和一部分人的心态失衡,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的彻底解决,需要期待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善。▲

猜你喜欢
奶粉委员会食品
跟踪导练(五)(2)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有多少委员会(答读者问)
奶粉危机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奶粉放冰箱对吗
危险食品
奶粉罐上没写的秘密
[指导委员会]